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簡介
全生態論是闡述人學、全生態文明學的基本觀點,是當代人學家張榮寰2007年4月首次具體定義了全生態概念並提出全生態世界觀的思維規律和形式,全生態也稱為一原的存在,全生態的本質是無蔽的。全生態的先驗抽象說明宇宙是時空、世界是物質、人是情感全生態的經驗具象說明宇宙是一張全息圖、世界是一張全息圖、人是一張全息圖;全生態的超驗設象說明宇宙是玄與同、世界是道與元、人是德與能。全生態是各部分生態之間全能關聯的統一整體;全生態是各部分生態之間全息關聯的統一整體;全生態是各部分生態之間全邏輯關聯的統一整體,統稱全生態世界觀。
文章全文
一、全生態論
全生態是一原的存在。全生態是各部分生態之間全能關聯的統一整體;全生態是各部分生態之間全息關聯的統一整體;全生態是各部分生態之間全邏輯關聯的統一整體,統稱全生態世界觀,也稱為全生態宇宙觀、全生態人格觀。全生態是時空的網路延伸;全生態是物質的能量延伸;全生態是生命的精神延伸。全生態是光明的玄同;全生態是正確的道元;全生態是自由的德能。全生態是宇宙;全生態是世界;全生態是人。
全生態揭示自身為自由,讓存在者存在、讓自由者自由、讓正確者正確、讓真理者真理、讓和諧者和諧、讓文明者文明。全生態是指宇宙、人生、萬物無蔽的自然生存、演進的系統。全生態的本質是無蔽的:宇宙是無蔽的、人生是無蔽的、萬物是無蔽的、真理是無蔽的。
全生態的無蔽性說明宇宙、人生、萬物內在之間符合,全生態的符合性說明宇宙、人生、萬物是共生、共通、共一、共榮、共演的。全生態的正確性說明宇宙、人生、萬物皆是。
全生態的先驗抽象說明宇宙是時空、世界是物質、人是情感全生態的經驗具象說明宇宙是一張全息圖、世界是一張全息圖、人是一張全息圖;全生態的超驗設象說明宇宙是玄與同、世界是道與元、人是德與能。
全生態在全思維狀態下的存在及其秩序以先驗抽象邏輯、經驗具象邏輯和超驗設象邏輯的貫通就是全邏輯。
全生態中從超驗形式上升到超驗能力對玄同、道元、德能一些自由度完全體驗稱為全能;全生態中從經驗形式上升到經驗能力對網路、能量、精神一些自由度完全描述稱為全息;全生態中從先驗形式上升到先驗能力對時空、物質、情感一些自由度完全覺察稱為全邏輯。
全真生態:一切全生態、生態的總相、別相的無蔽境界。全真之理:全生態無蔽、正確、自由上升的原理。全真智慧:符合網路、能量、精神的發明。全真成就:光明玄同、道元、德能的成就。
全邏輯是原邏輯。全邏輯是全息邏輯。全邏輯是全能者邏輯。全邏輯是全生態在人格上的證量;在人格上的映射就是全息,在人格上的實踐就是全新。
全邏輯,以全生態作為參照系中,把全部體性直接貫注,與全真生態直接契合、相應起來,究竟全體的上升和更新。
全生態文明之路就是以“全生態世界觀”做為全邏輯的參照系,宇宙就是全息的網路、世界就是全息的能量、人就是全息的物種。用以提升人類生命科學套用層次,完善世界倫理道德體系,推動人類共同體生態文明。(待續)
二、全邏輯論
全真生態:多維度的全生態,全部存在於同一生態系統之中,稱之為全真生態。全真生態是一切全生態、生態的真相,是形體世界、生命世界、人格世界與精神世界的共融。全真生態是精神世界的首要參照,是運動思維的總相。所有全生態、生態都是全真生態的肖像。全真之理:全真生態,是其來無今的原始、樸素、具體;是其往無古的終極、同歸、抽象,是一切真理本身,自發出來的絕對精神就是全真之理。全真智慧:由一切全生態、生態自發出來絕對精神的全識境界稱為全真智慧。全真成就:由方便運用多元邏輯,以智慧關照二元規律,以全生態契合一元真理,究竟上升人道全邏輯真實成就。
全生態:地球生態是一個環流的全生態。全生態系統是由個體生態、集體生態、集群生態系統構成的,已探明的太陽系就是如此。全生態系統內的文明,稱為全生態文明,代表全人文明。世界生態系統內的文明,稱為世界文明,代表環流信息人類文明。
世界生態系統之外,人能到達的地方稱為搬運生態系統。世界生態系統屬於人類共同體,世界生態系統按國家、大陸板塊等劃分為各自局部生態。局部生態文明不足以支持世界文明。世界生態系統內的秩序混亂,直接導致人對全生態、全邏輯、全信......的模糊。全生態是事物的進化運動、精神的智慧活動中的最全面的直覺和洞察,是一切不變、每變、已變、未變、異變、將變、必變的常態總匯。全生態的一切信息稱為全信息。一切皆在全生態之中,所有都依附在全生態之中,全生態養育萬物、形體、生命、人格、精神和信息等。
世界生態系統中出現的人文生態是教育生態;啟示生態;覺悟生態;修養生態;革新生態等本身無好壞高下之分,實在平等無二,但都脫離全文明的發展。世界生態系統中生態的環流性質決定其環流生態、環流邏輯、環流信息的特質,從環流境界聯通到全真境界,是環流信息人類文明上升的必由之路。
世界秩序混亂的原因是因為人性的污染,人格的墮落,人智慧的近視,人本精神的次要直接或間接導致生態惡化,產業競爭,即而進入惡性循環之中。唯有在教育中將人的人性淨化、人格(聖神)上升、人本精神、人環流邏輯、人的信仰的放在教育重心,實際可劃分為信仰道德、人本精神、全邏輯三合一的人之生態教育為主,其他學科為輔,從國家和社會人性化氛圍中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生態惡化乃至人之危機,這個教育我們稱之為全真教育。
全生態是沒有在區域、個體之間做什麼事,確在全體前面做了應該做的事。人按照全生態的全邏輯為自己全思維而全信仰來全實踐,通過教育;通過修養;通過通達,達到人格、生態、產業的上升和文明,以至達到全生態文明中的全人文明。人貪慾持續增長時,應當用全信仰來鎮住它。用全人格的全思維來消化它,就不會產生世界性性貪慾,世界沒有了貪慾,留下本真欲望,社會就自然而然達到安穩、康寧。全生態的運動變化是循環往復的,在全生態的作用中。看不見的情感產生於看得見的生命,看得見的形體產生於看得見的形體,看得見的生命產生於看得見的生命,看不見的精神產生於看得見的人。全邏輯是人格能量的源泉,人與之契合度愈高,人格上升度就愈高,直至究竟圓滿。
全邏輯:全生態的在人格上的證量就是全邏輯;在人格上的映射就是全息,在人格上的實踐就是全新。全邏輯也稱之為原邏輯。原是母,生一元;一元生二元;二元生三元;三元生全息,全息代表全生態內本生、已生、未生、將生一切的生靈萬物,從本原發出整體性、意義性和演化性。不同的思維方式產生不同的大象,全息思維中的人,是生活在多個維度世界中鏡像參照。全邏輯,以全生態作為參照系中,把全部體性直接貫注,與全真生態直接契合、相應起來,究竟全體的上升和更新。
全邏輯在人思想中的反映就是全思維。全思維狀態下的存在及其秩序,就是原邏輯本身。全邏輯是表現全生態中一切秩序、變化、幸福、奧秘等的全系統的規律。一旦人掌握了全邏輯,世界上的人都吸向他,有前來的兄弟姐妹不互相妨害,呈現出來的是和諧與喜樂。人在全邏輯中:人性是永恆的,人性是原善的,秩序是自然的,全邏輯如同人思維方式中最強發動,一旦無法進入並調節,就會與全邏輯這個動力源脫節,導致其人格、生態、產業抑鬱冷漠;一旦脫離,就不能善用全邏輯引發的能量,導致其人格、生態、產業膨脹失控。
原是母,生一元;一元生二元;二元生三元;三元生全息,全息代表全生態內本生、已生、未生、將生一切的生靈萬物,從本原發出整體性、意義性和演化性。不同的思維方式產生不同的大象,全息思維中的人,是生活在多個維度世界中鏡像參照。全邏輯,以全生態作為參照系中,把全部體性直接貫注,與全真生態直接契合、相應起來,究竟全體的上升和更新。
全生態世界觀主張不同維度的全生態世界的本原只有一個,就是全真生態,也稱為原生態;反映原生態最高的真理、規律、邏輯是就是全真原理,也稱為原理;反映全生態自發出來絕對精神就是全真智慧,也稱原智。原生態同時產生元氣、元精、元神,乃至萬物;原理同時產生人學、神學、哲學,乃至萬法;原智同時產生規律、真理、邏輯,乃至萬宗。
人學、神學、哲學的源頭是原理,人學是原生態最高的真理、規律、邏輯給人的自我定位和肯定;神學是原生態最高的真理、規律、邏輯給人的自我啟示和發明;哲學是原生態最高的真理、規律、邏輯給人的自我演繹和發現。
人學文明的開端是中華的伏羲和老子,成就了古典人學學說的雛形,伏羲創造全邏輯的符號即“八卦”的符號,蘊涵了人生本有的全生態觀念和全邏輯思維;老子繼承了伏羲的全邏輯思維,著作了古典人學文本:“《道德經》”,運用邏輯規律性的“原來性”,又稱“全邏輯”,以“一原論”的邏輯表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可具體的表達為:一分為三,合三而一,三生萬物。或按照現在“全邏輯”的表達:原來是怎樣,現在就是怎樣,未來也是怎樣,時空永遠處在現在,演進為原來律、同一律,相對律和三生萬物律,所以一原論包含了一元論、二元論、三元論、多元論,闡述了人學最高原理“玄”、“德”、“道”,全生態模式,伏羲和老子兩位聖人次第完成了中華民族的古典人學。
神學文明的開端是希伯來的梅瑟和耶穌,成就了古典神學學說的雛形,梅瑟代人和天主簽定了舊的約定,頒布了天主“十戒”法律,啟示了離開、依附、合一的真理、生命、道路,成為一神教的始祖;耶穌將愛的福音傳遞在了人間,梅瑟《五書》和耶穌門徒《四福音書》共同構成了古典神學文本,合稱為《聖經》,運用邏輯規律性的“同一性”,以一元論的邏輯表達:天主是造天地、造神人、造萬物的真主宰,闡述了神學最高原理“肖像”、“合一”、“愛”,梅瑟和耶穌兩位先知次第完成了希伯來人天主的古典神學。
哲學文明的開端是希臘的泰勒斯和蘇格拉底,成就了古典哲學學說的雛形,泰勒斯首創理性主義精神、唯物主義傳統和普遍性原則,是理性主義的開端,在數學中守次引入邏輯證明,標誌著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從經驗上升到理論,認為“萬物有靈”,整個宇宙都是有生命的,而又正是靈魂才使一切生機盎然。蘇格拉底追求“美自身”、“正義自身”,是真正的知識,是“理念論”的最初形式,以“目的論”代替了對事物因果關係的研究,為以後的唯心主義哲學開闢了道路。運用邏輯真理的“同一性”和規律的“矛盾性”或“相對性”,以二元論的邏輯表達:一分為二,合二而一,是後來形式邏輯表達的雛形,演進為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認為:“愈求進步疑難愈多,疑難愈多進步愈大”並以反詰法,成為最早的辯證法的形式,泰勒斯和蘇格拉底兩位哲人次第完成了希臘人的古典哲學。
科學文明的開端是義大利的伽利略和英國的牛頓,成就了現代科學學說並開啟了工業革命的大門,伽利略指出實驗是理論知識的源泉,代表作《星際使者》、《關於太陽黑子的書信》,是第一個把實驗引進力學的科學家,而加速度概念的提出,在力學史上是一個里程碑,並且第一次提出慣性參照系的概念,是狹義相對論的先導;牛頓繼承並系統化了伽利略的力學思想和實驗成果,代表作有《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牛頓對對萬有引力和三大運動定律進行了描述,通過論證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與他的引力理論間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體與天體的運動都遵循著相同的自然定律;從而消除了對太陽中心說的最後一絲疑慮,並推動了科學革命。科學是脫離全邏輯模式的對自然界、社會和思維進行思想創意、實驗並產業化再造的知識體系,由於受限於人的觀察能力,直接的局限性諸如道德、價值判斷、社會取向、個人態度等無法用科學方法加以解決。運用科學邏輯,多元邏輯、在某一方面邁向尖端,並實現產業化。伽利略和牛頓兩位科學家次第完成了現代科學。
梅瑟和耶穌、泰勒斯和蘇格拉底、伏羲和老子、伽利略和牛頓是人類文明的八位始祖。人類文明的種子由一元論的神學、二元論的哲學、多元論的科學和一原論的人學組成。人類的全部歷史,應該是從皈依宗教的神學到追求真知的哲學,再到追求驗證的科學,再到追求真成的人學的歷史,這是全生態本身蘊涵的意義,也是人類走向人類共同體的終極而完美的歷史形態。
三、中國復興論
中國需要人學研究與實踐,更需要人學教育;中國需要產業集成與戰略化,更需要產業創新!當前中國政府在人本的精神上,做出了兩個創舉:一為孩子們免去書學費;二為農民兄弟免去農業稅。這代表了用人本精神醫治中國的創傷,一是在教育,二是在三農。
中國造大飛機,造航母等本身就是開創一個屬於中國智慧財產權的產業,運用的都是高精尖的科技與思想,帶動的不只是幾個工廠和科研院所,而是多層次的產業鏈。在文明的意義上,這代表了用高科技發展中國的出路,其關鍵在於產業創新!...
中國復興的前提是找到適合中國的發展模式和理論依據,人學研究與實踐、人學教育、產業集成與戰略化、產業創新,總體上是要把握人學精神:人格、生態、產業文明的上升,因此,中國需要一個“中華民族生態文明發展模式”,世界也需要一個“生態文明進程”,目前缺乏能指引“中華民族生態文明發展模式”的全新世界觀和價值觀、方法論,說明存在的意義和能指的範圍,基於人學研究的前沿,已經把重點放在如何探索自然世界新生態、如何發掘生態思想、如何理解物質生態、精神生態、超臨界生態、如何建設生態世界、如何建設生態國家、工業化生產帶來對人類社會的惡果、如何重建社會價值體系、如何淨化和提升個人倫理道德生態、如何淨化和提升社會倫理道德生態、如何淨化和提升社會人文生態、如何遵循世界生態的自然規律、如何解決生態危機和經濟危機如何避免憲法原則不能實現的尷尬、中國憲政的出路、如何改革新資本主義、如何提升道德人格、如何套用養生精神、如何反映人格及其生態、產業的文明等等新認知理念、知識、科技的探索上來,這些問題的逐步回答,“中華民族生態文明發展模式”就會在新世界觀和價值觀中明朗起來。立足於全球性思考和全球性行動,準確地說立足於全生態的思考,以人學發展觀指引和諧世界、和諧國家的上升是未來人學研究及其套用使命。扶富助貧、持強幫弱;以德育國、依憲輔政是文明社會的通則,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前提條件。
中華民族生態文明發展模式是一個必然實現的中國夢,是中華民族從人類世界歷史生態、文化生態和現實生態出發,在生態全球化背景下,以提升人格文明、生態文明、產業文明為發展方向;以發展憲政、最佳化體制、最佳化結構、促進公民意識和認知水平;以真誠的民主來反映公民的社會存在,建立社會公眾信仰及其相應的倫理精神的法制秩序,讓社會各階層利益公開自由的表達權利以期讓社會真理能夠真實的公共表達;將人格質量的提升放在國民教育的首位,來提高人在群體公共事物中的智慧能力;將生態文明發展放在戰略首位,來提高文明產業化社會的上升能力;將未來優先的戰略放在國家建設的首位,來提高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戰略產業能力;將公眾人本信念及其相應的倫理精神的法制秩序放在推動聯合國改革的首位,讓國際社會各階層利益公開自由的表達權利以期讓社會真理能夠真實的公共表達,來提高聯合國維護和尊重人的能力,走生態文明發展的國家發展道路。
四、生態文明論
文明是人的人格及其生態的上升直接導致文明的出現,文明是血緣、種族融合與信仰探索的發展結果。文明是人類文化發展的成果,是人類改造世界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標誌。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即工業文明之後的世界倫理社會化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全生態系統內的文明,稱為全生態文明,代表全人文明。世界生態系統內的文明,稱為世界文明,代表環流信息人類文明。人類文明更高的層次應當是在全人類在建設“人格及其生態修養的實踐工程”中:將一個科學的人類學、一個哲學的人類學、一個神學的人類學來求出人存在的某一層面“個性和共性”關係的成果,即更高質量人格的人,在生物性層次、在歷史性層次、在社會性層次、在自我性層次予以貫通後,產生人類共同體文化的結果。文明社會和文明存在是循環的,是循環的生命群體存在,並在人類共同體文化的基礎上達到頂峰。文明社會一直在發展中走向人類社會的高級趨勢,是自然與人類、物性與人性、神與人共通、共一、共榮、共生的發展;是人類幸福(高級文明)只能是人格社會的產物;是新人格,是新生態和諧共進的結果。應當以人學、文明學的研究及其套用來解決國家之間、民族之間、信仰之間、人類之間、人及其環境之間等等發生的所有不幸,因此,必須從人自身及其生態的上升與和諧入手,實現人類文藝復興與人類共同體是邁向人類更高文明的必由之路。生態思維揭示了生態系統的整體統一性、豐富多樣性和開放循環性。它倡導一種全方位的生態關懷,強調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相濟,開啟了一種新的整體論思維方式。
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倡導天人互惠共生的意識,把人與自然的協同作為規範人與自然關係的價值準則,充分體現了生態思維互利型的價值取向。協同意味著人與自然的共生共榮,意味著人類利益與自然利益(生成效益)的統一。人類作為地球生命系統物種利益的代表,作為生態系統的引導者、調控者和建設者,應該樹立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的整體價值觀,將人的主體性、人自身的發展納入到人——社會——自然複合生態系統的自組織演化過程中,充分認識自然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多重意義與價值,高度重視自然的經濟價值(資源價值)和生態價值,自覺維護生態系統的平衡與協調進化。
人類只有順應生態系統的自然屬性所表現出來的天然價值,才能合主體目的地利用和提升自然的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提高能源和資源利用率,改善自然環境和生物生存適宜度,從而既滿足人自身的物質和精神需求。良好的生態結構,健全的生命維持系統,豐富的自然資源,乃是人類健康生活、全面發展的自然基礎,也是我們構建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
追求自然—經濟—社會複合系統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既內蘊著對唯物辯證法和現代系統論基本原理的運用,又充分體現了生態整體的邏輯視角,凸顯了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對社會整體利益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協調發展強調社會發展諸要素有關聯性和有序性,要求正確處理經濟建設、人口增長、生態環境保護、資源利用之間的關係,謀求經濟成長同自然生態、社會生態和人文生態的良性互動、協同共進,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人文效益的統一;堅持人類的可持續生存利益高於一切,要求當代人與後代人之間要公平、合理、持久地利用自然資源。
追求可持續發展的實質,在於維護經濟成長的生態潛力,維護自然生態系統對經濟社會發展持久的支撐能力,建構以資源可持續利用為特徵的節約型社會。建設節約型社會,從根本上說就是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培育生態文化,改善人文生態,遵循生態思維的準則,不斷調整我們的行為方式和制度安排。在行為方式方面,需要從國情出發,強化節約資源意識與和諧發展理念,選擇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樹立勤儉、節約、循環、適度的綠色消費理念;積極倡導適度消費、循環消費和替代消費,並以生態思維的適度性原則對生產進行方向性引導,推行集約化的生態生產方式,建立內在循環的自然生產與工業生產的共生體系。
作為生態文明中孕生的一種根本不同於本體思維的新的思維方式,生態思維超越了人與自然之間主客二分、兩極對立的思維方式,確立了一種從整體到局部的思維定向,把對局部的思考納入到對整體的思考之中,遵循著系統的、發展的、聯繫的認知模式,強調世界是以不可分割的整體的方式存在的。這裡的“生態”,不僅包括生物群落與其地理環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統,而且包括地理大區域生態系統和紛繁複雜的社會生態系統。整個世界是一個“人—社會—自然”相互關聯、協同發展的複合生態系統,是由物質轉換、能量流動、信息溝通的多樣性運動錯綜纏結、相互作用的有機統一體。儘管人類社會在與自然界變換過程中顯示出的目的性、中介性和複雜性及其變換結果,即自然的人化、信息的符號化和能量的社會化表現了人類社會的超自組織性,但整個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需要與自然生態系統運行的規律、自我調節的功能相適應才能得以持續下去。因此,從生態思維審視,人作為社會性的存在必須能動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同時,人作為一種有意識的社會性存在應該珍惜養育著人類的自然界,自覺地承擔起修復、治理、保護、建設生態環境的責任,配合人的上升,在人格及其生態上的上升!
人學研究與實踐、人學教育、產業集成與戰略化、產業創新,總體上是要把握人學精神:人格、生態、產業文明的上升,因此,中國需要一個“中華民族生態文明發展模式”,世界也需要一個“生態文明進程”,目前缺乏能指引“中華民族生態文明發展模式”的全新世界觀和價值觀、方法論,說明存在的意義和能指的範圍,基於人學研究的前沿,已經把重點放在如何探索自然世界新生態、如何發掘生態思想、如何理解物質生態、精神生態、超臨界生態、如何建設生態世界、如何建設生態國家、工業化生產帶來對人類社會的惡果、如何重建社會價值體系、如何淨化和提升個人倫理道德生態、如何淨化和提升社會倫理道德生態、如何淨化和提升社會人文生態、如何遵循世界生態的自然規律、如何解決生態危機和經濟危機如何避免憲法原則不能實現的尷尬、中國憲政的出路、如何改革新資本主義、如何提升道德人格、如何套用養生精神、如何反映人格及其生態、產業的文明等等新認知理念、知識、科技的探索上來,這些問題的逐步回答,“中華民族生態文明發展模式”就會在新世界觀和價值觀中明朗起來。立足於全球性思考和全球性行動,準確地說立足於全生態的思考,以人學發展觀指引和諧世界、和諧國家的上升是未來人學研究及其套用使命。扶富助貧、持強幫弱;以德育國、依憲輔政是文明社會的通則,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前提條件。
中華民族生態文明發展模式是一個必然實現的中國夢,是中華民族從人類世界歷史生態、文化生態和現實生態出發,在生態全球化背景下,以提升人格文明、生態文明、產業文明為發展方向;以發展憲政、最佳化體制、最佳化結構、促進公民意識和認知水平;以真誠的民主來反映公民的社會存在,建立社會公眾信仰及其相應的倫理精神的法制秩序,讓社會各階層利益公開自由的表達權利以期讓社會真理能夠真實的公共表達;將人格質量的提升放在國民教育的首位,來提高人在群體公共事物中的智慧能力;將生態文明發展放在戰略首位,來提高文明產業化社會的上升能力;將未來優先的戰略放在國家建設的首位,來提高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戰略產業能力;將公眾人本信念及其相應的倫理精神的法制秩序放在推動聯合國改革的首位,讓國際社會各階層利益公開自由的表達權利以期讓社會真理能夠真實的公共表達,來提高聯合國維護和尊重人的能力,走生態文明發展的國家發展道路。(待續)
五、世界倫理論與全球倫理觀
現在各國,至少在各大國之間,都在尋求一種傳統的力量,或者說源於本民族核心競爭力的綜合力量,尤其是思想與藝術方面的力量,用目前的提法,那就是復興,復興的基石、文明的基石都離不開是全球倫理觀,構建世界倫理認知體系成為當務之急。世界倫理的缺失,將帶給人類災難性的毀滅;世界倫理的缺失,將不會有世界秩序和諧的那一天。全球倫理觀是指在世界範圍內多元倫理文化的共融。全球倫理觀也稱為世界倫理觀。
世界倫理是指不同宗教和文化傳統有著共同接受的基本倫理準則和共識;是指對全生態世界觀、存在是愛人生觀、共同幸福價值觀的集中認知,在德性、理性、實用精神的共同推動下,實現人類共同體的人格文明、生態文明、產業文明的上升,服務和諧、幸福、圓滿的世界。世界倫理觀以宗教對話、政黨對話、民族對話、促進彼此間的認識與和平;以多元文化的對話促進世界的和平;以世界倫理滋養人類生存。
我們知道在西方中世紀出現了“文藝復興”,把人從超性的人格放回到人性的人格,即從神權回歸到人本身的生活;把假、醜、惡的陋習還原成真、善、美的社會風尚,即從錯誤思想實踐中回歸到其傳統的信仰真理的道路上。
這是在當時在特定的疆域和歷史時期產生的。而今天的“復興”是體現在世界範圍內將要取得的人文和科技成果,全球倫理觀和構建世界倫理認知體系決定新成果和新文明的價值和意義!
誰將取得洲際甚至是世界人文和科技中心的地位,有兩個前提條件:
1.以全人類的發展目標為出發點,汲取各國家、各民族、各宗教、各學術的優秀成果來改善人民思維方式和觀念,將人格質量的提升放在國民教育的首位,來提高人在群體公共事物中的智慧能力;
2.以實證真理的精神為發展道路,建設科技、倫理、法制、制度協調發展的社會運行模式,將未來優先的戰略放在國家建設的首位,來提高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戰略產業能力;
人格質量的提升和實證真理的精神是以全球倫理觀和構建世界倫理認知體系優先構築成國民教育、生態文明教育、社會倫理、新文化的基石,將世界倫理放在人類社會認知與實踐的前提,提升各民族、各語言、各宗派、各國家的道德水平,同時要相互認同,用不一樣的認識來反省自己,勇於自我批判,加強教育共識,以博愛、慈悲、大愛來相互肯定。
世界倫理的依據是人的本質論:人是自然(多維度生物圈)的本我存在;人是超越萬物的靈長;人能在生物圈獲得兩個層次的和諧幸福,即初級追求真、善、美所獲得的和諧幸福;高級追求價值、意義、超越所獲得的和諧幸福。人的本質即人的根本是人格,人是具有人格(由身體生命、心靈本我構成)的時空及其生物圈的真主人。人的賦新即人在世界上的使命就是為了人格及其生態文明的不斷上升和賦新,以實現和諧幸福的目的。人應有一種人格上不斷滿足的生活”,即人應這樣生活:在創造生活條件的社會實踐中,感受和理解到個人、集體乃至人類目標、理想、正義公益的事業由出自自我的力量和精神來完成的生活,這是一種真正人格上滿足的幸福生活。人要發展人的真愛,人發展真愛的進程決定人的命運。人因該過一種人格化的生活,就是在在愛中追求真理和美善的生活,而這生活就是由人的真理性和至愛的連帶關係組成的,並能使人在不斷的自我救贖中進入到人的人格及其生態的上升當中去。人來到世界上就是為了人格及其生態的不斷上升,以實現文明及其幸福的目的。當人理智的釋放人性的自由時,自我的良心就給予意志上的平等,自我的欲望就回歸到美善的表達,愛的情感隨之產生,人就會在人格上得到某種滿足,身體上的滿足是快樂,心靈上的滿足是歡喜,這種人格(身心)上滿足就是幸福。概括起來就是大愛無私、揚善抑惡,使人的欲望在理智的支配下,過著擁有信仰和激情的生活。每個人都應得到人道的肯定和對待,想要別人怎要對你,你也要怎樣對人。
世界倫理的基石是人的認知邏輯論:人應有的認知是人的生命的需要決定人的情感、意志;精神的需要決定人的良心、理智,人格的需要決定人的文明、幸福。人在受孕之初就開始人的使命,發展人的真愛,以實現人的文明及其幸福。人要在愛中生活,探索並追求真理和美善,達到人的全真,在文明及其幸福中擁有完全的真理與愛。人的重生與復活就是人的心靈本我在身體生命耗盡後又轉移到相對應的生物圈,修復和上升新人格及其新生態。
倫理自覺地根源是人性論:人性就是愛的滿全,當真理在人身上的具體表現愛時,愛是法律精神的源泉,愛是人良心的機能,愛是人對真、善、美的嚮往、回應和給予。愛是真理性在人身上的最高表達,因為人人都擁有真理,真理性是人和宇宙的共同本質,顯示了人生的上升真相。人性的本質,即每個人都擁有真理的真相,真理性是人和宇宙的共同本質,作為存在的人不會失去真理性,所體現的真理性是真正平等的。人的本性是真愛(真理和愛)。真愛決定人來到世界上就是為了人格及其生態的不斷上升,以實現文明及其幸福的目的。這說明人的發展觀就是實現人的文明及其幸福,而人發展的必由之路就是在愛中追求真理。人的人格化發展促成人自主的生活,讓自我人格成為人自主發展的導師,在愛中追求真理和美善,人就能自主的啟示、整頓、鞏固人自我的生命。人的地位處於與宇宙同等的位置,人的真理性與宇宙真理性同等發展,人可以通過人格的上升,將生命的意義和腳步遍及宇宙。由人性自覺地提升至真理的認知稱為人法,人法高於修身、邏輯思維、養性、祈禱、靈修、心法。人法自覺將是人類社會的新推動。提倡尊重生命、非暴力的文化;提倡寬容、誠實生活的文化;提倡男女平等、協作互助的文化;提倡榮辱與共、公平公正的文化。
世界倫理的出路是人的元神論。只有絕對的自我元神,才可以絕對的承擔義務”,只有絕對無條件的自我元神,才能成功的解釋倫理的終極基礎的問題。人的元神,是人最根本的存在,與生俱來,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之神、是人靈魂成長的終極之神。人的元神能使人獲得全真之理的境界,使人在面對苦難和死亡時也能認識到全真生態的意義,對生命擁有一個全邏輯的視野人的元神能夠保證絕對的價值、規範、動機、理想、信念,即人的責任與幸福,在人格對自由的自主選擇,籍著自由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人自願的程度決定人責任的大小。當責任人格因為沒有履行或完全履行自己的義務而應當承擔的後果。人的元神能通過其象徵、儀式、經驗和目標等為人提供信仰的歸宿,提供精神、聖神、元神的故鄉。人的元神可以解釋人發自內心的公正與正義。人的元神在不斷煉化的過程中,使人獲得終極自由,而終極自由是自由不斷上升過程的最終成果。人的自由是人格上一種自主的能力,是生命需要和精神需要的自然反應,它在自由意志和良心理智的共同支配和約束下,產生出真與假、愛與恨、善與惡、功與過、德與怨。掌握自由妥當與否會成為幸福與不幸的根源。人在真理和愛中的生命才會有真正的自由。人的自由應向著正義,形成自我人格影響的正面結果,自由不是隨波逐流或者任性施威的情慾,是幸福的人格、崇高的理想、合理的生活過程、文明的風尚和逐步完善的幸福生活。這需要對人格、生態、產業具有新認知、新實踐,喚起對自我、他人、社會、世界的關心和責任心,催生新文化,建設新世界。(待續)
六、發現未來論
發現未來就是基於人對自我人格全生態的真理性經過全邏輯充分認知後,超強意識流上升為意志力而形成德能對時空中物質流、精神流、元神流的遷移、轉變的認知和再創作,發現過去亦然。發現未來的依據:能控制好自我,與全生態合一,在全思維中完全貫通全邏輯的先驗抽象、經驗具象和超驗設象,變易點就一了了了;發現未來的道具:在作者思維中可正常演繹能指示特定器物肖似原形的象形物,以映出人類共同意識中的基本形態;發現未來的伴侶:自我人格上升到一定程度,需要一個或一團隊的伴侶,以協助護持影視;能自主分辨易化時空三流的,伴侶則可有可無、可隱可象;發現未來可以改寫:調整自我全生態時空遷移、轉變到過去時,原來的生態可以改寫、自覺地元神可以重新培養;發現未來可以不是夢:能意識到未來,就創作未來;能夢見未來,就可以到達未來。前提是能對全邏輯的先驗抽象、經驗具象和超驗設象自如的把握;發現未來文明:必須理解全生態的一原的意義,任何生、住、異、滅;爆、炸、塌、縮;成、住、壞、空;在足夠德能狀態下都可以發生逆轉,一旦沒有了這種全人意義上的人格德能,文明就不值一文;而全人意義上的人格德能愈是擴展,愈可以發現未來文明。對於器能量轉變時空、物質等變異、彎曲、勾股等,在時間段上暫時限定的局限,以數理預測可以得知故不詳論,留給奇蹟之歡樂、生命之誘惑、嬰孩之純真者為之吧;發現未來能力:想做一個發現未來、創作未來的人,敬請多研究全生態世界觀、全邏輯思維力、全德能人格智慧,願有緣人幸福,奔向偉大榮譽之路。3000年後,人人都能以一以貫之得套用,謝謝。人可以改變未來,所以完全預測未來是錯誤的;人可以經過過去,所以完全發現未來是正確的。
發現未來的套用;
二00七年至二0四七年,必將是建設和諧世界的特殊時期,本著讓世界人民都享有尊嚴的幸福生活;讓世界人民感到安穩自由,讓世界人民的思想都能夠自由的表達。聯合國及各成員國能將公眾人本信念及其相應的倫理精神的法制秩序放在聯合國體制改革和成員國間體制改革的首位,讓世界人民和國際社會各階層利益得到應有的公開的、自由的表達和獲得,以期實現社會真理能夠真實的公共表達,來提高聯合國及其成員國維護和尊重人的能力。
一、在世界範圍內推進人文交流和人格教育,淨化和升華精神文明環境刻不容緩
(1)世界走過了一個用近五萬年尋找信仰,進而創造人學的時代;走過了一個用近五千年尋找真理,進而創造神哲學的時代;走過了一個用近五百年尋找理性,進而創造科學的時代;直到近五十年來,世界人民其實仍在尋找和解,即共同理解,關心,尋找的幸福生活;而在最近五年中,仍在思考這條“極路”,即終極道路------人類終極共同體道路,惟有它才能補償五萬年間,人所犯做的罪惡,才能挽回人丟失的幸福境界。
(2)最近五年,可以說爆發了人類歷史上最大,最多的誠信危機,無論是國家間的欺騙還是個人間的欺騙,相當於人類歷史欺騙罪行的總和,有主動的,被動的,連帶的,甚至是隨機的,這一切皆因人文精神的退化,人格質量的下降,人文治理的缺失。聯合國及其各成員國不把人文治理提高到第一戰略高度,可以預見世界上更多的國家破產,更多的不平等產生,世界人民命運悲慘,物價飛漲只是開始,人吃人將重現。
(3)世界經濟政治向好格局的出現,首要的條件是人文治理廣度和寬度,而它只能在人文交流和人格教育的環境中出現,人的精神境界和人格質量決定政治體制的性質,政治體制的改革應當在世界範圍內吹響號角,但首先需要具有公共理性的知識分子們推動人文交流,人格教育,人文治理。科技創新一定要符合倫理精神,對不符合倫理精神的新突破一定要加大監管,不能任由使其擴散。淨化和升華精神文明環境已到刻不容緩的程度,同胞們,醒醒吧!以人為本,首先應該以人文交流,人格教育,人文治理為本,使人的人文精神覺醒並貫注在其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將人性化交往和構建展現到方方面面。
二、期待聯合國改革共建人文共同體
(1)3到8年,成立聯合國人文治理理事會,並取消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以確立人本信念及其相應的倫理精神的法制秩序,以期世界人文精神共同體的出現。推動世界各國人學研究;推動世界各國基於人文精神的人格教育;推動世界各國人文交流;服務各成員國人文治理,規避自私野蠻國家的出現。
(2)8到15年,建立洲際金融共同體,改組現有洲際金融共同體,主要針對其人文理念與規範是否符合真誠的民主來反映國家和現代社會人高智慧的社會存在,評估政策的人性化程度。深入傳播人本國際的和平發展觀。各成員國作為國際社會大家庭的一員,其美好程度只能是人格社會的產物;是新人格新生態和諧共進的結果。
(3)15到26年,構建世界身份聯網平台,與各成員國合作,發行世界人文共同體身份證,與各國相關平台聯網,確立世界上每個人的身份信息,並與洲際金融共同體結合,人性化的服務每個人。每個人的身份卡具備基本身份證明和其他身份證明功能,銀行卡,醫療信息,駕駛證明,各類產權證明,旅行記錄等方方面面信息和功能。為任何個人在世界範圍內生活,理財,旅行,事業,醫療,就業等提供服務。
(4)26到30年,構建世界維和警察平台,與各成員國合作,將世界各國警察聯絡起來,取消各國軍隊,銷毀各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世界各國將軍費歸還給各國人民,按世界人文共同體身份證發放,以後正常時期,各國不在追加和提議軍費。繼續推動人文交流,人格教育,人文治理。
三、開啟國際就業工程構建資源互補平台
國際就業工程是政府通過外交及商貿團體在世界範圍內開展的就業合作與交流,是今後國家發展的重要條件,不僅關係到本國人民的家庭生活以及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也關係到他國人民的家庭生活以及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更重要的作用是能形成在國外的產業優勢。
將國際就業工程提升到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不僅可以從容應對市場競爭和結構調整的不良因素和後果,而且可以將國家文明與文化融入到世界各地,形成文化影響相對優勢。
各國政府可通過研究國內和國際就業與產業可組合的資源,來整合和發展國際就業工程,可以下從四個方面入手:
1、了解國內外企業下崗職工的生活和再就業現狀和產業相對匱乏現狀,規劃對接方案;
2、了解國內外下崗職工再就業的整體情況,提高國際人才利用率;
3、了解國內外的就業結構,開闢新興國際化就業產業;
4、鼓勵扶持國外創業和國內創業。
建設和發展國際就業工程將是有利於國家、有利於地區、有利於世界的重大舉措。例如中國的農民和農業的配套產業就可以到地廣人稀的非洲展開就業和開闢當地農業產業化,不僅可以輸出農民就業,還可以使中國的農機產業以及籽種,肥料新增市場,更重要的是幫助非洲兄弟發展農業,而國家也會在各個方面獲益。例如引進各國的人才,可以來就業也可以來創業,從技術和文化層面互補發展,互相影響和了解,將一些國外多餘,國家稀缺的人才引入,無論從短期和長期來看,都將是拓展戰略空間的大事。
國際就業工程還是一個吸收異域文明的有效途徑,國家可以接受因自然災害喪失家園的各國人民,海平面上升,地震,衝突地區等造成無家可歸而又願意來這裡安家落戶的人們,從國家道義,民族大義到吸取異域人種和文明都是極大的好事.
四、開通文明走廊建設和諧世界
一個國家的復興乃至人類文藝的復興,都離不開“文明走廊”的建設和發展。文明走廊是一個跨地區,跨區域,跨國家的聯動型服務經濟與文明產業化的流通工程。文明走廊工程的文化特徵是以人的“人格及其生態的上升”為目標;文明走廊工程的思想特徵以“立體戰略產業”為指導;文明走廊工程的核心是人員,物資,文化,貨幣快速的流通通道。文明走廊工程以一條交通走廊的形式出現,以帶動兩邊產業經濟的目標運作,以城市輻射倍增的方式擴張,從而形成產業網路化。
文明走廊工程的作用是:一是改善投資環境,提高國際戰略經濟地位,主要表現為成就國際經濟運營中心的樞紐地位;二是釋放產業能量,在經濟總規模上成倍增效應;三是建設周期帶動物資需要60年以上,可緩解生產過剩帶來的隱憂;四是開拓永久性就業市場,將人口最佳化和分流;五是完善交通體系,促進沿線各地經濟發展,有利於周邊快速通道的建設。
文明體制的建設離不開遵循現代文明世界原則和民主原則,保障公民的權利和自由。文明體制的建設與建立和維持一套完善的社會福利體系是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的,能讓退休、失業、兒童、學生等等弱勢人群,分享到經濟成長的成果,從而增強社會進步的活力,所以有必要將人均GDP的50%來保障醫療、教育、補貼、救濟、養老、住房等社會弱勢人群,以期真正地實現人道與民主的人格社會,才能將文明走廊的作用運用到及至。
文明走廊戰略可在多個重大地緣領域延伸,包括海上文明航道,空中文明航道以及網路文明路徑等。這些重大領域的文明走廊的建設對教育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應實施人格理念教育或說人學教育並加大對各個國家歷史文化與現狀的專業教育和對口教育。從人才上保證文明走廊戰略的實施。
綜合上述,可以確認文明走廊戰略有三個成功因素:一是人格社會的發展;二是文明體制的建設;三是人學與文明學的教育。這三個因素是以人為本是人學的基本觀點,是一種綜合的、具有立體思維理念的發展觀。它著眼於發展的整體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不僅體現邏輯思維和系統思維特徵,而且有效地提升了人的生態思維,確立了生態思維方式的現代意蘊,並且說明人學研究及其套用的目的是配合人的上升,在人格及其生態上的上升;是文明產業化的整體推進,成為新生活方式、新思維方式不斷創新和升級的文明產業基地和輸出文明基地,從而成為人類社會分工專業化最高形式和現象;是國家物質基礎極大豐富的產物;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思想觀念以及不斷進化的人類本性的進步體現;是新審美觀念和新文化現象規模化、風尚化深厚積澱和傳播,是國家對人類偉大的新文明夢想的實質性貢獻;也是國家對其全部版圖與重大地緣區域進行地域功能性戰略規劃和實施,是農、工、貿快速形成相互促進的各類型經濟區產業集群化的全景式運作。
五、未來工具
(1)人文精神處理器:使用一台超級計算機,也可以使用全邏輯來論證出人類世界的終極出路,將全世界有史以來的精神文明成果結合在一起,歸納計算出符合人格社會的為真理信仰、為命運修養、為幸福負責、為統一開放、為未來優先的公益意識和行為。幸福人格的正確的思想、仁愛的情感、文明的意志、高雅的個性、光明的行為。具體內涵,教育方法,實現途徑的演繹等內容,為人文精神,人文交流,人格教育,人文治理的實現途徑提供依據和流程,方法!
(2)物質轉化組:發明一組隔空水槍,從千里或者幾萬里的地方瞬間將海水轉運至沙漠,在沙漠地帶修建物質轉化器,可以將金木水火土相互轉化,最重要的是首先需要源源不斷的淡水。也可以海水轉化成淡水。如可在沙漠產生火山,江河湖泊,但範圍在可控範圍內。
(3)氣象環境形成器:可以探測地球和其他星際氣象狀況,最重要的是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星球產生一千平方公里甚至更大範圍的氣象環境,高度可自由條件。可以產生和控制風雨雷電雲霧霜露颶風龍捲風颱風等等。可調節地球溫度,獲取降雨等,並可開發其他星球時配合人員使用。
(4)植物改性機:可以將植物內含的微量元素調節轉化成需要的微量元素和結構,可以增加或減少植物的硬度和花莖葉的形狀和成分。但禁止對人和動物改性。
(5)精神連線機:發明一種用傳導纖維做的帽子,隨時提自己取精神狀況,發明一種枕頭或床鋪,可以監控睡眠者大腦中的生態狀況,顯示誰正在做夢,做些什麼夢。現實中的人可以與自己的夢境相遇,自己進入自己的夢境成為可能,也可以把夢境保存到夢境連線機里,供別人分析,或轉化成Rh格式儲存到電腦里形成視頻格式或轉化成其他格式,將自己夢的歷史或心路歷程儲存備用,可以發現心裡變化,提升身體能力;給自己或他人做精神、情感、情操等做分析,提升人格境界;給自己一個光明的明天,你可以發現自己的未來。(待續)
註:如果5年後,在2012年普京重返克宮、歐巴馬取得連任、習近平當選國家主席,李克強當選總理、那么以上發現將至少成功一半。因為我有一個世界夢,我更有一個中國夢,一甲子年不能全部實現,那么至少需要500年。當世界百分之五的人掌握全生態世界觀,用全邏輯,那么還有一個提前2600年的希望。否定是為了肯定已否定、肯定是為了肯定的肯定已肯定,全學活用,一了了了!
七、環流文明論
人學是一項事關人類發展和哲學發展之命運的、具有根本性和建設性的“人格及其生態修養的實踐工程”到“以人文精神為食糧的新文化力量是關命運興衰變化的核心力量。”從提出和論證這兩個論斷到推動新文化變革,至今已經七年了。在這七年中,我們不斷推升新文化的內涵與使命;不斷收縮新文化的外延與責任;不斷建設新文化的文明邊際內涵與構成,使之成為推動經濟發展和幸福指數的有力理論源泉與標桿,基於全生態世界觀的形成、全邏輯的發現和套用、全認知體系的構建、全世界生態可持續美好的理想的一系列新思想、新科學而形成中華民族生態文明發展模式。主要經過了以下七個發展階段,根據現在的發展態勢,我們確立第八個發展階段,中華環流文明:一、推動代表新文化主要思潮的人學思想階段:“人學是人類人格及其生態的上升工程,是人格及其生態的研究工程和套用工程的總稱。以人為本是人學的基本觀點,是一種綜合的、具有立體思維理念的發展觀。它著眼於發展的整體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不僅體現邏輯思維和系統思維特徵,而且有效地提升了人的生態思維,確立了生態思維方式的現代意蘊,並且說明人學研究及其套用的目的是配合人的上升,在人格及其生態上的上升,這也是人復興的關鍵!
當前思想界、哲學界、科學界迫切需要一個全新的認知體系,來推動國家公權利和公民的認知水平,第一、需要一個全新的世界觀、價值觀、邏輯觀,構築起新的認知體系,在東西方理性的共同高度是在群體公共事物中的智慧能力:人人能夠信仰真理,肯定人的價值和能力,養育人格,個性智慧,重視人的價值,要求提高人的思維能力及創造性潛力,鼓勵積極作為的人生態度,提倡積極開拓的精神,重視現實生活,將科學,哲學,神學真、善、美的成分總結並播撒到人的日常生活中。讓人皆具邏輯思維方式並鼓勵融合其他思維形式的新邏輯主義,在哲學和藝術上自由表達人的感情,讓暴力和虛偽變得老朽直至死亡,讓人和諧相處。一致幸福的求實精神,決不滿足於對人和其他事物的一知半解,為創造現實幸生活福而奮鬥的樂觀進取精神,把人從以往歷史、民族、宗教、地域劃分的桎梏下解放出來。提高人在群體公共事物中的智慧能力,在個人、家庭、團體、組織、國家、乃至聯合國的制度中,讓人與人相互之間的關係和諧發展;第二、在新認知體系的基礎上,吸取世界各國的道德精神和人文精神,構築起新的道德體系,高尚的道德人格自然延伸高尚的政治人格、社會人格等,不斷孕育新公民,使公權力在可控制範圍內運行;第三、在新認知體系和道德體系的基礎上,升級制度體系建設,在新憲政界定下,國家體制、政權組織、政府、人民之間享受應享受的權利,負擔應負擔的義務,誰都不許違反和超越這些界定而自作主張的行動,首先要給人民尊嚴,運行周期性選舉等憲政機制、推動社會正義性、公民平等性、分配合理性、社會保障性等,以真誠的民主來反映現代社會人高智慧的社會存在,建立社會公眾信仰及其相應的倫理精神的法制秩序,讓社會各階層利益公開自由的表達權利以期讓社會真理能夠真實的公共表達;第四、將人格質量的提升放在國民教育的首位,來提高人在群體公共事物中的智慧能力;將未來優先的戰略放在國家建設的首位,來提高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戰略產業能力;將公眾人本信念及其相應的倫理精神的法制秩序放在推動聯合國改革的首位,讓國際社會各階層利益公開自由的表達權利以期讓社會真理能夠真實的公共表達,來提高聯合國維護和尊重人的能力。第五、服務型政府的文化力構造出社會的核心競爭力:文化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具有服務型政府的倫理文化則是社會最和諧的理念和行為準則,它是使政府行為能為社會群體所接受的共同標準。從公務員的個體思想到整個政府的服務機制,它所展現的文化力是無與倫比的,因為最懂服務的政府,它的公正和利益的目標是最為明確的,是受社會和法律監督的,從基層到高層,失去了公益的唯一後果只能是製造公害。服務是政府文化的特質,服務是政府神聖的使命:當便民成為每個公務員每天上崗的第一要務時,強化政府的服務功能才能成為現實,社會的效率才能最大化的提高,社會個體與群體越龐大,所產生的效率和收益就會越級數化的增長,社會資源才不致間隙般消耗和虧空。那么,從基層到高層整體構建起來,就一定可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和協社會乃至更高層面的社會目標。首先,實行雙軌溝通制,一軌為各級行政首長(村長、鄉長、縣長、市長、省長等,包括各級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代表等)每周要安排一個晚上接見民眾並且隨機走訪,幫忙民眾解決問題;二軌為各部委領導(所長、主任、局長、院長、廳長、部長等,包括各級人大和包括政協委員代表等)每周要安排一個晚上接見民眾並且隨機走訪,幫忙民眾解決問題。各部門有了直面問題的渠道,人大代表有了協調問題的素材,那么政府神聖的使命才能在人民民眾中展現出來,政府才能自敬、自警、自進,讓服務型政府的倫理文化深入到社會的各個角落,包括政府自身文化和素質再造。
二、“用人學塑造中國的民主模式新高度階段:中國的民主模式在對人的現實強調和關懷上,全面正確地把握人的作用,又力求在人的內心深處進行全面深刻的人格塑造。就是要喚醒人們對“人”的自覺尊重,並充分正確發揮人的作用,但它是通過對人的全面而深入的科學理解來為尊重人和充分正確發揮人的作用提供理論基礎的。人民民意能否推動國家發展是政府公共服務能力的唯一檢驗。當前各國均存在民意得不到正確回應和落實的不良現象,所以需要人大代表或議員的真誠服務,能與私人和民間團體的代表組成一個民意處理中心,負責徵詢人民對國家政策及課題的意見,讓政府了解人民的感受,從而正確地制定政策。只有人民紛紛獻計獻策,復興國家才不會遲緩乃至空洞。”第一、構想以“人民協會”與“民意處理中心”來幫助政府誠實的處理民意,將社會發展又好又快的推進。讓人民管理人民是政府公共服務能力的最高提升。政府職能簡單的說:具有六個方面的職能:維護、保衛、扶助、管制、服務、發展。因此,對於民意的集中處理;對於人民的負責職能;對於依法治國的合理性質等等都是以人民為中心,以政府為輔助。而事實上各國政府都大包大攬,使民間力量得不到應有的發展。所以,構建服務型政府文化一定要注重基層組織建設和民眾工作,鼓勵人民,幫助人民組織民間力量,即由政府主導和組織,由民間力量自主參與,成立一個與人民代表大會遙相呼應的人民協會,使其形成一個組織嚴密、制度健全的基層工作網路,從而覆蓋整個社會和民眾,在人民與政府中間起到橋樑與紐帶的作用,起到和諧和增強、凝聚社會族群的作用,在全國各基層完善組織架構,主要負責傳達政府信息,向政府反映意見與建議;協調舉辦民眾性活動;促進鄰里和諧,培養積極公民;組織並推動社交、文化、教育及康樂活動,舉辦職業技能培訓和文藝愛好等培訓,以提高居民技能。打造服務型政府文化的關鍵是解決政府與改革的問題:
1、政府自身的問題:人民要出問題,首先是政府內部出現問題。政府因在以下三個方面解決自身的問題:A、展開細緻而廣泛的思想教育與監督工作,改變政府與公務員的作風,明確政府與公務員對人民的責任。對於政府與公務員,法治要嚴;對於人民與個體要寬。B、嚴格清理各種內部條規,精員簡政,便民辦事。C、構建有利發展的大環境,即為工商企業創造有利的發展環境;為人民生產生活創造有利的發展環境;
2、全面改革的問題:人民利益出現問題,更多的表現在政治體制改革方面,因為觸及到廣大幹部和利益集團及其衍生的障礙,對此因處理好三個方面的關係:A、處理好法治與人治的關係;B、處理好執政主體與政府的關係;C、人民與經濟成果關係。
三、新四化戰略建設階段:第一、文明產業化與農民、農村、農業整合發展戰略:中國最有提升潛力的是農民;最有廣泛基礎的是農村;最有深遠影響的是農業。農民只有參與文明產業化建設中才能成為新農民;農村只有在文明產業化不斷轉升級中才能成為新農村;農業只有在文明產業化成就完善時才能成為新農業;文明產業化在農民、農村、農業發展中將起到的作用是人格質量的提升放在農民教育的首位,來提高農民在群體公共事物中的智慧能力:將資源、技術和貨幣的集成優勢放在農村建設的首位,來提高農村在國家建設中的農業產業化能力;將農民人本信念及其相應的倫理精神的法制秩序放在基層改革的首位,讓農民利益公開自由的表達權利以期讓社會真理能夠真實的公共表達,來提高國家維護和尊重農民的能力,它是新農民、新農村、新農業乃至國家成為文明輸出”基地“的最高原則和方向;第二、人才體系化與農民、農村、農業整合發展戰略:三農人才對口體系化的建設關係到改革與發展是否順暢,是否成功,具有重要意義。只有人才向農村柔性地流動,農村才能從本質上動起來,否則將不會發生實質性變化。農村急需黨政領導人才、技術與運作方面的領軍人才、工程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各類海外人才和高層次等等人才;農村急需技術與運作方面的領軍人才,從產業需要出發,選定一批領軍人才。根據業績、能力及戰略需要,以專業一流、團隊優秀、項目領先為標準,在專業技術人才和企業經營管理人才中選定一批領軍人才。第三、地理分工化與農民、農村、農業整合發展戰略:地理分工化是一個國家對其全部版圖進行地域功能性戰略規劃和實施,是農、工、貿快速形成相互促進的各類型經濟區產業集群化的全景式運作,是建設未來城市及其生態與產業的可持續開發;地理分工可分為:絕對地理分工與相對地理分工,絕對地理分工是由於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的限制,某地區不能生產某種產品,必須由其他地區輸入;第四、物資環流化與農民、農村、農業整合發展戰略:農民、農村、農業的整體發展要與世界市場與資本接軌,才能功效最大化。農民、農村、農業與世界市場與資本接軌的大範圍流動的狀態,包括在某一層面(如物流層、資本層、區域經濟層、世界經濟層)在長期的交換狀態的變化過程稱為物資環流化;物資流動是指物料和資本從一個國家向另一個國家的運動。從資本輸出國看,應包括該國的私人、企業、團體或政府在國外擁有物料、債券、股票、土地、建築或設備的所有權銀行存款等資產。
四、文明走廊戰略階段:文明走廊戰略是以生態文明戰略為文明走廊戰略代表國家與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高峰,它的推動作用是無與倫比的,它將提供一億五千萬個就業崗位,可形成橫貫亞非大陸的30000里文明走廊,從太平洋西岸到大西洋東岸只要26小時,東西交流、南北合作、周邊輻射的時效性極大的提高。文明走廊戰略的唯一制約因素就是人格社會的缺失。因為人格社會最主要的特徵就是所有國民都能得到社會應有的保障和分享到經濟發展的成果。
五、國際就業工程戰略階段:國際就業工程是政府通過外交及商貿團體在世界範圍內開展的就業合作與交流,是今後國家發展的重要條件,不僅關係到本國人民的家庭生活以及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也關係到他國人民的家庭生活以及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更重要的作用是能形成在國外的產業優勢。
六、新文化成功的規律發現階段:1、新文化本身的設計是成熟的,是開放的,集大成的,對傳統文化有質的突破;2、新文化在傳統文化中找到支持的力量,尤其是能對“人民代表”產生思想上和行為上的引導和實施;3、新文化與新的生產力相適應,在一個生產力變革的階段並與之互動,新文化革新就可以邁向成功;4、新文化運動方向的把握,是與社會主流哲學的運動視野和方向相適應,在當代就是要與人學(全球性的)相適應;5、新文化初級階段是醞釀新人格,中級階段是產生新人,高級階段是人格、生態、產業相適應;6、新文化轉變為舊文化時,新的文化將產生更高的上升,不能主導人格、生態、產業新上升的文化,就不能成為新文化了,能主導人格、生態、產業新上升的文化就是成功的新文化;7、新文化是新文明的新裁體。
七、確立當代新文明的方向階段:文化是文明的裁體,文明是人的人格及其生態的上升直接導致文明的出現,文明是血緣、種族融合與信仰探索的發展結果,人類文明更高的層次應當是在全人類在建設“人格及其生態修養的實踐工程”中:將一個科學的人類學、一個哲學的人類學、一個神學的人類學來求出人存在的某一層面“個性和共性”關係的成果,即更高質量人格的人,在生物性層次、在歷史性層次、在社會性層次、在自我性層次予以貫通後,產生人類共同體文化的結果。
八、要塑造中華環流文明:當今世界已經進入到大國間趨向環流文明化,那什麼是環流文明呢?就是以一個文化核心的主體文明與其周圍文明文化體間構成的具有整體文化生命的文明。例如:中華環流文明。就是以中華新文化創生的一個文化核心的主體文明,與其周圍文明文化體間構成的具有整體文化生命的文明,構成一個由其周圍文明文化體為氛圍,文化核心的主體文明為行星的文明體。
但這箇中華環流文明要達到文明的新高度,應繼續推動“構建立體戰略產業模型----精控網”即,為全面提升精深化工業,構建並控制好完整交易體系,引導好資本網流的流向。具體講“精”是自然資源,包括動植物、能源礦物、金屬礦物、非金屬礦物等資源的量化、開發、加工、選煉、合成、精加工、深加工和精密製造;“控”是構建並控制好與國內外相掛鈎的資本交易的完整控制體系;“網”是掌握好財富、資源所形成的資本網流的初端,終端和關節。”從構建戰略產業國家主導權能力開始,將資源、技術和貨幣的集成戰略放在國家建設的首位,來提高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戰略產業能力;完成戰略產業5個再造:
1、完成文明產業再造,人類文明更高的層次應當是在全人類在建設“人格及其生態修養的實踐工程”中:文明社會和文明存在是循環的,是循環的生命群體存在,在人類共同體文化的基礎上達到頂峰。文明社會一直在發展中走向人類社會的高級趨勢,是自然與人類、物性與人性、真人與人共通、共一、共榮、共生的發展;是人類幸福(高級文明)只能是人格社會的產物;是新人格,是新生態和諧共進的結果。
2、完成淡水產業化再造,是水資源作為自然資源、戰略性經濟資源,關係到人民生活質量和經濟安全。必須在節水技術,海水利用及淡化,污水淨化,雨雪水收集,儲藏,調水工程等方面加大科研力度,以保證可持續發展;
3、完成航天產業再造是保持科技領先的競爭前沿,大力發展航空是中國未來的科技創新的出路;
4、完成清潔能源產業再造,如發展高性價比的新型蓄電池產業和可再生能源是能源安全保障的主要措施;
5、完成生態城市產業再造,開闢淡水或飲用水豐富的區域,將這些區域生產成為集中心區,衛星聯動區一體的新類型城市,使之成為特色產業急速增長,可持續發展的未來城市。”
實現中華環流文明的目標,還要繼續推動文明走廊戰略,雖然目前實現了階段性目標,但仍需擴大文明走廊戰略的深度和廣度,為產業化發展提供延伸性,釋放性作用:文明走廊是一個跨地區,跨區域,跨國家的聯動型服務經濟與文明產業化的流通工程。文明走廊工程的文化特徵是以人的“人格及其生態的上升”為目標;文明走廊工程的思想特徵以“立體戰略產業”為指導;文明走廊工程的核心是人員,物資,文化,貨幣快速的流通通道。文明走廊工程以一條交通走廊的形式出現,以帶動兩邊產業經濟的目標運作,以城市輻射倍增的方式擴張,從而形成產業網路化。文明走廊工程的作用是:一是改善投資環境,提高國際戰略經濟地位,主要表現為成就國際經濟運營中心的樞紐地位;二是釋放產業能量,在經濟總規模上成倍增效應;三是建設周期帶動物資需要60年以上,可緩解生產過剩帶來的隱憂;四是開拓永久性就業市場,將人口最佳化和分流;五是完善交通體系,促進沿線各地經濟發展,有利於周邊快速通道的建設。
文明走廊工程的示範藍圖:修建一條時速500公里的高速鐵路,配以各類交通運輸管道和沿線的產業中心及其城市生活圈。
一條為:從東線:東起一為韓國朝鮮沿線,一為台灣沿線,沿福建、江西、湖南、四川、甘肅、青海、新疆,向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約旦、以色列、埃及、利比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形成橫貫亞非大陸的30000里文明走廊,從太平洋西岸到大西洋東岸只要26小時,對推動東西交流、南北合作、周邊輻射將起到無與倫比的拉動作用,其中日本因以海底隧道方式或其他方式開通,目前尚不明朗,歡迎討論。
一條為:從西線:西南地區進出境鐵路,一共有五條,中國-越南-高棉-馬來西亞-新加坡線,和中國-寮國-泰國線,統稱“泛亞鐵路”,(馬哈蒂爾在東協第5屆首腦會議上提出的)。第三條:中國-緬甸;第四條:中國-巴基斯坦;第五條:中國-印度。(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