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學校

傳說虞﹑夏﹑商﹑周四代分別在鄉邑和國都設有庠﹑序﹑校﹑國小﹑大學等各級各類學校﹐對貴族子弟以至平民施行倫理教育。這恐怕是戰國秦漢儒生們的理想。其實﹐商代以前的學校教育尚無可靠材料說明。西周春秋的學校教育則以六藝為主要內容。所謂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講禮﹑樂意在培養道德情操﹔射﹑御是軍事訓練﹔書﹑數是治民從政所需要的技能。西周銅器麥尊﹑靜簋銘文提到王室有稱為辟雍﹑學宮的大學﹐對貴族子弟進行射箭教學﹐並舉行周王親自參加的射獵活動加以考核﹐還獎勵負責教射有功的官員。盂鼎師簋銘文提到的國小﹐也是培訓貴族子弟從政的場所。《禮記·王制》稱﹐周王出兵時要“受成於學”﹐作戰獲勝﹐“反(返)釋奠於學﹐以訊馘告”。可見學校也是戰前制訂作戰計畫和戰後舉行慶功典禮的地方﹐它與軍事活動有著密切的關係。據《周禮·師氏》記載﹐國學中的貴族子弟同時還是周王近衛親軍﹐隨時隨地擔負著守護警戒的重任﹐說明國學培育的正是精悍的武士。地方上的庠﹑序同樣以教習射箭為主﹐並為當地祭祀和社交活動的場所。春秋時﹐鄭人在鄉校議論政事﹐開明執政的子產甚至將此輿論視為良師。就是孔子本人也曾以射御自許﹐孔門弟子多能衛國殺敵﹐冉有即因領兵擊破入侵齊軍受到孔子的讚賞。但是孔子開創的私學卻使古代學校發生了根本變化。從此﹐出現了以學習文化典籍為主﹑以從事政治活動為目標的文士集團﹐六藝也轉變為《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古典文獻。私學培養的是“從政”﹑“治賦”﹑“使於四方”的治國安邦的人才﹐它面向社會招收各階層子弟﹐為官僚政治﹑布衣卿相局面的發展準備了條件﹐影響遠遠超出學校教育的範圍。繼起的戰國諸子也都是從事教育的大師﹐墨子﹑孟子有成百上千的學生﹐不求利祿的許行亦有門徒數十人﹐就連避世隱居的老子﹑莊子都各有自己的學生。這些私學擴大了教學領域﹐促進了百家爭鳴。在此基礎上﹐有些君主創辦學術活動中心﹐如魏國的西河﹑齊國的稷下等﹐都聘任各家各派大師“不治而議論”﹐講學爭鳴﹐以吸引四方遊學之士﹐這些實際上就是新型的大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