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概述
先天性無轉鐵蛋白血症又稱先天性轉鐵蛋白缺乏症(congenitalatransferrinemia)或轉鐵蛋白缺乏症,由Heilmeyer等於1961年首先報導,是一種極為罕見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患者血漿中缺少或缺乏轉鐵蛋白,導致出現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和肝、脾、胰腺等臟器中大量鐵蓄積。轉鐵蛋白基因定位於3q21-qter。動物實驗表明在Hp小鼠存在轉鐵蛋白mRNA剪下異常,而Southernblot分析未發現基因DNA異常,提示在轉鐵蛋白缺乏症基因異常可能為小片段缺失或點突變對遺傳性轉鐵蛋白缺乏症患者及其雙親轉鐵蛋白基因外顯子及其兩側DNA序列分析發現,患者DNA存在10個鹼基對缺失,緊接著出現9個鹼基的重複序列插入。在高度保守區域其互補DNA的ntl429位點發生G→C轉換,導致Ala477Pro。患者兩個轉鐵蛋白基因均異常而其雙親均各有一個基因異常。患者雙親為本病異常基因攜帶者,血清轉鐵蛋白水平較正常人為低,但不表現貧血及臨床異常。因而,認為該病為基因點突變或小片段缺失(插入)引起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疾患。病因病理
先天性無轉鐵蛋白血症通過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患者父母都是這種遺傳缺陷的雜合子,他們的血漿轉鐵蛋白濃度只有正常人的一半,但不伴有貧血。由於遺傳,病人則為這種缺陷的純合子狀態。在病人兄弟姐妹中也可發現同樣的疾病。患者自幼有慢性貧血,面色蒼白,疲乏無力等。肝臟可有輕度腫大。各病例的貧血程度輕重不一。血清鐵濃度為10-38μg/dl,血清轉鐵蛋白濃度0-39mg/dl(正常值:200-300mg/dl)。鐵代謝的研究顯示,胃腸道對鐵的吸收正常或增多,血漿鐵清除率正常或中等度加速,鐵利用率減少至7%-55%(正常值:30%-100%)。在哺乳動物體內,鐵含量幾乎完全依賴於通過腸道吸收來調節正常人血清轉鐵蛋白濃度200~300mg/dl,高於20mg/dl者可不出現臨床症狀及貧血,低於10mg/dl者則可能發生嚴重生長遲緩及貧血。提示最低轉鐵蛋白需要濃度為10-20mg/dl。該病患者腸黏膜對鐵的吸收功能是正常的。由於患者血漿中缺少轉鐵蛋白來將腸道吸收的鐵轉運至骨髓,骨髓的幼紅細胞血紅蛋白合成受到嚴重障礙,出現顯著的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而大量鐵以鐵蛋白和含鐵血黃素的形式沉積在肝、脾、胰腺等臟器中嚴重者表現為相應臟器的功能異常。
臨床表現
主要是自幼即有慢性貧血症狀,如面色蒼白、疲乏無力等。多數病例出現心臟收縮期雜音一些病例可有肝大。患者肝臟、脾臟、胰腺、甲狀腺、腎上腺、心臟等臟器有明顯的鐵沉積一些臟器還可伴有纖維化,臨床還可出現血色病徵象,所不同的是本病患者骨髓中可染鐵缺乏。個別病例因體內鐵過多給細菌的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而反覆發生感染。患兒多有生長發育遲緩。患者的父母為雜合子,其血漿轉鐵蛋白濃度是正常的一半但無貧血。患者為純合子,其兄弟姐妹也可罹病。
併發症狀
1.心臟、肝臟、脾臟、胰腺、甲狀腺及骨上腺等臟器由於鐵沉積而合併纖維化出現充血性心力衰竭、腎病綜合徵等。
2.反覆合併感染、發熱,最常見於慢性尿路感染。
3.由於長期貧血,反覆輸血可並發血色病。
疾病診斷
先天性無轉鐵蛋白血症的診斷根據自幼出現慢性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而總鐵結合力極低。一般不難診斷。鑑別診斷:
應與其他低色素性貧血相鑑別根據病史、體徵、實驗室檢查和家系調查也不難與繼發性病例相鑑別。
轉鐵蛋白缺乏還可繼發於某些疾病,如腎病綜合徵,由於大量蛋白尿而導致轉鐵蛋白大量丟失;有報告血紅蛋白病時並發無轉鐵蛋白血症伴永久性胎兒血紅蛋白出現的複雜病例。慢性尿路感染亦可出現轉鐵蛋白水平下降。還有出現轉鐵蛋白-IgG-轉鐵蛋白複合物病例的報告,臨床和實驗室呈血色病特徵,骨髓可染鐵缺乏。
疾病檢查
實驗室檢查:貧血的程度相差很大血紅蛋白32-91g/L;血清鐵1.8-6.8μmol/L;總鐵結合力4.1-14.0μmol/L。轉鐵蛋白濃度採用放射免疫擴散法測定,正常值為25~40μmol/L(200-300mg/dl),沒有沉澱環或僅有很小直徑的沉澱環是轉鐵蛋白數量不足的有力證據。患者的轉鐵蛋白濃度為0-5μmol/L。鐵代謝研究顯示腸道對鐵吸收正常或增高,鐵利用率減少至7%-55%(正常人為70%-100%)。輸入正常人血漿或純品轉鐵蛋白後,可在10-14天見到網織紅細胞上升,隨後血紅蛋白也上升。
其它輔助檢查:
根據病情可選擇骨穿B超、X線組織活檢肝腎功能檢查、生化檢查。
相關檢查:
1、總鐵結合力
檢查名稱:總鐵結合力
別名:血清總鐵結合力;TIBC
正常值:
比色法:
成人:44.75~71.60μmol/L(250~400μg/dl);嬰兒:17.90~71.60μmol/L(100~400μg/dl)。
2、血清鐵
檢查名稱:血清鐵
別名:SI
正常值:
比色法:
成人:男8.95~28.64μmol/L(50~160μg/dl);女7.16~26.85μmol/L(40~150μg/dl);新生兒:17.90~44.75μmol/L(100~250μg/dl);嬰兒:7.16~17.90μmol/L(40~100μg/dl);兒童:8.95~21.48μmol/L(50~120μg/dl)。
3、血紅蛋白
檢查名稱:血紅蛋白
別名:Hb
正常值:
血細胞自動分析儀、氰化高鐵血紅蛋白法:
初生兒:180~190g/L(18~19g/dl);成人:男性120~160g/L(12~16g/dl);女性110~150g/L(11~15g/dl)。
臨床意義:
(1)增多:
①生理性變化:新生兒高山地區居民、劇烈體力勞動或體育運動、超力型人等。
②病理性變化:
A.紅細胞增多症(繼發性或相對性):大量脫水所致血液濃縮(劇烈嘔吐、頻繁腹瀉、多汗、多尿、嚴重灼燒、長期禁食者)、機體長期缺氧(紫紺型先天性心臟病、肺源性心臟病、慢性高山病、嚴重肺氣腫)、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等
B.真性紅細胞增多症。
(2)減少:
①生理性變化:妊娠中後期的稀血症。
②病理性變化:
A.失血性貧血:內臟出血、血友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
B.溶血性貧血:先天性溶血性貧血(地中海貧血蠶豆病、先天性非球形紅細胞貧血、先天性溶血性黃疸等),後天獲得性貧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新生兒溶血病、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紅細胞碎片綜合徵、藥物性溶血性貧血:奎寧、奎尼丁、非那西丁等,藥物性溶血性貧血:苯、鉛砷等,感染性溶血性貧血)等火罐網
C.造血不良性貧血:缺鐵性貧血、惡性貧血、營養不良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等。
4、轉鐵蛋白
檢查名稱:轉鐵蛋白
別名:血清運鐵蛋白;TF
正常值:
ELIAS法、RIA法:
成人:2.20~4.0g/L(220~400mg/dl);>60歲:1.80~3.8g/L(180~380mg/dl)。
臨床意義:
(1)升高:缺鐵時增高(缺鐵性貧血)、鐵蛋白釋放增加(急性病毒性肝炎、肝細胞壞死)。
(2)降低:感染性疾病、風濕性關節炎、原發性肝癌、腎病、尿毒症遺傳性運鐵蛋白缺乏症、流行性出血熱、血色病、再生障礙性貧血慢性溶血性貧血、系統性紅斑狼瘡等。
治療方案
一般是輸入正常人的血漿或純化的轉鐵蛋白,在10-14天內可見到血液中網織紅細胞增多,繼而血紅蛋白濃度上升。患兒貧血症狀漸消失並恢復生長發育。這種治療一般每隔2~4個月進行一次。用純化的轉鐵蛋白可減少由輸血帶來的肝炎等疾病的危險,應儘量避免輸紅細胞,以防鐵在骨髓外積聚過多繼發血色病的危險。輸入純化的轉鐵蛋白或正常人血漿後患者體內轉鐵蛋白的升高持續不超過1周,但此期間一批幼紅細胞攝取鐵後逐漸成熟,可維持正常造血達4個月故每2~4個月輸1次即可。有些患者每3~4個月靜脈注射1~2g高純度轉鐵蛋白,共治療4-7年療效良好,未產生轉鐵蛋白抗體。
預後預防
預後:
關於患者預後資料有限,長期預後尤為如此。未經治療者多死於含鐵血黃素沉著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接受轉鐵蛋白治療者有存活26年的報告。早期診斷、早期足量人轉鐵蛋白治療對防止臟器含鐵血黃素沉著非常重要。
預防:
做好遺傳諮詢,檢出致病基因攜帶者,並就生育問題給予醫學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