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合流

儒道合流

儒道合流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封建統治者利用儒家思想對原始道教進行了改造,使之成為與儒家思想同樣重要的維護封建統治的有力工具。

作用

魏晉南北朝時期,封建統治者利用儒家思想對原始道教進行了改造,使之成為與儒家思想同樣重要的維護封建統治的有力工具。

道教產生於東漢末年,是生長於中國本土的宗教。它以道家學說、神仙思想為主,廣泛地吸收了古代文化的各個方面。傳統的鬼神祭祀,原始宗教的巫術迷信、禁咒、符篆,漢代的讖緯神學,導引行氣、服食煉養、辟谷延年的方術,綜合起來形成了道教複雜的內容。它的勢力相對而言較弱,故往往跟儒家聯合,與佛教抗爭。因為它吸收儒家的倫常觀念,重視封建道德修養,認為倫理道德修養是修道成仙的必要條件;也不否定儒家的"修齊治平"思想,只是以其為末,而以成仙為本,有本末輕重之分。因此,在維護封建統治方面,儒道兩家的目的是一致的。這也是歷代封建帝王儒道並重的根本原因

影響

東漢末年的原始道教,因黃巾起義的失敗而開始分化。伴隨著它的廣泛傳播,又同時陷入組織渙散、紀律鬆弛、思想紊亂的狀態。兩晉南北朝時,這種分化日益加劇。

一部分信徒向上層發展,參與統治階級內部的政治活動,站在維護封建統治的立場對民間早期道教進行改造。東晉葛洪系統地總結了戰國以來神仙方術的理論,在《抱朴子》中為道教構造種種修煉成仙的方法,並建立了一套成仙的理論體系,豐富了道教的思想內容,對後來道教的發展有較大的影響。同時,他提出了以神仙養生為內,儒術應世為外的主張,將道教的神仙方術與儒家的綱常名教相結合,宣揚道教徒要以儒家的忠孝仁恕信義和順為本,否則,雖勤於修煉也不能成仙。這為儒家化的官家道教奠定了理論基礎。另外,高級士族參加道教的也日益增多,出現了許多天師道世家。這些世家大族參加道教以後,必然把他們的思想也帶到道教中來。反映這種思想的上清、靈寶等派別遂相繼出現,並迅速得到了發展。

與道教逐漸上層化的同時,民間仍然傳播著通俗形式的道教,並不斷發動反抗封建統治的起義。東晉末,孫思、盧循利用杜子恭一派的天師道發動起義,提出了"誅殺異己"的口號,誅殺了高級士族中"世奉張氏五斗米道"的道徒王凝之,表明此時道教內部也存在著改造與反改造的激烈鬥爭。

對原始道教的成功改造,是在南北朝時期。北魏太平真君年間(440一450),高山道士寇謙之在崇信道教的魏太武帝和宰相、儒生崔浩的共同支持下,自稱奉太上老君的意旨,"清整道教,除去三張(張陵、張衡、張魯)偽法",制訂樂章誦誡新法,"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練","佐國扶命",代張陵為天師,是為北天師道。在南朝劉宋,則有廬山道士陸修靜"祖述三張,弘衍二葛(葛玄、葛洪)",搜羅經訣,盡有上清、靈寶、三皇各派經典,遂"總括三洞",匯歸一流;又依據封建的宗法思想和制度,並吸收佛教修持儀式,廣制齋戒儀范,以改革五斗米道,"意在王者尊奉",稱為南天師道。道教的教規、儀范經過寇謙之和陸修靜修訂之後,便逐步定型。在此基礎上,陶弘景繼續吸收儒、釋兩家思想,充實道教的內容,構造道教神仙譜系,敘述道教傳授歷史,主張三教

落實

合流,對以後道教的發展影響甚大。經過魏晉南北朝時期利用儒家思想對原始道教的不斷改造,遂使道教從形式到內容都逐步得以健全和充實,成為維護封建統治的御用工具,以後便一直受到封建統治的崇奉和扶植。封建統治者也由儒道合流走向了儒道並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