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公安送韋二少府匡贊》
【創作年代】盛唐
【作者姓名】杜甫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
公安送韋二少府匡贊
逍遙公後世多賢(1),送爾維舟惜此筵(2)。
念我能書數字至 ,將詩不必萬人傳(3)!
時危兵革黃塵里 ,日短江湖白髮前(4)。
古往今來皆涕淚(5),斷腸分手各風煙(6)。
注釋:
(1)韋匡贊的祖先韋夐,北周明帝時號為道遙公。讚美對方的祖先血脈,是古人常用的讚譽手段。
(2)韋大概是杜甫的後生知已,故直呼為“爾”,更不客套。維舟,繫舟。黃生說:“此字有力,若雲惜別筵即弱矣。”按此字所以有力,在於能表達出老人的心情。後會難期,故特覺可惜。
(3)兩句都是上二下五的句法,上二字一讀。意思是說,此番別後,如承相念,只要(這裡的能字作“只”字或“但”字講)寫幾個字的簡訊來,我這老頭便感激不盡了。至於詩,倒不勞向萬人傳播(韋大概很愛杜詩)。杜甫因為自己的詩諷刺面很廣,隨便亂傳,可能招致無謂的中傷,所以在《送魏倉曹》詩中也告誡他說:“將詩莫浪傳!”
(4)這兩句根上“念我”寫自己的苦況。上句說兵荒馬亂,是時代環境:下句說漂泊江湖,是個人環境。黃塵擾攘,本由兵甲而生,今兵甲不休,所以說“兵革黃塵里”。酒擺在船上,所以說“江湖白髮前”。時局已危,而兵甲不休,是危而又危也,來日已短,而江湖漂泊,是短而又短也。二句含無限悲痛。”
(5)極端的痛苦,使杜甫覺得古往今來都只是一場悲劇。
(6)但一想到分手之後,各自都走向風煙,死活不知,後會難料。還是不能不斷腸了。風煙,指兵革。按“能書”一作“常能”,黃生說:“常字深一層,而‘數字’,即書也。今從之。”按常字雖深一層,反覺不近情,因為要求對方常常來信,未免有點過高過多。不如“能書”自然。
作品簡析
這是公元768年暮秋杜甫漂泊湖北公安縣時所作。這年八月,吐蕃十萬攻靈武、邠州,京師戒嚴,所以詩中有時危兵革的話。二,是韋的排行。少府,是韋的官職。匡贊,是韋的名字。杜甫在公安受盡冷落,非常孤獨,沒有誰到他這條破船上來,韋匡贊卻特來看望並向他辭行,所以便把積壓已久的感時惜別的辛酸涕淚,對著這位即將分手的青年朋友盡情地傾瀉。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
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公元744年(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後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峰,對後世影響巨大。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