冬方鼎甲

冬方鼎甲

1975年3月15日,陝西省扶風縣法門鄉莊白村村民在犁地時發現一批西周銅器,經扶風縣博物館派人現場調查清理,發現這是一座西周墓,共出銅器18件,其中三件共出的青銅鼎中的兩件方鼎格外引人注目。

文物簡介

西周冬方鼎甲通高27.5厘米,口寬26厘米,口長17厘米,重6500克。圓角長方形,兩立耳,四柱足,平蓋。鼎腹口小底大,垂腹,底近平。鼎蓋兩端各有一長方形孔,恰與兩立耳相套接,不使鼎蓋錯動。蓋中央有一環鈕,以便揭提。蓋頂的四隅各有一個矩形立扉,倒置成足,可使鼎蓋變成俎案。此器設計獨具匠心,其鼎蓋作法為商周青銅器所罕見,彌足珍貴。
全器僅在頸部飾有帶狀紋飾,其下界以弦紋。紋飾分四面組成,每一面由兩個呈對稱的顧首夔龍紋構成獨立的紋飾單元,四面由四對、八條夔龍互相銜接構成一周紋飾帶。夔紋呈橫置S形,垂冠,回首,翼及下卷尾呈刀形,無腹足,又稱為“變形夔”、“回首夔”、“顧龍”紋等。鼎、蓋分鑄。鼎耳、足、腹合范渾鑄。鼎腹四壁分四范合成,在四角可見合范痕跡。底、足連范,由四范合成,在每一鼎足的內側可見明顯的范痕。全器內外分布著均勻的淺綠色銅銹,惟底部外側鮮見綠銹,呈黑漆古狀,十分光素。器蓋有銘文65字,1975年3月陝西扶風莊白村西周墓出土,現藏陝西省扶風縣博物館。

發現

冬方鼎甲冬方鼎甲
1975年3月15日,陝西省扶風縣法門鄉莊白村村民在犁地時發現一批西周銅器,經扶風縣博物館派人現場調查清理,發現這是一座西周墓,共出銅器18件,其中三件共出的青銅鼎中的兩件方鼎格外引人注目。
冬方鼎甲冬方鼎甲
這兩件方鼎系同一人所做器物,器主都是冬(音),為了便於區別,我們把它稱作“冬鼎甲”和“冬鼎乙”。兩件鼎造型相似,圓角長方形,兩立耳,四柱足,鼎腹口小底大,垂腹,底近平,屬於同一型式。“冬鼎甲”稍大,有蓋,鼎蓋兩端各有一長方形孔,恰與兩立耳相套接,不使鼎蓋錯動。蓋中央有一環鈕,以便揭提。蓋頂的四隅各有一個矩形立扉,倒置成足,可使鼎蓋變成俎案。全器僅在頸部飾有帶狀紋飾,其下界飾以弦紋。紋飾分四面組成,每一面由兩個呈對稱的顧首夔龍紋構成獨立的紋飾單元,四面由四對、八條夔龍互相銜接構成一周紋飾帶。夔紋呈橫置S形,垂冠,回首,翼及下卷尾呈刀形,無腹足,又稱為“變形夔”、“回首夔”、“顧龍”紋等。通高27.5厘米,口寬26厘米,口長17厘米,重6500克。“冬鼎乙”稍小,失蓋,紋飾和造型特徵與“冬鼎甲”相同,通高22.5厘米,口寬21厘米,口長16厘米,重3900克。這對鼎設計獨具匠心,特別是“冬鼎甲”的鼎蓋做法為商周青銅器所罕見,彌足珍貴。“冬方鼎甲”,器蓋各鑄相同銘文8行65字。記述某年九月,乙丑駐在堂師,王俎姜使內史友員賞賜給器主冬(音)帶有朱紅色刺繡衣領、衣襟的黑袍,冬為紀念此事而鑄器。賞賜者稱“某姜”而冠之以“王”,當是王后。

冬方鼎乙”,內壁有銘文一百一十五字。大意是,王命冬率領虎臣去抵禦淮戎。冬認為這是亡父亡母在冥冥中輔佑賜福,常常舒暢自己的胸懷,照護自己的身體,受到周王重用,永遠臣事周王,不受損害。冬拜受王命,因此給亡母日庚鑄了這件鼎。

冬方鼎甲冬方鼎甲

這對鼎的形制為西周中期的典型風格。商末周初的方鼎一般都是口大底小,四壁略外斜,立耳,柱足,平底,四角方正,四角及壁面中央多帶扉棱;至西周中期變為口小底大,附耳或立耳,下腹傾垂,底圜平,四角圓純的圓角式方鼎。下腹傾垂是明顯的時代特徵。圓角方鼎是西周早中期前後出現並流行的鼎式,往往成雙出現,西周中期以後方鼎少見。因此以這兩件冬方鼎為代表的垂腹式圓角方鼎是方鼎演變的最後形式。時代偏早的圓角方鼎可以早到西周早期。

鼎、蓋分鑄。鼎耳、足、腹合范渾鑄。鼎腹四壁分四范合成,在四角可見合范痕跡。底、足連范,由四范合成,在每一鼎足的內側可見明顯的范痕。全器內外分布著均勻的淺綠色銅銹,惟底部外側鮮見綠銹,呈黑漆古狀,十分光素,可能與使用時底部受到火焰的燒烤有關。

目前,這對冬方鼎保存在陝西省寶雞青銅器博物館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