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腳金星蕨(原變種)

光腳金星蕨(原變種)

光腳金星蕨(原變種),金星蕨科植物。產江蘇北部,(雲台山)、江西(廬山)、福建北部(武夷山)、台灣(台北,草山)、貴州中部和北部、四川西部(雅安)。生林下陰處,海拔達1000米。分布於日本和韓國南部(濟州島)。

基本信息

命名來源

光腳金星蕨(原變種)Parathelypterisjaponica(Bak.)Chingvar.japonica

來源:中國植物志第4(1)卷|| 金星蕨科 THELYPTERIDACEAE||金星蕨屬Parathelypteris(H.Ito)Ching||光腳金星蕨(原變種)Parathelypterisjaponica(Bak.)Chingvar.japonica

形態特徵

植株高55-70厘米。根狀莖短,橫臥或斜升。

光腳金星蕨(原變種)線條圖光腳金星蕨(原變種)線條圖

葉近生或近簇生;葉柄長25-35厘米,粗約3毫米,基部近黑色,略被紅棕色的披針形鱗片,向上為栗褐色或栗棕色,無毛;葉片長30-35厘米,下部寬17-20厘米,卵狀長圓形,先端漸尖並羽裂,基部不變狹,二回羽狀深裂;羽片15-20對,平展,下部3-4對羽片較長,對生或近對生,無柄,相距2-2.5厘米;中部羽片長8-10厘米,中部寬1.3-1.6厘米,披針形,漸尖頭,基部近截形,對稱,羽裂達羽軸兩側的狹翅,翅寬約2.5毫米,裂片25-30對,長5-7毫米,寬約2.6毫米,披針形,略呈鐮刀狀,先端鈍或急尖,全緣。葉脈明顯,側脈斜上,單一,每裂片8-9(10)對,基部一對出自主脈基部附近。草質,乾後褐綠色,下面沿羽軸、主脈(有時連同側脈)和葉緣被灰白色的疏柔毛,並被有較多的紅棕色、圓球形的大腺體,上面沿羽軸縱溝密被針狀短毛,沿葉軸被平伏的短針毛,葉軸與葉柄同色,僅向頂部為禾稈色,下面光滑,下面被長柔毛。孢子囊群圓形,背生於側脈中部稍上處,每裂片3-4對;囊群蓋大,圓腎形,淺棕色,膜質,背面被較多的灰白色柔毛,宿存。

染色體2n=124。

模式標本

采自日本

說明

本變種在中國少見。

金星蕨族植物

金星蕨族(拉丁名:Trib. Thelypterideae Ching),是金星蕨科的一個族,共有邊果蕨屬、鉤毛蕨屬、方稈蕨屬、假鱗毛蕨屬、茯蕨屬、 針毛蕨屬、龍津蕨屬、凸軸蕨屬、金星蕨屬等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