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的食俗

原料/調料

元宵節的應節食品,在南北朝是澆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這項食品主要用來祭祀,還談不上是節日食品。

到了唐朝,鄭望之的《膳夫錄》才記載了:“汴中節食,上元油錘。”油錘的製法,據《太平廣記》引《盧氏雜說》中一則“尚食令”的記載,類似於後代的炸元宵。唐朝的元宵節食是面蠶。王仁裕的《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每歲上元都人造面蠶的習俗到宋代仍有遺留,只是應節食品較唐朝更為豐富。

及至南宋,就有所謂“乳糖圓子”出現,這應該就是湯圓的前身了。到了明朝,人們以“元宵”來稱呼這種糯米糰子。劉若愚的《酌中志》記載了元宵的做法:“其製法,用糯米細面,內用核桃仁、白糖、玫瑰為餡,灑水滾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稱湯圓也。”清康熙年間,御膳房特製的“八寶元宵”,是聞名朝野的美味。馬思遠則是當時北京城內制元宵的高手,他製作的滴粉元宵遠近馳名。符曾的《上元竹枝詞》云:“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裡賣元宵。”詩中所詠的,就是鼎鼎大名的馬家元宵。

近千年來,元宵的製作日漸精緻。光就麵皮而言,就有江米麵、高粱面、黃米麵和包穀面。餡料的內容更是甜鹹葷素,應有盡有。製作的方法也南北各異,北方的元宵多用籮滾手搖的方法,南方的湯圓則多用手心揉團。元宵可以大似核桃,也有的小似黃豆。煮食的方法有帶湯、炒吃、油氽、蒸食等,不論有無餡料,都同樣美味可口。目前,元宵已成了一種四時皆備的點心小吃,隨時都可以來一碗以解饞。

全國各地的元宵節習俗

〔河北省〕永平府元宵節,有病的婦女群聚窯下,稱“陶灸”。兒女交錯度橋,稱“度百厄”。也有人以紙裁剪為九條紙繩,信手打結以卜休咎,稱“結羊腸”。又以十二個面盞貯油放入鍋中蒸熟,以面盞積水之多寡來預卜該月的晴雨。靜海縣上元節以大饅頭為節食。慶雲縣元宵節男子請五祖教拳棒,女子請紫姑卜休咎。

〔山東省〕淄川縣元宵節臨水人家多放河燈。寧陽縣元宵送燈至祖墳。博興農村的元宵節有照燈的習俗。男孩子提著燈,繞棗樹六圈,口念“嘟佬嘟佬,開花結棗”六遍,就能使棗樹豐收。莒縣男女老少於正月十六到野外踏青,稱之“走老貌”,據說每年走一次可永保青春年少。

〔河南省〕襄城縣元宵吃餛飩湯,稱之“團圓茶”,娘家接已嫁的女兒回家過節,縣元宵慶燈時,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龜。本地有河橋的,相率過橋。若無橋,則以木板搭數丈高之“天橋”,稱為“走百病”。

〔陝西省〕鳳翔縣於元宵節宴請女兒、女婿,稱之“吃十五”。並送燈、送油,稱之“添油”。〔江蘇省〕武進縣上元日綁縛蘆葦成丈許之火炬,插於田間,稱“照田財”,用來預卜早潦。火色白者為水,紅者為旱。宜興上元日,兒童戴鬼面具,屈腳振肩而跳,稱之“跳鬼”。

〔浙江省〕杭州民間傳正月十五為上元天官賜福之辰,多齋素誦經,匍匐至吳山禮拜。海寧縣元宵節以精緻的菊花燈為最出名。上虞縣少於元宵節晚上到戡恃月台上較量武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