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灸,是中國古代醫學技術。永平府元宵節,有病的婦女群聚窯下,稱“陶灸”。兒女交錯度橋,稱“度百厄”。也有人以紙裁剪為九條紙繩,信手打結以卜休咎,稱“結羊腸”。又以十二個面盞貯油放入鍋中蒸熟,以面盞積水之多寡來預卜該月的晴雨。靜海縣上元節以大饅頭為節食。慶雲縣元宵節男子請五祖教拳棒,女子請紫姑卜休咎。
絕緣針
一種精密陶瓷針灸絕緣針,分別以高絕緣精密陶瓷及過渡金屬氧化物的精密陶瓷依序以高周波濺鍍於不鏽鋼針外表面,成內、外兩層薄膜,內層二氧化矽陶瓷薄膜是高絕緣的,除傳統針的功能外,還可從外界輸入電流至針尖所在的穴道深層或患部,可做為儀器的輔助裝置。外層過渡金屬氧化物精密陶瓷與人體內電解質引起離子化作用,產生電氣興奮並利用陶瓷半導體輻射的遠紅外線與人體產生共振吸收,提高人體原子的運動量,活化細胞及治療患部。
一種精密陶瓷針灸絕緣針,其特徵在於:採用100%的二氧化矽的高絕緣精密陶瓷,及由70%的二氧化錳、16%的三氧化二鐵、5%的四氧化三鈷及9%的三氧化二鎳的過渡金屬氧化物混合攪拌經1300℃高溫窯燒成的過渡金屬氧化物精密陶瓷半導體,將上述二氧化矽的精密陶瓷及過渡金屬氧化物精密陶瓷半導體分別以高周波濺鍍於不鏽鋼針體的第一層及第二層表面,形成具有兩層薄膜的針灸針體,不鏽鋼針體的針尖部分則未覆蓋有前述兩層精密陶瓷,使針尖直接外露,針體的針柄部分亦採用不鏽鋼材料構成,以供外界電力輸入。
習俗
河北省:永平府元宵節,有病的婦女群聚窯下,稱“陶灸”。兒女交錯度橋,稱“度百厄”。也有人以紙裁剪為九條紙繩,信手打結以卜休咎,稱“結羊腸”。又以十二個面盞貯油放入鍋中蒸熟,以面盞積水之多寡來預卜該月的晴雨。靜海縣上元節以大饅頭為節食。慶雲縣元宵節男子請五祖教拳棒,女子請紫姑卜休咎。
山東省:淄川縣元宵節臨水人家多放河燈。寧陽縣元宵送燈至祖墳。博興農村的元宵節有照燈的習俗。男孩子提著燈,繞棗樹六圈,口念“嘟佬嘟佬,開花結棗”六遍,就能使棗樹豐收。莒縣男女老少於正月十六到野外踏青,稱之“走老貌”,據說每年走一次可永保青春年少。
河南省:襄城縣元宵吃餛。飩湯,稱之“團圓茶”,娘家接已嫁的女兒回家過節,郲縣元宵慶燈時,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龜。本地有河橋的,相率過橋。若無橋,則以木板搭數丈高之“天橋”,稱為“走百病”。
陝西省:鳳翔縣於元宵節宴請女兒、女婿,稱之“吃十五”。並送燈、送油,稱之“添油”。〔江蘇省〕武進縣上元日綁縛蘆葦成丈許之火炬,插於田間,稱“照田財”,用來預卜早潦。火色白者為水,紅者為旱。宜興上元日,兒童戴鬼面具,屈腳振肩而跳,稱之“跳鬼”。
浙江省:杭州民間傳正月十五為上元天官賜福之辰,多齋素誦經,匍匐至吳山禮拜。海寧縣元宵節以精緻的菊花燈為最出名。上虞縣少於元宵節晚上到戡恃月台上較量武藝。建德縣人家有新娶媳婦的,於元宵節設酒祭床。
江西省:新建縣民於元宵掃墓插竹為燈。萬安縣城各鄉均於元宵節祀上元神舟。
湖北省:雲夢縣(今之江漢)老農夫於元宵夜持火炬偏照田圃,叫“照絕地蠶”。兒童則以田鼓迎神,以卜歲事。武昌的“弄龍”要一連三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跟隨龍燈到鄰村赴宴,稱為“龍換酒”。
湖南省:常德上元各家以椒為湯,加入韭菜儆果諸物款待客人,稱為“時湯”。新田縣游完龍燈後,將龍燈付之一炬,稱為“送災”。
四川省:四川元宵有“四偷”的習俗:“一偷湯圓二偷青,三偷檐燈四偷紅。”除了偷青是為了強身外,其餘皆為求子的習俗。開縣有“對罵”的習俗。元宵節時人們搬板凳到戶外去,將平日之怨氣,盡皆罵出,被罵之人不得回罵。
福建省:泉州花燈別具特色,有香燈、紙折蓮花燈、絲料宮燈、八結燈等等。邵武縣元宵夜境內廟宇繞境迎香,稱為“淨街”。福建南部有元宵節兩村兒童互擲石為戲的習俗。據說若不擲石,那個村子必定發生瘟疫。
廣東省:新安縣民有於去年生男者,皆於元宵夜慶燈。南雄鬧花燈時,父母取龍燈上之龍鬚線給小兒系帶,據說可保兒童無疾病。又取龍燈內殘存的蠟燭照床下,據說可以產貴子。文昌縣民元宵夜偷青時,偷中的以挨罵為吉祥之兆,偷不中者則以不挨罵為吉兆。
雲南省:雲龍縣於元宵節前迎三崇神,沿街立棚祭祀。彌勒州元宵後一日燃香於橋,投石水中,再取水洗眼,據說可以去疾病。
歷史
陶灸是中國古代針灸的起源,是由陶瓷做成的針對患者進行治療。針灸是研究針刺和艾灸等治法的一門學科,是中國醫學寶貴遺產之一。其內容主要包括經絡、腧穴、針灸方法及臨床治療等部分。由於其具有操作簡便、適應症廣、療效明顯和經濟安全等優點。因此數千年來深受廣大勞動人民的歡迎。 針法和灸法是兩種不同的治療方法。針法是運用各種金屬針刺入穴位,運用不同手法進行治病的方法;灸法是採用艾條、艾柱點燃後熏灼穴位治病的方法。由於二者都是通過調整經絡臟腑氣血的功能達到治病的目的,常配合使用,所以合稱為針灸。
針灸學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早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即利用銳利的小石片(即“砭石”)砭刺體表某些部位來治療疾病。此即針法萌芽階段的所謂“砭術”。據《說文解字》載:“砭,以石刺病也”。《山海經》亦有“有石如玉,可以為針”之說。這是關於石針的較早記載。灸法的產生在火的發現和套用之後,人們在用火的過程中,逐漸發現身體的某一部位受到火的烤灼而感覺舒適或病痛減輕,經反覆實踐,選擇了易於點燃、火力溫和並且具有溫通血脈作用的艾,作為施灸的原料,從而形成了灸術。《素問·異法方宜論》說:“苦惱寒生滿病,其治宜灸”,即指此言。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針具也由石針、骨針、竹針而逐步改變為銅針、鐵針、不鏽鋼針。同時由於醫療經驗的不斷豐富,針灸腧穴不斷增多的基礎上,前人便按照腧穴的主治作用,結合針刺的感應情況和古代的解剖知識,把這些具有相同或類似作用的散在腧穴進行歸類,並從理論上加以闡述,逐步形成了經絡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