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內共生起源學說
許多科學家認為,線粒體和葉綠體分別起源於原始真核細胞內共生的細菌和藍藻。1970年Margulis在分析了大量資料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構想,認為真核細胞的祖先是一種體積巨大的、不需氧的、具有吞噬能力的細胞,能將吞噬所得的糖類進行酵解取得能量。而線粒體的祖先——原線粒體則是一種革蘭氏陰性菌,含有三羧酸循環所需的酶系和電子傳遞鏈,故它可利用氧氣把糖酵解的產物丙酮酸進一步分解,獲得比酵解更多的能量。當這種細菌被原始真核細胞吞噬後,即與宿主細胞間形成互利的共生關係,原始真核細胞利用這種細菌(原線粒體)充分供給能量,而原線粒體從宿主細胞獲得更多的原料。
(二)非共生起源學說
該學說的支持者提出一種線粒體和葉綠體起源的構想,認為真核細胞的前身是一個進化上比較高等的好氧細菌,它比典型的原核細胞大,這樣就要逐漸增加具有呼吸功能的膜表面,開始是通過細菌的細胞膜內陷、擴張和分化,後逐漸形成了線粒體和葉綠體的雛形。根據1974年Uzzell等人的觀點,在進化的最初階段,原核細胞的基因組進行複製並不伴有細胞分裂,然後基因附近的質膜內陷形成雙層膜,分別將基因組包圍在這些雙層膜結構中,從而形成了原始線粒體、葉綠體等細胞器。後來在進化過程中進一步發生了分化,如線粒體和葉綠體的基因組丟失一些基因;細胞核的基因則有了高度發展;質體發展了光合作用;線粒體則演變為專具有呼吸功能的細胞器,於是逐漸形成了現在的真核細胞。
從目前看,對這兩個學說尚有爭議,各有其實驗證據和支持者,因此,關於線粒體和葉綠體的起源,有待今後進一步探討和研究。
相關詞條
-
共生細胞
人體的每個細胞都是從發生在20億年前祖先兩個相對單一細胞的合併遺傳而來,我們可以從我們的細胞組織中看出這一歷史事件。我們細胞的基因被安置在兩個地方。多數...
知識簡介 其他條目 -
共生管理
從上個世紀後期開始,共生成為企業界廣泛出現的一個辭彙。尤其是在企業合作方面,企業與企業之間,包括競爭對手之間通過合作求得雙贏,從而雙方都獲取更有利的生存空間。
概述 起源 基本內容 基本要點 -
共生現象
共生現象一詞說的是不同的生物有機體之間密切的相互關聯和相互依存關係
共生現象 共生現象的例子 共生和內共生 共生進化的挑戰 -
《生物共生的行星》
《生物共生的行星》美國麻薩諸塞大學教授林恩·馬古利斯著,本書從細胞生物學、微生物學、考古學等角度深入淺出地闡明了共生是進化過程中最重要的創新來源。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部分章節 -
共生關係
共生又叫互利共生,是兩種生物彼此互利地生存在一起,缺此失彼都不能生存的一類種間關係,若互相分離,兩者都不能生存。
簡介 分類 作用 經濟角度 實例 -
葉綠體共生起源學說
內共生起源學說認為葉綠體源於原始真核細胞內共生的藍藻。 該學說認為真核細胞的直接祖先是一種巨大的、不需氧的、具有吞噬能力的古核生物,它們靠吞噬糖類並將其...
-
細胞起源
一般認為,地球上生命的演化或進化歷史包含了從原始的前細胞進化出原核細胞進而到真核細胞的複雜過程。但是,細胞到底是如何起源的依然是現代生命科學中依然未解的...
細胞簡介 原核細胞的起源 真核細胞的起源 -
細胞核起源
細胞核的起源是一個根本性的、令人生畏的進化謎題,目前構想的關於“核”起源的流行情景(特別是著名的內共生途徑)還遠談不上清晰。關於真核生物的起源可謂眾說紛...
原核生物介紹 共營模型 自演化模型 起源模型 外膜假說 -
生物共生的行星
《生物共生的行星》是2009年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