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2.0(深圳)研究會

公益2.0是創新2.0時代的公益發展新形態。公益2.0(深圳)研究會的產生是順應創新2.0時代公益2.0的發展,促進公益行業與網際網路、ICT(信息及通信)人才的融合與發展,讓更多的人通過信息化的方式接觸到公益,並且創建一個固定的溝通平台,讓正在公益領域興起的人人公益,日行一善成為觸手可及的時尚潮流。

概述

公益2.0是創新2.0時代的公益發展新形態。順應公益2.0概念的發展,促進公益行業與網際網路、ICT(信息及通信)人才的融合與發展,讓更多的人通過信息化的方式接觸到公益,並且創建一個固定的溝通平台,讓正在公益領域興起的人人公益日行一善成為觸手可及的時尚潮流。公益2.0(深圳)研究會由此產生。

可行性分析

1、公益2.0的必要性

信息通信技術(ICT)的融合與發展改變了知識的獲取、傳承、積累和創造方式,以及以此為基礎的創新活動的形態,並推動了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組織方式與社會形態的深刻變革。在創新民主化進程的推動下,創新正由生產範式向服務範式轉變,以用戶為中心、社會為舞台的面向知識社會、以人為本的下一代創新,即創新2.0正逐步浮現並進一步推動社會形態的深刻變革,也影響著不同層面的決策者和組織機構的發展方式。對分散弱小的民間公益組織而言,如何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把握開放協同、以人為本的創新2.0機遇被認為是知識社會、創新2.0時代實現信息分享、知識傳播、組織需求表達、問題解決方案和最佳實踐探索的必修之課。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套用和創新2.0模式的構建可以很好的解決原本存在的公益組織之間溝通交流較少、參與不充分的問題,越來越多的公益組織也開始積極的參與到網路互動中,通過各種新的參與和組織方式,試圖擴大自身的社會影響力。
比起其他任何因素,網際網路更能夠為其使用者賦予開放性與公平性的權利。然而,雖然公益組織對網際網路的熱切期望很高,但有關它的實效的支持卻很少。網際網路將如何影響一個公益組織的管理和行為?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發起一場公益信息化的運動。
根據2010《中國公益組織網際網路使用情況分析》顯示,在參與調查的401家公益組織中,56.1%(225家)的組織擁有自己的部落格,近一半49.1%(197家)擁有自己的論壇,46.6%的公益組織認為提供計算機綜合使用培訓是對其最為重要的一項需求,35.2%的公益組織認為提供網站開發服務是對其最為重要的一項需求。而根據鷹眼安全文化網在2011年發布的《公益組織信息化需求及現狀》[i],在參與調查的140個公益組織中,擁有自己網站的比例是82.86%,可見大多數組織都有自身宣傳和提升公信力的需求。在公益組織的網際網路使用情況上,擁有網站、使用網際網路套用的組織有67.66%有信息安全的隱患。有51.43%的組織擁有專門負責計算機管理的人員。在公益組織在對網際網路的套用需求上,財務管理、協同辦公、義工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項目管理、捐贈管理(信息公開)等需求比較平均,其中項目管理、協同辦公及義工管理占的比例相對更高。大部分公益組織都希望能夠建立一個互動性較強的安全的網站,更有效的進行數據管理和項目協作。根據微軟(中國)和恩派(NPI)公益組織發展中心聯合編制並在2011年的《中國公益組織IT套用調查報告》[ii],在調查的104個公益組織中,58.7%的受訪者同意了“使用社會化媒體能很快與捐贈者或志願者建立長期穩定關係”這一觀點,說明公益行業信息化的重要性。
公益2.0的概念因此應運而生。所謂的“公益2.0”,是對傳統公益的一種創新,提倡的是分享、互動、平等,期望通過新媒體技術,將公益活動變得透明可信,可參與、可互動、可持續。公益2.0沙龍期待打破以往只有少數人能做好公益的局限性,通過信息化方式,交流分享公益的信息和資源,為更多的組織和個人參與公益事業提供新的方式。
2、深圳市公益事業的發展情況
改革開放以來,深圳特區一直以先行者的地位活躍在中國社會的各個領域,在公益事業方面不斷有新的創舉。多年來,深圳有計畫地實施民政事業綜合配套改革,有步驟地實行社會組織登記管理體制改革,特別是結合大部制改革,釐清政府、市場和社會的關係,推進政府職能轉移,為社會組織尤其是公益組織的發展打開了空間。
自2006年以來,政府相繼採取了各種措施推動公益事業在深圳的發展。2006年,深圳市開放行業協會組織在民政部門直接登記註冊。2007年10月,深圳市發布了《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強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推進社會工作發展的意見》,根據相關的“1+7”檔案開始推行深圳市社工的規範化和專業化,提高社工的待遇,吸引人才參與公益事業,至今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效。2008年9月,深圳市委、市政府頒發《關於進一步發展和規範我市社會組織的意見》,對工商經濟類、社會福利類和公益慈善類社會組織實行直接由民政部門登記的體制。2009年7月,民政部與深圳市政府簽訂了《推進民政事業綜合配套改革合作協定》,同意深圳“探索建立社會組織直接向民政部門申請登記的制度”,試點民政事業改革。2010年1月,深圳市民間組織管理局申報的“社會組織登記管理體制改革項目”榮獲第五屆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獎。寬鬆的政策、良好的管理,充足而強大的專業人才儲備,使得深圳的公益事業在近年內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各類公益組織產生、興起並日益成熟,深圳成為了一座“慈善之都、愛心之城”。因此,在2010年11月25日舉行的中華慈善百人論壇上,深圳市民政局局長劉潤華向在座的各地慈善界人士發出這樣的邀約:“做慈善,到深圳!”。
經過近年來的發展,深圳已經成功的演變成中國公益事業的領頭城市,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公益人群前來開展活動,落地生根。在北京遲遲解決不了註冊問題的壹基金也在2011年初進駐深圳,成為深圳首家無需“業務主管單位”而直接在民政局註冊的民間公募基金會,被認為“對於中國公益慈善事業發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被評為2005年“感動中國”人物的叢飛也是深圳市的註冊義工,是深圳公益事業的代表性人物。除了數量龐大的義工團隊,大量的專業社會工作者也活躍在深圳的各個角落。根據2009年的規劃,深圳將在3年內提供3000多個社工崗位,充分服務於社會公共事業。
目前,深圳市社工崗位分為兩類:一類是在市、區、街道有關部門配備的具有社會工作專業或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證書的公務員、職員、雇員,每個社區工作站在員額內,配備一名具有社會工作專業或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證書的工作人員;另一類是針對特定的服務對象,按一定比例,在社會福利與社會救助機構、學校、醫院、社區等設定的社工崗位。
社區工作站原則上“一站一社工”,學校、醫院原則上按“一校一社工”、“一院一社工”配備。社區按服務對象的一定比例設定社工崗位,具體比例為:每70名吸毒人員、70名社會矯正人員、70名問題青少年、5000個家庭、10000名外來務工人員、200名低保對象、500名60歲以上戶籍老年人、50名中重度戶籍殘疾人分別配一名社工。學校、醫院、社區社工通過政府購買的方式由社會公益性民間組織派駐。龐大的社工人群數量充分說明了深圳公益事業和社會服務領域的發達情況和領先優勢。
在各項公益事業蓬勃發展的深圳,公益2.0(深圳)研究會的成立勢必能讓深圳的公益事業發展再上一個新台階。依託於深圳在中國公益的領頭者地位,公益2.0研究會的成立也能實現在公益信息化領域的排頭兵地位,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推廣日行一善的公益理念。發起企業萊科公司作為一家深圳的本土企業,一直是與深圳的經濟和公益事業共同發展共同成長。萊科的發展立足深圳,直接面對五億手機用戶,同時持續致力於改進公益活動的方式,踐行公益背後的公益,與民政局等各個公益有關組織合作良好,為研究會運行和推廣提供了有效保障。因此,在深圳建立公益2.0(深圳)研究會具有可預見的強大的社會效益,具備了所需的社會環境的保障和中堅力量的支持,勢在必行。
3、本研究會的常規重點活動:公益2.0沙龍
公益2.0沙龍的活動就是公益2.0線上下的一個最好的例子。公益2.0沙龍作為本研究會的一個常規重點活動,為各個公益組織和廣大的公益參與者建立了互相共同交流的平台,通過每次的沙龍活動,聚集了對公益事業感興趣、有志於參與公益事業的人群,共同探討公益活動的策劃、開展、傳播等過程,分享有關公益的新想法和見解。同時通過線上的365公益網和其他信息化平台的支持,及時更新沙龍的有關內容,並對沙龍上產生的新想法在網路上開展更大範圍的討論和宣傳推廣,期望獲取更多的社會資源,將更多的人納入公益活動中來。並且利用信息化的方式在網站等平台及時跟進,監督公益活動的開展情況,使關心公益事業的人群能夠及時了解到公益活動的成效並且獻計獻策、積極參與,有效的整合了社會資源。公益2.0沙龍的開展,能有效的實現“讓天下沒有難做的公益,踐行公益背後的公益”的目標,整合更多的公益資源,讓公益理念的傳播日益深入人心,與日常生活相結合。
4、公益2.0沙龍的歷史成績
在先進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公益2.0沙龍目前開展狀況十分良好。自2011年5月18日在深圳開展的公益2.0沙龍深圳“讓天下沒有難做的公益”第一站後,研究會又分別於6月11日在長沙和6月19日在廣州舉辦了公益2.0沙龍長沙站“讓科技給愛心插上翅膀”和公益2.0沙龍廣州站“移動信息技術助力公益事業發展”的活動。沙龍涉及了外來勞務工就業促進、愛心助殘、親子閱讀、老年幸福,環境保護,動物保護,在校生青年領袖培養等諸多話題,得到了來自北京、南京、上海、深圳、廣州、四川,湖南等地的多位公益熱心人的積極參與,並且得到了南都公益周刊、深圳晶報、騰訊公益、新浪公益等媒體的關注和報導,相關報導可參見《公益2.0:全民公益加速器》、《移動信息技術助力公益》、《親子2.0沙龍本周二舉行》等媒體報導。7月19日,研究會在深圳繼續舉辦了名為“愛孩子,愛公益,科技讓夢想飛”的公益分享沙龍。各個公益組織和有關人員在參與過後均認為舉辦這樣形式的活動是十分有意義的,願意繼續與研究會在以後開展合作,共同促進公益的信息化、透明化、互動性和持續性。

5、公益2.0沙龍的發展規劃

到目前為止,已有不少外地公益組織表示願意長期聯辦,並有若干科技企業積極要求入會,攜手促進研究會提出的“讓天下沒有難做的公益”的實現。線上上和線下活動的共同配合下,本研究會相信,以“公益2.0沙龍”為代表的常規活動能夠實現有效持續的開展,得到更多的關注,推動更多的人積極參與到公益活動中,為公益事業添磚加瓦。研究會將竭誠為各個熱心公益的組織和個人提供一個良好的交流平台,踐行公益背後的公益,推廣公益理念,提升公益的效益。按照研究會的規劃,公益2.0沙龍先後在長沙、廣州、南京、上海、北京、天津等多個城市不間斷舉行,並且會針對就業、親子、健康等多個領域開展專題討論。尤其在深圳大運會期間,將舉辦專場活動來表彰在“迎大運,春風公益推廣大賽”中獲獎的優秀大學生志願者團隊。公益沙龍的浪潮將以深圳為起點,不斷向全國各個城市推進,形成全民熱心公益的良好社會氛圍。

必要性

首先,公益2.0(深圳)研究會的成立具有引導性。中國已處在網際網路浪潮中,公益信息的交流與共享已成為公益組織發展必經途徑,未來勢必會出現社會領域的公益信息化革命,必須通過成立研究會加以引導與規範。研究會的成立,有助於政府對整個公益領域的發展情況進行管理和領導,促進信息在政府和公益組織公益人士之間溝通的有效性,便於傳播有關政策和精神,構建和諧社會。研究會搭建的平台對所有人開放,因此可以有效的掌握公益行業的發展現狀,更好的了解社會各界對於公益的想法和思考,能有效作為政府在制定和推行政策時的參考依據,有助於進一步實現與公益有關的決策的科學性和合理性。[U1]
其次,公益2.0(深圳)研究會的成立具有整合性。在網路等信息化平台的協助下,有共同價值觀的人更容易找到對方,更有利於實現公益行業的擴展壯大與相互提攜。研究會能夠整合公益組織與志願者雙方的資源,形成公益聯盟聯合開展活動,形成更大社會層面上的影響力。長久以來,我國的公益組織之間一直缺乏有效的溝通與交流,這一點足以引起我們的重視。在2008年的5.12地震後,雖然各個公益組織積極應對並及時採取相關求助措施,但是還是因為缺乏有效溝通,各自為政,而耽誤了不少救災良機,造成了救災和災後重建的混亂,反而有心辦了壞事。研究會的成立就是吸取了這一教訓,有效整合了公益資源,可以提升公益活動的效率和效益。
第三,公益2.0(深圳)研究會的成立可大幅增強公益組織的公信力。我國大多數公益組織在社會生活中的權威性與影響力不足,自身內部管理也不完善,無法取得公信力。在“郭美美事件”發生後,公益組織的可信度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懷疑,民眾參與公益的熱情也被大幅降低。為了解決這一信任危機,重新活躍公益行業,公益組織的透明化、公開化勢在必行。公益2.0(深圳)研究會的使命之一就是利用ICT技術促進公益組織、活動及財務信息的公開透明,能夠有效的協助公益組織重塑公信力。信息化平台的建立和推廣,不僅有利於更多的人接觸公益、投身公益,而且使更多的人有權利和能力監督公益活動的開展,使得公益活動更加真實可信,避免“郭美美事件”的再次發生。

預期的社會效益

1、促進公益行業與網際網路、ICT(信息及通信)人才的融合與發展,讓更多的人通過信息化的方式接觸到公益,並且創建一個固定的溝通平台,讓正在公益領域興起的人人公益,日行一善成為觸手可及的時尚潮流。
2、通過舉辦沙龍等活動為民間公益機構提供支持。在信息傳播技術上,利用技術優勢提供簡單、快捷、低成本的域名、空間、網際網路傳播推廣等技術支持;在整合社會資源上,提供交流平台在各組織各個參與公益事業的人員之間的互動中積聚社會支持,通過形成公益聯盟等方式,一同擴大社會影響力,提升活動的數量與質量。
3、把優秀公益項目案例抽象提煉為可複製的運營和管理模式,通過ICT(信息及通信)技術得以複製和推廣創造條件,提升和加速公益信息化項目的落地與推廣。並且通過公益2.0沙龍參與者對公益項目的溝通和交流進一步完善公益項目,吸引更多的人參與。
4、開發有保障的網際網路公益業務,推出適合公益組織管理現狀與業務特點的線上業務管理軟體,如捐贈公開,項目公開,資金流向透明等,提升公益項目效率與公益組織的公信力,同時擴大公益項目的影響力。
發起單位
公益2.0(深圳)研究會由留美歸國的"千人計畫"專家劉志翔先生等50位ICT行業從業專家和熱忱公益善者發起,並有若干科技企業有意成為顧問會員,目前已有深圳市萊科電子技術有限公司、深圳市點趣網路技術有限公司、深圳市瑪雅遊戲技術開發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有意願加入,預計會員將覆蓋環渤海、珠三角、長三角。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