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周人認為自然的運轉與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四季轉換,寒暑變異,瘟疫流行,鬼魂乘勢作祟,所以必須適時行儺以逐邪惡。儺儀中的主神是方相氏。兩漢,儺儀中出現了與方相氏相配的十二獸。魏晉南北朝隋唐沿襲漢制,儺儀中加入了娛樂成份,方相氏和十二神獸角色,由樂人扮演。至今仍有遺存的貴州土家族儺堂儀最為完整典型。概述
古代禮儀是極其繁瑣複雜的。再如生活中高禖(méi),是乞子之祀。《禮記·月令》說,仲春之月“玄鳥至,至之日,以太牢祀於高禖,天子親往。”玄鳥就是燕子。《詩經·商頌·玄鳥》:“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古代相傳,簡狄吞鳥卵,而生契。契是商民族的始祖。高禖是求子之祭,在玄鳥由南方北歸之日舉行,可能與此故事有關。一說高禖之神是女媧。清代學者王引之認為,“高”是“郊”的假借字,所以祭於郊外。看來,高禖是遠古婦女乞求生育之祭的延續和發展。高禖之祭,設壇於南郊,后妃率九嬪等參加。
高禖之祭始見於《漢書·武五子傳》。漢武帝年二十九始得太子(戾太子),乃“為立禖”。魏晉南北朝,各國皆有高禖之祭,但直至唐、宋時才依照禮經制定了禮儀。宋代高禖壇,以青帝為高禖,於春分之日行禮。金代高禖祀青帝,在皇城之東永安門北建木製方台,正位祭的是昊天上帝,台下才設高禖神位。
清代無“高禖”之祀,而有“佛立佛多鄂謨錫瑪瑪”之祭,又稱“換索”,據說主要目的是保嬰。司祝歌禱辭云:“聚九家之彩線,樹柳枝以牽繩,舉揚神箭,以祈福佑,以致敬誠。某年生小子,綏以多福……。”(《清史稿·禮四》)這是滿族的傳統習俗。
中國禮儀在中國文化中起著“準法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