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生態文明研究院

北京生態文明研究院集中了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和中國農業大學的幾十位農業科技和農業經濟專家,大力發展生態科技,致力於農業產業生態化建設,提高我國的生態文明程度。

歷史背景

1996年,國家社科基金在“九五規劃”立重點課題“生態文明與生態倫理的信息增值基礎”進行專項研究。為了將生態文明理論建設與產業研究持續深入,1998年,課題帶頭人劉宗超發起,創建了“北京生態文明研究中心”,即北京生態文明工程研究院的前身。2002年,經北京民政局批准“北京生態文明工程研究院”正式註冊、掛牌成立。

從農作物秸稈入手、利用農產品加工廢料、生活污水底泥、從農作物秸稈入手、利用農產品加工廢料、生活污水底泥、農業和工業(如、鋸末、稻殼、樹枝、各類農作物秸稈、造紙黑泥、味素渣、糖業廢渣、澱粉渣等)廢棄的有機原料、畜禽糞便等,開發出了生態源精細有機肥、有機無機復混生態型肥料等生態型肥料,把人為中斷的農業生態循環鏈連線起來,不僅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沃土肥土,為生態農業、有機農業和可持續發展農業提供土肥基礎,還可以賴此生產出農產品、品質優良、口感極佳的各類農產品。2005年3月,該中心被北京市科委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獲2005年度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用肥證書。目前,該中心已在北京、河北、河南、湖北、福建等省市建有示範工廠和種植示範基地。在湖北荊門,有專業設備配套加工廠。該技術已被列入科技部“十二五”循環農業與農村生態環境建設重點項目。

發展歷史

1988年,劉宗超提出確立全球生態文明觀、進行生態文明建設構想,與劉粵生進行交流併合作寫成文稿(該稿曾徵求過叢大川的意見並委託其代為在《自然信息》1991年第4期上發表);

1989年,劉宗超與劉粵生合作寫作“地球表層系統的信息增殖”論文,該文1991年發表於《自然雜誌》第6期,文中正式提出創建“地球表層生態意識和全球生態文明觀”;

1994年9月劉宗超作為第二作者與黃順基教授合作在《中外科技政策與管理》發表“生態文明觀與中國可持續發展”;

1996年劉宗超獲得國家社科基金“九五規劃”重點項目“生態文明與生態倫理的信息增值基礎” 資助,系統開展生態文明領域研究;

1997年劉宗超在廣西省扶綏縣上兼村創建全國首個“生態文明示範村”;

1998年北京生態文明科技發展中心成立;

2002年經北京市民政局批准,北京生態文明工程研究院正式成立。

研究方向

全球生態文明觀與中國可持續發展走向。

系統研究全球生態智慧型與人類生態社會問題,實踐生態環境規劃、生態產業規劃為中心的生態產業模式;推廣生態型肥料、生態飼料,促進農業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主要學者

劉宗超

聯合國/國際生態安全科學院院士、北京生態文明工程研究院院長(高級研究員)、中國生態學會常務理事。1958年陰曆正月初四出生於安徽省臨泉縣鮦城南三里大劉莊。少年時代活動範圍是安徽阜陽臨泉縣、淮北市諸礦、江蘇省徐州市;青年時代的活動範圍是安徽蕪湖市、甘肅蘭州市、新疆烏魯木齊、伊犁等北疆地區,在天山深處那拉堤鞏乃斯雪山4年從事地球表層學積雪輻射平衡融雪模式研究;1988年到北京工作後至今的生態考察活動範圍遍及全國各省許多農村及城鎮。

學歷:物理學(熱力學和統計物理)學士、地理學(冰川凍土熱力學)碩士、科技哲學(生態倫理與生態文明)博士、農業經濟學(生態農業、生態產業與世界農業經濟)博士後。

工作履歷:1982年-2008年曾先後在如下單位工作過:中國科學院冰川凍土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新疆地理研究所天山積雪研究站、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繫統生態研究室;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農業經濟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農業經濟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環境與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科學發展觀研究室。

生態文明觀學術履歷: 劉宗超1989年作為第一作者與劉粵生合作寫作“地球表層系統的信息增殖”論文,該文1991年發表於《自然雜誌》第6期,文中正式提出創建“地球表層生態意識和全球生態文明觀”;在這之前的1988年,劉宗超就提出要確立全球生態文明觀進行生態文明建設,與劉粵生進行交流併合作寫成文稿(該稿曾徵求過叢大川的意見並委託其代為在《自然信息》1991年第4期上發表);1990年劉宗超又作為第一作者與劉粵生合作完成“全球生態文明觀---地球表層的信息增殖范型”文稿並寄交《自然雜誌》編輯部,由於《自然雜誌》社遷址的原因,該文推遲到1993年第11-12期合刊《自然雜誌》才發表、該文較全面地提出了“全球生態文明觀”的基本框架。1994年9月劉宗超作為第二作者與黃順基教授合作之後又在《中外科技政策與管理》發表“生態文明觀與中國可持續發展”;1995年3月與劉粵生合作在《大自然探索》上發表“地球表層研究的新視角----從物理觀到生態文明觀” ;1995年,在《現代科學技術導論》中發表“科技進步與生態文明觀”;1996年或國家社科基金“九五規劃”重點項目“生態文明與生態倫理的信息增值基礎” 資助;1997年,在廣西省扶綏縣上兼村創建全國首個“生態文明示範村”;1997年1月在《飛碟探索》發表“星際生態文明的演變”,1997年出《生態文明觀與中國可持續發展走向》(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年出版《生態文明觀與全球資源共享》(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年在北京平谷召開“全國首屆生態文明與生態產業高級研討會”;2002年8月在《中國財經報》發表“生態文明—21世紀人類的選擇”;2002年《中華英才》第11期以“劉宗超的全球生態文明觀”為題進行了專題報導,並將劉宗超作為封面人物進行表彰;2003年《中國國情研究報告》(當代中國出版社)中在“創新的理論 成功的實踐---劉宗超和他的生態文明觀”一文中將劉宗超稱為全球“生態文明”第一人;2005年在《中直黨建》上發表“堅持科學發展觀、建設生態文明社會”。 2007年1月,與張天平合作通過相關渠道向中央提出“關於加強和諧社會的生態文明建設的幾點建議”;2007年至200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內參《世界經濟調研》先後以“全球生態文明觀和與中國的生態農業創新實踐”為題對劉宗超的生態文明觀和生態產業模式進行了總結並上報有關部門。

2002年起發起並成立北京生態文明工程研究院、任院長,2009年起專職於北京生態文明工程研究院,任研究員、院長;所主持的北京生態文明工程研究院科技中心生態源肥料的生產與普及項目從改良土壤入手,系統研究並推廣生態型肥料為中心的生態產業模式,促進農業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先後赴河南、福建、湖北、湖南、廣東等農村舉辦農業推廣講座,在農民中產生了積極地影響並帶動了當地的生態農業發展,2008年,榮獲“第九屆福特汽車環保獎”生態文明傳播一等獎。2008年起又兼職於聯合國/國際生態安全科學院並擔任中國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生態安全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曾兼任過中國合作經濟學會理事、外國農業經濟學會副秘書長;2000年以來兼任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專家顧問,每年參與國家農業綜合可發項目的評審。

黃順基

黃順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與代邏輯與人工智慧套用開發研究所顧問,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顧問,北京生態文明工程研究學術委員會主任,北京創新學會顧問。主要學術研究領域:數理邏輯、高等數學、自然科學史、科學哲學、科學技術社會學等。

1957年春,“形式邏輯是一門研究思維形式的學科,並不屬於哲學,這門學科抽去了思想的內容,只從形式的側面研究思維過程,因此它只回答推理形式的正誤,而關於前提內容的真假,應由其他學科來回答。”這個觀點受到毛澤東的重視,同年4月11日,年僅32歲的黃順基與當時的邏輯教研室主任王方名先生應毛澤東的邀請,到中南海討論邏輯學問題。

1985年教育部批准中國人民大學建立全國第一批自然辯證法博士點,黃順基先生因為學術根底較深厚,知識面較寬,被聘為自然辯證法博士點的學術帶頭人。

近20年的研究,黃順基先生撰寫了《科技革命影響論》,主編了供哲學系和其他專業用的《自然辯證法教程》、《自然辯證法講座》、《科學的哲學反思》、《自然辯證法發展史》和工科院校教學用的《科學技術哲學教程》,並舉辦了“自然辯證法研討班”。

先生樸實平和,幾許華發,一身便裝,但講話鏗鏘有力,談哲學、談社會,指出做學問做學者要謙虛謹慎、勤學精思、修身敬業。

先生的斗室書櫥滿壁,有英、法、俄、德等各種文本的書籍,書頁的空白處寫了密密麻麻的批註,有讀書時的感受,亦有對內容的疑問和點評。

一篇介紹黃順基先生學術思想的文章說,“在中國自然辯證法領域,像黃順基這樣以大尺度的時空跨越為本學科作了如此系統深入研究的學者,是為數不多的。”

魯明中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教授 博士生導師。專業研究方向:生態經濟理論與自然資源管理.

主要社會兼職:中國環境學會理事,中國環境經濟、管理、法學學會理事,中國會計學會環境會計專業委員會顧問。

曾從事遺傳學、作物育種學方面研究,70年代後期開始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及自然資源管理領域研究與教學工作,是我國第一個環境經濟學專業建設主要籌建人之一。 已指導畢業碩士研究生15人,博士研究生11人,在讀博士生7人。

賈衛列

曾就讀於杭州大學、北京大學,先後就職於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財政部、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環境保護部等相關單位,現任北京生態文明工程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中國環境統計年報》副主編。中國生態文明學派的創始團隊——生態文明北京俱樂部的主要成員,主要從事經濟發展戰略、環境經濟學、區域經濟學、生態文明的研究工作,曾擔任國家哲學社會科學“九五”規劃重點項目“生態文明和生態倫理的信息增殖基礎”課題組秘書長。著有《關貿總協定與中國經濟》、《西部開發戰略研究》等8部著作,發表《生態文明開創人類文明新紀元》、《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是並存於同一時序上的兩種社會形態》等學術論文20多篇,組織策劃出版的專著130多部。

陳春明

畢業於西北師範大學文博專業。曾先後就職於天水文工團、天水博物館。

1996年應聘於中國人民大學“中國人口環境與發展中心”參與國家哲學社會科學“九五”規劃重點項目“生態文明和生態倫理的信息增殖基礎”課題組。完成“生態文明觀與社會發展——從生態文明觀看黃河文明及其它文明的興衰。”在《中國林業》發表專題文章“莊成茂和他的惠州柚木園”倡導發展經濟林的柚木種植;保護生態,發展經濟。成為中國生態文明學派的創始團隊——生態文明北京俱樂部的主要成員。

現任北京生態文明工程研究院副院長、院聘研究員;北京生態文明科技發展中心主任。從事生態文明理論指導下的社會實踐;生態產業的建立、生態技術的開發套用及推廣。

張天平

國防大學軍事戰略學博士、軍事戰略學副教授,學過工、打過仗、受過三級(初、中、高)軍校的培訓。從軍前,他曾在國內大型國營企業實習、工作;入伍後,曾就職於國防大學戰略教研室任正團職上校教官;退役後,曾在國內大型民營企業任職工作;曾任《香港商報》和央視特約軍事評論員。

他長期從事戰略研究、教學和諮詢工作,提出了“信息和知識制勝”的戰略觀和中國戰略信息戰的理論體系;並一直致力於創立和構建市場戰爭學的理論體系,著有《戰略信息戰研究》《戰略回顧與展望》、《恐怖與反恐怖》(與他人合著)等著作;在海內外發表戰略論文和評論數百篇。

劉春芳

1982年畢業於寧夏大學農學院,2001年晉升研究員。曾任寧夏農科院作物所經濟作物研究室主任;1996年寧夏第二屆青年聯合會委員;2000年中國油料學會第四屆專業委員會理事;2004年中國農業技術推廣協會第一屆肥料與監測專業委員會理事。1982~2002年從事經濟作物、糧食作物遺傳育種與栽培研究,主持和參加省級、院級育種攻關項目、科技重點項目20餘項,榮獲寧夏回族自治區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寧夏農林科學院技術改進二等獎2項。近年來,從事畜牧業經濟、糧食經濟、農業科技與政策發展戰略研究、生態產業項目規劃、新型肥料研發與技術諮詢等工作,參加科技部、農業部、北京市等單位委託的研究課題10多項。發表論文30餘篇,參加編寫《寧夏農業志》、《我們的治農方略》等著作4部。

徐更生

原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農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兼中國國外農業經濟研究會會長、中國合作經濟學會副會長等。1960年以來,長期研究世界經濟,特別是美國經濟。從1981年開始,研究領域擴大到世界農業經濟和合作社問題。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從深入研究各國農業發展歷史入手,以歸納、總結農業發展的客觀規律,並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探索我國的農業發展道路問題。近年來,在對三農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對策建議。

主要著作有:《國外農業合作經濟》(1987年)《美國農業政策》 (1991年)《比較合作經濟》 (1992年)《國外農業社會化服務》(1993年)《21世紀:世界與中國》(2002年)《我們的支農方略—化解三農問題的“另類”方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6年)

王方辰

自1984年從事生態與環保及野外科學探險考察工作至今共25年。上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為國家環保局所屬的環境保護宣傳影視製作部主任,其間拍攝大量中國早期環境保護新聞、專題、污染事件、環保教育片、資料片等。90年代後期轉入青藏高原生態研究,曾參加雅魯藏布大峽谷全程穿越的大型科學探險活動;參與可可西里保護藏羚羊1號行動,漢江漂流生態文化科學探險考察並擔任總指揮。數次到長江、黃河、瀾滄江等江河源區進行生態科學考察;重點考察過秦巴山區生態環境。多次組織和參與我國雲貴川、青藏高原、新蒙高原以及陝甘寧等地區的生態對比專題科學考察,數次組織高山峽谷、森林灌叢、草甸、草原、乾旱地區、戈壁荒漠及沙漠地區的生態科學考察及科學探險活動, 25年來,到過我國各大山脈和水系進行生態考察並拍攝了大量圖片,參加各類生態及科學探險考察活動總行程20餘萬公理。

佟屏亞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員

20世紀50年代初從事新聞記者工作;1956-1962年就讀於北京農業大學。1962-1996年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從事農業研究工作。從“六五”至“九五”期間,先後主持國家農委、科技部、農業部玉米重點研究課題和農業巨觀發展戰略課題。獲全國科技大會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以及農業部級獎勵。受聘為農業部、科技部、財政部科技顧問以及有關省市的科技顧問,擔任有關學會職務。1997年退休後從事考察、諮詢、講課等專業活動。

佟屏亞重視理論與實踐結合,不斷總結經驗,闡述觀點,著書立說;專業著作12冊,科普著作8冊,還參與10多部國家重點學術專著的編寫,發表論文100多篇。

游有林博士

北京生態文明工程研究院生態專家。多年從事園藝農業的高新科技研究,經驗豐富,創新能力強。

賀超興博士

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蔬菜專家,從事有機蔬菜的生產方法研究。

黃大明博士

清華大學生態科學與工程研究中心生態學專家,從事草地生態和養殖生態學研究。

趙松波副研究員

北京生態文明工程研究院生態文明與傳播研究室主任、甦文化景觀與環境設計師、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紀錄片委員會會員 劉宗林碩士:農業經濟項目經濟財務會計師

科學實踐

劉宗超博士曾在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科院蘭州分院,新疆分院從事土壤熱力學研究11年,在中國人民大學及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從事世界農業經濟研究13年,有著豐富的農業技術和農業經濟研究經驗,與全國政協常委,著名世界農業經濟學家徐更生研究員共同編著的《我們的治農方略》一書2006年兩會期間廣為參會代表傳閱,並引起了強烈反響。

劉宗超博士提出了“生態文明觀與可持續發展相結合的發展道路”的理論及中國農業的“新四化”道路等一系列新曆年,並在實踐中致力於生態文明觀指導農村鄉鎮規劃,探索生態文明鄉鎮建設模式,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亦取得了豐碩成果,例如,湖南加華牛業生態產業項目以現代混合飼養耕作制替代傳統大田耕作制為我國南北過渡帶畜牧業發展做出了榜樣,並獲得國家領導人的首肯:廣東羅浮山風景名勝規劃項目。該景區已被批准成為國家級優秀風景區:湖北鍾祥生態農業和規模效益農業規劃。已使鍾祥市成為全國農業10強縣

由劉宗超博士主持的國家“九五”規劃重點項目生態文明課題,提出了“生態文明觀與生態產業”理論,研究出了“纖維快速分解菌”。在此基礎上開發出了有機生態肥工廠化生產的生態還原技術,。“生態源”生態型肥料,已在全國數個地區推廣,有力促進了許多地區的生態產業的發展,施用該肥在廣東惠州進行柚木替代桉樹的示範,一致為有關專家看好。它是利用大量的秸稈,畜禽糞便,造紙草泥,蔗渣,生活污泥等工農業廢氣物用纖維快速分解菌並輔以細菌激活素和固氨解磷,解鉀菌快速腐熟,除臭,高溫發酵後,加入氨,磷,鉀和中微量元素經刀片式模糊造粒或環膜式擠壓造粒而成。其特點是腐熟快,成本低。肥效高,在腐熟過程中溫度可達到75℃的高溫,可最大限度地殺死蟲卵,病菌和雜草種子,施入土壤後可迅速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免疫力,起到減輕病,蟲,草害的作用,所種產品質量大幅度提高。

理論著作

《我們的治農方略》,2005年

(節選)本書的書名為《我們的治農方略》,副標題是《化解“三農”問題之“另類”方案》。何謂“另類”方案?顧名思義,所謂“另類”方案是指與“主流”方案不同的,或者說是一種“非主流”方案。具體地說,本書提出的化解“三農”問題的方案,在很多方面有別於主流方案的“非主流”方案。這種“另類”方案的形成,是基於我們對各國農業發展史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對農業發展規律的認識以及從不同視角研究國內農業政策而得出的,不同於主流觀點的化解“三農”問題的方案。2、《生態文明觀與中國可持續發展走向》1999年 (節選)自然資源的使用價值分為兩個層次,一個層次是自然資源,一 旦被開發用於社會商品生產時,它就具有一般產品的使用價值;另一個層次是通過維持修復生態系統、以及從整體上所表現出來的能支持人類生存的使用價值。自然資源的使用價值具有整體特徵,即表現出系統性功能和時空固定性功能;對於不同的區域和特定季節,其使用價值是不相同的;自然資源的使用價值還具有用途多樣性、共享性、可持續利用性及負效益性。

《生態文明觀與全球資源共享》1999年

全球資源共享一直是中國和其他眾多開發中國家的世紀之夢,然而工業文明所形成的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卻使開發中國家和落後地區好夢難圃;’信息文明的到來似乎能給相對貧困的開發中國家帶來一線曙光,人們期待著信息化能把人類帶進全球資源共享的明天,東南亞金融危機傳遞了信息文明的衝擊與震盪.這使我們不得不提出:網路經濟所帶來真的能在不久的將來實現全球資源共享嗎?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根本性問題!

《生態文明觀:理念與選擇》2010年

該書系統地回顧了世界生態文明觀的發展與歷史演進,分為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生態文明觀、生態文明建設三個部分。

文化解讀

甦(英文譯名SU)是甦家和甦學的簡稱,甦家是發源於中國的一個學術流派,產生於20世紀90年代,全稱為“中國生態文明學派”。 北京生態文明工程研究院的代名詞。“甦”是“蘇”的異體字,經過了“蘇”繁體的演變,現在來講只有在表示“甦醒”義時寫作“甦”。《漢書?路溫舒傳》曾有言“死者不可復甦。”“甦”取死而復活,甦醒之意。

甦是甦家的理想境界,甦的境界是人與自然和諧的最高境界、物質與精神相統一的最高境界、人類首先與倫理的最高境界,也是人類得以生存的偷底線。全球生態文明觀是甦家的哲學體系。

甦是生態文明社會形態的表征、甦是文明與愚昧、進步與落後、高尚與粗俗的分水嶺。

甦家以人類與自然和諧永續為宗旨、以實現生態文明社會為目標,期盼人類未來能夠跨過天文地質周期性出現的大冰期而永遠蘩茂。

甦家認為:人類的行為應始終秉承“天地一體、萬物同源”、“生態文明,道法自然”的宇宙觀;摒棄千古征戰“小我大”的惡習,保持心態生態相宜、營造全球和諧、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厚德載物、惠及子孫,衍渡冰河,生生不息。

甦家主張人類社會是生態文明社會,人應是生態人,居應是生態居,生活應是生態生活,產業是生態產業,經濟是生態經濟,環境應是天地和諧、生克平衡的秀麗生態環境。

甦家將世世代代為生態文明而奮鬥,願人類永續、自然萬物永生,願人類與自然萬物永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