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學一百年》

《甲骨學一百年》

《甲骨學一百年》為斷承國內外學者所取得的成就並使之發揚光大,並使今後的甲骨學研究從理論上、方法上、規律上的探索更為自覺而避免盲目性,從而通過創造性的探索和艱苦的勞動,取得新世紀甲骨學研究的再輝煌,在新世紀來臨之際,對百年來的甲骨學研究進行科學的總結。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中文名:甲骨學一百年

甲骨學一百年甲骨學一百年

作者:王宇信&楊升南

圖書分類:人文社科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書號:780149200

發行時間:1999年09月01日

地區:大陸

語言:簡體中文

甲骨學一百年研究述要

1899年殷墟甲骨文的出土,是我國近代學術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和本世紀初面世的敦煌寫經、漢晉簡牘和內閣大庫檔案,被譽為我國近代新史料的四大發現。最近,以“甲骨學一百年”為題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和中國社會科學院“九五”規劃重點項目業已完成並通過專家鑑定。該項目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王宇信、楊升南、宋鎮豪等甲骨學專家經過3年的努力而完成的一部巨著。這部巨著將作為向甲骨文發現100周年和新中國成立50周年的獻禮而公諸於世。
甲骨文是我國三千多年前商王朝晚期盤庚遷殷至帝辛亡國273年之間的遺物。甲骨文很古老,但甲骨學卻很年青。甲骨學專家董作賓曾說:“甲骨學成為一種學問,也就是新近的事,五十年以前,不但世界上沒有甲骨學,連甲骨兩字也不曾放在一起過”。1899年甲骨文被金石學家王懿榮發現,並有意識以重金購藏,從而使昔日每斤才值數錢的“龍骨”身價倍增,成為每字值“二兩伍錢”的“古董”。小屯村民私挖甲骨,王懿榮、王襄、劉鶚、羅振玉等一批學者和國外學者及圖書館爭相購買,直至1928年科學發掘殷墟以前,這一時期共出土甲骨10萬片左右。1903年,劉鶚出版了甲骨學史上第一部《鐵雲藏龜》,將甲骨文從少數學者手中的古董,變成了可資學術研究的“金石資料”。此後,羅振玉又相繼出版了《殷墟書契》、《殷墟書契精華》、《鐵雲藏龜之餘》、《殷墟書契後編》等著作。
1928年以後,我國在河南安陽小屯殷墟科學發掘殷墟甲骨文,從而克服了前一時期盜掘所得甲骨文的種種局限性。1928年至1937年先後15次大規模的科學發掘,為學術研究提供了大批更全面、完整的甲骨文資料。這些發掘共獲甲骨24918片,並分別著錄在《殷墟文字甲編》和《殷墟文字乙編》中。這兩部書所著錄的甲骨,既不分期,也不分類,而是依照出土的先後次序排列,以此顯示這批材料是經過科學發掘工作所獲得的,從而開創了甲骨學與考古學相結合的著錄新體系。

甲骨學一百年——主編甲骨學一百年——主編

1949年後,經過持續不斷的考古發掘,殷墟又有甲骨文的新發現,這就是1973年小屯南地一批甲骨的出土,總計出土卜甲、卜骨7150片。1991年花園莊東地刻辭甲骨579片和花園莊南地有字卜骨5片的最新發現,為甲骨學研究的考古學考察提供了重要資料。另外,在安陽殷墟以外的山西陝西河北等地都有甲骨文出土。這不僅為史料較少的西周史研究提供了珍貴的資料,而且為甲骨學領域裡新分支學科的形成打下了基礎。
新中國在甲骨文材料的集中、整理及公布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就是1980年《小屯南地甲骨》上冊第一、二分冊和1983年《小屯南地甲骨》下冊第一、二、三分冊的出版。這部書所錄甲骨與出土層位、鑽鑿形態、釋文及各項索引渾然一體,給不同需要的研究者提供了極大便利,這就比《殷墟文字甲編》和《殷墟文字乙編》前進了一大步。與此同時,一些傳世甲骨也陸續整理公布。胡厚宣1951年出版的《戰後寧滬所獲甲骨集》提出的先行分期、再行分類的編纂體系,綱舉目張,眉目清楚,為以後科學地編纂甲骨文著錄做出了示範。以後又有諸如《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所藏甲骨》、《英國所藏甲骨》、《甲骨文合集》、《甲骨文合集補編》等大型著錄相繼問世。特別需要指出的是,1978年至1982年期間出版的《甲骨文合集》13冊,是甲骨學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為今後甲骨學研究奠定了
基礎。而《甲骨文合集補編》則進一步將13000多片甲骨收入書中,基本上為百年來傳世甲骨做了總結。西周甲骨,也集中著錄在王宇信《西周甲骨探討》(1984)、陳全方《周原與周文化》(1988)、徐錫台《周原甲骨文綜述》(1990)、朱歧祥《周原甲骨研究》(1997)中。這些有關甲骨資料的著錄,為新中國甲骨學研究的深入打
下了堅實的基礎。
甲骨學研究的起初焦點問題是甲骨文的所屬時代和出土地點。在有關甲骨文的年代方面,經過王懿榮、劉鶚、羅振玉的論證,確定為商代遺物。關於出土地點,經羅振玉、王國維、董作賓、胡厚宣的深入論證,安陽小屯村被確定為商代後期盤庚遷殷至帝辛滅國的273年都城。
在甲骨文的時代和出土地點確定為河南安陽以後,學者們開始深入研究甲骨文的內容。為改變甲骨文釋讀困難的問題,羅振玉寫出了《殷墟書契考釋》的文字研究著作。經過羅振玉、王國維、葉玉森等 學者的努力,基本解決了釋讀問題。王國維不僅在甲骨文考釋方面作出了貢獻,而且還對商周禮制、都邑、地理等方面進行了研究,特別是他1917年所寫的《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及《續考》這兩篇著名論文,把甲骨學的研究推向了一個新階段,標誌著“文字時期”進入了“史料時期”。
1928年以來,殷墟科學發掘為學者提出了許多新課題並拓展了甲骨學研究領域。即在前一時期拓印、考釋、分類、文例、禮制、地理世襲等方面成績的基礎上繼續深入,並在曆法、文法、書法方面有所拓展;其次是過去研究多是根據盜掘所得傳世品,而科學發掘所得甲骨,便於學者進行實物觀察,從書契體系、卜兆、卜法、龜、骨等方面進行研究;其三是殷墟科學發掘工作,也向學者提出了要注意甲骨出土的地層關係,即區域、層次、時代、互證它器物等方面的問題;其四是科學發掘所得甲骨中,不僅有地層關係,而且還有伴出遺物,可進行同出器物的比證,諸如象形字與古器物、器用與禮器、動物骨骼等。甲骨文不僅是中國同時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珍品,既可以作為研究中國歷史的依據,也可以與外國有關材料進行比較研究。經過學者們的不懈努力,這一時期的甲骨學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就,其具體表現是:
1933年董作賓《甲骨文斷代研究例》一文的發表,標誌著羅、王以來把甲骨文作為晚商273年史料的渾沌狀態,被梳理為早晚不同的五期。這是甲骨文研究中的一件劃時代的大事;
1936年YH127坑成批甲骨的出土和其他大量科學發掘所得甲骨文,大大開闊了學者們研究甲骨文的視野和思路。與分期斷代研究一起,甲骨學其他方面的課題,諸如卜法文例、記事刻辭、卜辭同文、卜辭雜例等有關甲骨學自身規律的研究,也取得了較大的進展;
學者們利用甲骨文材料研究商史,較前一時期局限在先公、先王的商史研究有了很大拓展。胡厚宣出版的《甲骨學商史論叢》,其中不少是根據甲骨文新資料所得出的結論,直到現在仍很有參考價值。而郭沫若用甲骨文研究商史,他的劃時代著作《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及其後的《十批判書》、《奴隸制時代》和他主編的《中國史稿》等著作,勾畫出中國唯物史觀指導下的歷史科學從不成熟階段逐漸趨於成熟的發展軌跡;

甲骨學一百年甲骨學一百年

在羅振玉、王國維考釋文字的基礎上,這一時期的文字考釋工作又有了新的發展。唐蘭使用偏旁分析法考釋甲骨文字。於省吾、楊樹達、張政、陳夢家等學者也屢創新說。而郭沫若則異軍突起,他的《卜辭通纂》、《殷契粹編》二書,不僅為甲骨文的蒐集和流傳作出了貢獻,而且文字考釋和他的《甲骨文字研究》等著作中有不少精闢
見解,得到了國內外學術界(包括反對過他的人)的承認。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甲骨學研究在前一時期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深入。首先表現在分期斷代研究方面,這就是對董作賓提出的“文武丁時代卜辭的謎”的深入討論並取得了共識。李學勤提出“歷組”卜辭不是董作賓所劃分的第四期武乙、文丁時物,而應是“武丁晚年到祖庚時代的卜辭”。學術界對此展開了熱烈討論,推動了甲骨文斷代研究的深入。以此為基點,李學勤又提出殷墟王室卜辭演進上的“兩系”說,彭裕商出版的《殷墟甲骨斷代》(1994),李學勤、彭裕商出版的《殷墟甲骨分期研究》(1996)和黃天樹《殷墟王卜辭的分類與斷代》(1991)等就是全面論述“兩系”說的力作。這些著作是對甲骨斷代新方案的有益探索。在文字考釋上,於省吾為我們開闢了考釋文字的新途徑,其深度和廣度大大超過前人。《甲骨文字詁林》、《甲骨文字字釋綜覽》等大型甲骨文字考釋工具書,反映了
90年來甲骨文字考釋巨大成果。
1949年以後的甲骨文商史研究也進入了它的“深入時期”,以1978年出版的《甲骨文合集》為標誌。它為學術界提供了極為齊備的殷墟甲骨資料,從此改變了研究資料匱乏的局面,大大促進了多種學科,特別是甲骨學和殷商史、考古學的發展。在甲骨學研究方法上也比1928年殷墟科學發掘時期更加嚴密和有突破性的前進,特別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結合,開闢了甲骨學商史研究的全新途徑。例如,將近代田野考古學手段引入甲骨學領域,從而使甲骨學研究從傳統金石學的附庸,變為考古學領域的新分支學科。利用計算機等現代科技手段對甲骨學研究,同樣會產生巨大影響。舉世矚目的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組織自然科學家和社會科學家聯合攻關,利用碳14加速器質譜儀和現代天文學手段對商代甲骨年代的探索,取得了較為成功的經驗。
甲骨學百年發展所取得的成就,是幾代學者創造性探索的心血結晶。甲骨學前50年,即由“草創時期”向“發展時期”的轉變,與羅振玉、王國維、董作賓、郭沫若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和開拓是分不開的。可以說,羅振玉、王國維是甲骨草創時期的奠基者,郭沫若、董作賓則是轉向科學整理和研究時期的巨匠。胡厚宣對甲骨學所作出的巨大貢獻,也是令世人矚目的。1978年以後,李學勤在甲骨學不少領域進行了創造性的探索,為把甲骨學研究全面推向深入作出了貢獻。而由王宇信、楊升南、宋鎮豪等新近完成的《甲骨學一百年》、《百年甲骨學論著目》、《甲骨文合集補編》系列著作則具有繼往開來的重要意義。專家對《甲骨學一百年》評價說,殷墟甲骨文在1899年得到第一次鑑定,迄今已滿百年,對甲骨的研究已形成一門羽毛豐滿的學科,在國內外均有不少學者從事此項事業,積累了大量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古代史研究的面貌,意義十分重大。在甲骨學百年紀念的時候,亟待對這一學科進行總結,並做出下一世紀的展望,“甲骨學一百年”課題的建立,適應了這一迫切要求。該課題成果占有資料全面,對甲骨學這一學科做出了系統的概括、分析,觀點明確,論證細緻,對甲骨學的過去和現狀均有詳盡的描述,涉及複雜繁多的資料和學術問題,難度甚大。《甲骨學一百年》是一部高質量的課題研究成果,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

文摘

書摘

歷史發展的規律總是支配著人們的意識,預言家也只能對特定時期作出合規律性的預測,如果違反歷史發展的規律而去預測發展中的某些具體事物,往往是與願望相反。商周甲骨文被埋藏地下後,在3000年的歷史長河中不為人們發現。西漢宣帝時美陽出的青銅鼎上之銘文,雖然張敞能釋讀,但未能引起包括宣帝劉詢在內的大多數人重視。東漢許慎在所著《說文解字敘)說:“郡國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銘即前代之古文。”在《說文》中所收之字雖也有金文,但仍沒有引起更多的人重視,形不成一門學科。從東漢末至北宋初金石學產生,歷時800餘年,人們才認識到“前代古文”的重要性,並作為一種古文字去加以研究。為此,即使是前代在殷墟或其他地方出土商、周刻有文字的甲骨,也只能當作朽骨或“龍骨”,因當時歷史發展的條件所限,還不能使人們產生辨認它的意識。

甲骨學甲骨學

古董,古書中作骨董,原是指雜器什物,後發展為專門販賣珠寶之一行。山伴隨金石學的展而形成專門買賣古器物的商人,近代稱這種人為“古董商”。清朝末年的北京上海廣州天津等城市,是古董商雲集之地。古董商們行蹤詭秘,出入於各地農村,以低價收購農民在一些古遺址或古墓葬中挖出(或盜出)的各種古器物,然後運至城市售與古董商店或收藏古董的人。古董商買賤賣貴,獲取暴利,欺騙農民,毀壞文物,甚至製造假貨,矇騙收藏者。因此古董商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不佳。古董商也有“將本求利”者,不去制假販假,但這種人不會太多。山東濰縣(今濰坊市)是近代出古董商人之地,濰縣古董商不少是世家,因販買古董成為富商大賈。他們有制假販假,毀壞文物的一面。但他們也具有豐富的文物知識,能辨別真偽。尤是信息靈通,他們常在山東、河北、河南等地農村出沒,了解何地常有古物出土,如何去收買。傳世的不少古物或農民私挖濫掘出土的各類文物,就是通過他們的手轉賣給文物商店或收藏家,因此不少文物得以保存下來。所以從這方面來說,在當時的社會狀態下,他們也做了些有利於文物保護的工作。他們不同於盜墓賊,但他們在農村收購古物,又促使一些農民去私挖濫挖,破壞了不少古代文化遺址和古墓葬。從這個意義講,他們又是歷史文化的“罪人”。

清朝光緒末年,在“殷墟”,即今河南安陽市小屯村北農田中出土的商代甲骨文,就是由董商人販到天津、北京以後才被辨認出是殷代的遺物、遺文的。否則無論北京的王懿榮、劉鶚好,還是天津的王襄、孟定生也好,不可能見到已埋藏於地下3000餘年的甲骨文。前節已述及清朝光緒末年小屯村一帶的農民因生活困苦,往往於農閒時節挖“龍骨”出售。因當時的農民既無文化,又缺乏歷史知識,對有“刻劃”的“龍骨”不能認識是古代遺物。而古董商人的古物知識當然要比農民豐富得多。就是這樣,他們才有可能將古物和有“刻劃”的甲骨帶至京、津。從這方面來說,濰縣古董商范維卿(壽軒)、趙執齋等人,儘管曾詭言甲骨是來自“河南湯陰”等等的說法,連第一部甲骨文——《鐵雲藏龜》的著錄者劉鶚(字鐵雲)也被騙過。他在《鐵雲藏龜》的《自序》中寫道:“龜板己亥歲出土在河南湯陰縣屬之古牖里城”。但商代甲、骨文得以重現人間,應該說也有濰縣古董商人們的功勞。這樣來評價他們,應當說才是公平的。
在以羅振玉、王國維二大宗師為首的一批中外甲骨學家的推動下,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終於為學術界所重視,為甲骨學這門新興學科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民國十七年(1928),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對殷墟的調查和開始發掘,以及其後出土的甲骨文和對甲骨文的全面研究,使甲骨學正式形成一門全新的學科。在此前後對甲骨文的整理、研究已趨向科學化。雖然這時期董作賓對甲骨文的分期斷代整理方案還未出台,但一些甲骨學家已意識到甲骨文不斷出土,必不是短時期之物。而當時所見到的甲骨都是私挖亂掘出土,既無坑位可證,又不同時期的出土品混雜在一起,想要清理研究出不同時期之物,確實不易。即使如此,王國維還是在《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一文中指出:“考商時諸帝中,凡丁之子,無己庚二人相繼在位者,惟武丁之有孝己,有祖庚、有祖甲,則此條乃祖甲時所卜。”這已開了後來董作賓分期斷代10個標準之一的“稱謂”標準之先河。雖這時期還不能進行系統的分期斷代,但利用甲骨刻辭這樣的商代文字資料來研究商代史,已經在學術界出現。從整理甲骨文資料來看,甲骨文的分類著錄就體現出甲骨學史中新的一頁開始。

甲骨學一百年甲骨學一百年

第一位分類著錄甲骨文的是王襄。民國九年(1920)12月,王襄編著出版了《籃室殷契類纂》十八卷。他根據此前出版的甲骨文著錄書和自藏甲骨文拓本的資料,收錄甲骨文單字2867個。分正編十四卷,收873個字,又附合文一卷,存疑一卷,收2852個字。待考一卷,收142個字。後又於民國十八年(1929)10月出增訂本。②這是甲骨學發展史上第一部甲骨文字典,為開創之作。

將甲骨文分類編排著錄,也是始自王襄。民國十四年(1925)5月,他編著的《籃室殷契徵文》十二卷出版。著錄拓片1125片,分類順序編通號,共分為:天象、地望、帝系、人名、歲時、乾支、貞類、典禮、征伐、游田、雜事、文字等12類,並附《殷契徵文考釋》十二卷。因前著《*室殷契類纂》是摹錄文字,但大多失真,故王襄乃以自藏甲骨選拓編排出版。為了分類編排方便,他將拓片剪割,有的原骨邊沿不齊者,也被修剪整齊。有的字跡不清楚者,則加以修飾。1963年,筆者負責以《*室殷契徵文》和王襄贈與《甲骨文合集》編輯組自藏的《*室殷契拓冊》校對。目睹原拓本很完整,墨拓亦精。我們校對的結果是:原拓本中是1片而被分割為4片著錄者,如天象57、帝系85、貞類5、19即如是作。原拓本分割為3片著錄者,如征伐43、游田14、雜事57等。而原拓片分割為2片著錄者,如人名111,典禮103。又如地望27,雜事51等。有的原拓片只分割一詞著錄,原拓尚有數條。這種為分類而加以剪裁、分割著錄的,約占原拓片的2/3。故此書出版後,學術界,尤其甲骨學家們懷疑其為偽刻。民國十九年(1930)冬,孫海波得見王襄所藏原拓影印本,認定《*室殷契徵文》拓片不是偽品。他為此寫了《*室殷契徵文)校錄》一文,發表於1937年6月的《考古社刊》第六期。郭沫若也曾懷疑過此書所錄是偽品,後見到董作賓在《甲骨文斷代研究例》中用《籃》中帝系151片綴合,才放棄懷疑並說:“知《徵文》不偽,則其書自為一可貴之研究資源,中多足以證佐余說者。”①此書拓片內容豐富,重要資料不少。尤為可貴者是王襄自己所藏甲骨未曾倒手贈售過,故與本書出版前的著錄書三無重片。《甲骨文合集)所收錄為《*室殷契拓冊》的原拓片,既完善又清晰。

三襄分類著錄甲骨文目的是便於從中考釋研究“殷禮”。他在《自序》中說:

昔孔子慨殷之文獻不足征,未言其禮。三千年來,講殷禮者已成絕學。欲力求之,僅《商書》、《商頌》、《札記》、《史記》四書所載者,見其大凡而已。自殷契出,考釋其文,知所存殷禮為多,於祀典尤詳。所謂“殷禮”,也即商代社會的各種制度。將上千片甲骨刻辭集中後再分類,比用單字來分類又進—步便於研究“殷禮”。
與《*室殷契徵文)同年出版的著錄書還有葉玉森的《鐵雲藏龜拾遺》,著錄劉鐵雲舊藏甲骨文拓片240片。其後,有羅福成的《傳古別錄二集》(1928年4月),著錄拓片4片。董作賓有《新獲卜辭寫本》(見後)。日本中村不折的《書道全集》第一卷,著錄照片97片。關百益的《殷虛文字存真)(1931年6月),剪貼拓片800片。日本原田淑人的《周漢遺寶》(1932年),著錄照片5片。商承祚的《福氏所藏甲骨文字》(1933年4月),著錄拓片37片;又《殷契佚存)(1933年5月),著錄拓片1000片。容庚的《殷契卜辭》(1933年5月),著錄拓片874片。此外,還有郭沫若的《卜辭通纂》(見後)等等。至1939年方法斂的《金璋所藏甲骨卜辭》著錄摹本477片為止,這15年(1925~1939)出版的著錄書,共有28部(種)。是前20年的3倍。後20年雖也是28部(種)。但除《甲》、《乙》編外,重複著錄的很多。②故可以說這15年是甲骨學發展史上出版著錄甲骨文的黃金季節。出現這種新的局面是甲骨文進入學術界所產生的效果。不僅對殷墟的考古發掘及其收穫是很大的推動力,也必然會給甲骨學的形成和商代史的研究提供更新、更多的資料,吸引更多的學人進入甲骨學研究行列,促使這門新興學科全方位地向縱深發展。

董作賓於民國十七年(1928)12月,摹錄本年10月在殷墟第1次發掘出土784片中選錄為《新獲卜辭寫本)出版(載於《安陽發掘報告》第一期)。雖是順序排通號,但也能看出其分類編排的用心,即大體分為祭祀、行止、田獵、征伐、農事、氣象、雜卜等類。書後有《後記》一篇,分為一、地下之知識,二、時代之考證,三、文字之研求,四、契法之探索,五、骨料之發現,六、塗飾之一斑。這就不限於在刻辭中探索殷禮,而是以第一次殷墟發掘出土甲骨文的實踐,對甲骨文作全面探索的開始。

甲骨學一百年——獲獎甲骨學一百年——獲獎

郭沫若於1928年旅居日本後,不久便開始用甲骨文資料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次年8月寫出《甲骨文字研究》(1931年5月,大東書局出版),9月寫出《卜辭中的古代社會》。1930年3月上海聯合書店出版<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卜辭中的古代社會》為該書的第三篇。他在該篇《說·卜辭出土之歷史》中說:得見甲骨文字以後,古代社會之真情實況燦然如在目前。得見甲骨文字以後,《詩》、《書》、《易》中的各種社會機構和意識才得到了它們的泉源,其為後人所粉飾或偽記者,都如被雲霧而見青天。我認定古物學的研究在我們也是必要的一種課程,所以我現在即就諸家所已拓印之卜辭,以新興科學的觀點來研究中國社會的古代
……

內容簡介

《甲骨學一百年》為斷承國內外學者所取得的成就並使之發揚光大,並使今後的甲骨學研究從理論上、方法上、規律上的探索更為自覺而避免盲目性,從而通過創造性的探索和艱苦的勞動,取得新世紀甲骨學研究的再輝煌,在新世紀來臨之際,對百年來的甲骨學研究進行科學的總結。

目錄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中國的“舊學”自甲骨文之出而另闢一新紀元

—、甲骨文的發現和研究,標誌著中國傳統學術向現代學術轉型

二、為殷商考古學的發展提供了契機

三、為新史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二節甲骨學的形成與發展

—、甲骨資料的蒐集與著錄

二、研究課題與研究方法

第三節甲骨文、甲骨學與甲骨學的科學界定

一、甲骨文與甲骨學的提出

二、“甲骨學”的科學界定

第三節本書的宗旨

第二章百年出土甲骨文述要

第一節瑰寶蒙塵——1899年以前甲骨文的滄桑

一、“失國埋卜”與甲骨文的埋藏時期

二、殷墟的變遷與甲骨文的被破壞

第二節1899年殷墟甲骨文的發現和甲骨文的私人挖掘

一、甲骨文發現問題的討論

二、殷墟甲骨文被私挖亂掘

三、殷墟甲骨文流散於國外

第三節殷墟考古發掘出土的甲骨文

一、考古發掘與甲骨文的成批出土

二、保護殷墟與甲骨文的繼續發現

三、甲骨文現藏情形之一般

第三章甲骨學研究基礎工作的不斷加強

第一節甲骨文整理工作的全面開展

一、甲骨文的辨偽

二、甲骨文的校重

三、甲骨文的綴合 

第二節甲骨文的著錄與著錄編纂的科學化

一、早期著錄將甲骨文推向學術界

二、分類整理甲骨文,研究出現新局面

三、斷代的進程與考古發掘甲骨文的著錄

四、分期分類著錄甲骨文與甲骨著錄編纂體例的深化

五、邁向新時代的甲骨學

第三節集大成的著錄——《甲骨文合集》

一、甲骨豐碑鑄——《甲骨文合集》大型國家科研項目的提出

二、青春忽已逝——學者們對《甲骨文合集》的追求與奉獻

第四章甲骨文的考釋及其理論化

第五章甲骨文的分期斷代

第六章甲骨占卜和卜辭文例文法(上)

第七章甲骨占卜和卜辭文例文法(下)

第八章甲骨學研究的新發展——西周甲骨分支學科的形成

第九章前輩學者的成果和經驗,是可資借鑑的文化遺產

第十章學科成果的不斷認識和總結,指導和推動了研究的發展

第十一章商代社會結構和國家職能研究

第十二章商代社會經濟研究

第十三章商代宗教祭祀及其規律的認識

第十四章關於商代氣象、曆法與醫學傳統的發掘與研究

第十五章新世紀甲骨學研究的展望

媒體推薦

“甲骨學一百年”成果總序

1899年殷墟甲骨文的發現,開闢了中國近代學術史的新紀元。經過國內外幾代優秀學者的努力,甲骨學已成為一門具有嚴密規律,並積累了豐富研究資料和多方面研究課題的成熟學科。甲骨學和語言文字學、歷史學、考古學和古代科學技術史等學科有著密切的聯繫。可以說,甲骨學研究已涉及到中國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為發掘祖國優秀文化遺產和弘揚華夏文明做出了重大貢獻。

甲骨文頗為古老,是三千多年前中國最早有系統的文字。甲骨學卻很年輕,從1899年至今,只有短短一百年的歷史。一百年來的甲骨學研究,取得了輝煌成就,並成為一門舉世矚目的國際性學問。前輩學者對甲骨文奧蘊的鍥而不捨的追求和開拓創新,推動甲骨學研究不斷深入。近百年來出版的萬餘種甲骨學論著,也和面世的十幾萬片甲骨文一樣,成為中華文化寶庫中熠熠發光的瑰寶。

為繼承國內外學者所取得的成就並使之發揚光大,並使今後的甲骨學研究從理論上、方法上、規律上的探索更為自覺而避免盲目性,從而通過創造性的探索和艱苦的勞動,取得新世紀甲骨學研究的再輝煌,有必要在新世紀來臨之際,對百年來的甲骨學研究進行科學的總結。因此,我們於1996年5月提出了“甲骨學一百年”研究課題。本課題由我們商聘有關甲骨學者分工負責完成:

一、《甲骨學一百年》,王宇信、楊升南、宋鎮豪、常玉芝、孟世凱撰著,王宇信、楊升南主編。

二、《甲骨文合集補編》,彭邦炯、謝濟、馬季凡編纂並釋文,王宇信、楊升南校定全書釋文。

三、《百年甲骨學論著目》,宋鎮豪、常耀華編輯,宋鎮豪主編。

“甲骨學一百年”課題的參加者,有曾參加編纂《甲骨文合集》的老學者,也有改革開放以來成長的中年甲骨學專家,還有年輕的學者。我們敬愛的老所長尹達教授要求通過《合集》的編纂“出成果,出人才”的教誨猶在耳際。正是一代宗師郭沫若當年“要大力培養接班人”的遠見卓識和胡厚宣師的身體力行,才使這門號稱“絕學”的甲骨學研究隊伍代有傳人,出現了今天一派生機的大好局面。

日月推移,生生不已。把我們引向甲骨學之路的郭沫若大師和胡厚宣教授,雖然已經離開了我們,但他們的道德文章是我們研究的起點和基石。因此可以說,“甲骨學一百年”課題成果,就是兩位科學巨匠畢生所追求事業的繼續,也凝聚著我們對甲骨學的理解,凝聚著我們對甲骨學的追求,凝聚著我們對甲骨學的期望。
甲骨學百年華章逾萬篇,幾代大師凝心力;

新世紀十萬殷契溯文明,輩出名家再輝煌。

如果這“甲骨學一百年”課題成果對推動新世紀的甲骨學研究能有所貢獻,並能滿足多種學科的學者利用甲骨文,進一步發掘祖國優秀文化傳統的話,我們將感到十分欣慰,也就實現了我們當初提出這一課題的初衷了。這裡,我們要感謝中國社會科學院和歷史研究所領導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導,感謝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南省平頂山師範專科學校對我們的大力幫助,感謝海內外學者對我們的關心和從資料、信息方面的大力支援,作為課題主持人,我們還要衷心感謝參加“甲骨學一百年”課題的諸位同仁。正是他(她)們的無私奉獻和精誠合作,才使這一課題如期順利完成。應該說,我們共同學術生涯中的這一段難忘的美好歲月和海內外學者間的深情厚誼,將永遠地融注在“甲骨學一百年”成果之中!

王宇信楊升南

1999年2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