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概述
首次出版:1939年
全書名:《價值與資本:經濟理論的若干基本原則之探究》(Value and Capital: An Inquiry into Som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Economic Theory)
被譽為: 最近八十年來論述價值理論問題的最重要著作
《價值與資本》在西方經濟學界被認為是將近七十年來論述價值理論問題的最重要著作,由於該書的首創性貢獻,1972年,希克斯與肯尼恩·阿羅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歷史背景
![《價值與資本》](/img/0/88f/nBnauM3X1YTO2EDNwEDO4UjMyITMyQzM4kDMwADMwAzMxAzLxgzL1M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書目結構
《價值與資本》共分4篇24章。
第一篇是主觀價值理論(3章);
第二篇是一般均衡(5章);
第三篇是動態經濟學的基礎(6章);
第四篇是動態體系的運行(10章)。
理論體系
希克斯的主觀價值理論是一般均衡理論的基礎,也是本書的出發點,西方經濟學家稱它是本書的“傑作”部分。
![《價值與資本》](/img/d/252/nBnauM3X3EjM0QDM3YDNwUjMyITMyQzM4kDMwADMwAzMxAzL2QzL3Q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他提出無差異曲線的概念。橫軸X代表X商品,縱軸Y代表Y商品,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 下,消費者按照已定的收入和價格可以對兩種商品的不同組合進行選擇。不同的商品組合可以使消費者得到相同程度的滿足,因而具有無差異性。把商品X和商品Y的不同組合在坐標平面上的點連線起來,便得到無差異曲線。同一條無差異曲線上的所有點都代表同等的滿足水平。只要每一項商品都有正的邊際效應,無差異曲線必定都是向右下方傾斜。
希克斯在以序數論代替基數論時,用“邊際替代率”概念取代了“邊際效用”概念,又以邊際替代率遞減規律取代了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就是說該無差異曲線表明邊際替代率隨著X數量的增加而下降。希克斯認為,這一規律可以告訴我們邊際效應的變化趨勢。
希克斯在引言中寫道:“我相信我很幸運地找到一種可以套用於廣泛經濟問題上的分析方法”。其實,他所找到的分析方法不過是馬歇爾和瓦爾拉“均衡分析方法”的繼續,其特點是把“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結合起來。
全書除序言和引論以及數學附錄外,共分四篇24章。第一篇是主觀價值理論(含3章);第二篇是一般均衡(含5章);第三篇是動態經濟學的基礎(含6章);第四篇是動態體系的運行(含10章)。
作者簡介
約翰·理察·希克斯
1904年,出生於英格蘭沃里克。
1926年,獲得牛津大學碩士學位;
1932年,獲得牛津大學博士學位,以後歷任倫敦經濟學院,劍橋大學;
1938-1946年,任曼徹斯特大學教授;
1946年,回到牛津大學。
1942—1971年,先後成為英國科學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義大利林西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國院士,並擔任牛津納斐德學院名譽委員、劍橋岡維爾和凱烏斯學院名譽委員、皇家經濟學會會長、維也納大學名譽委員等職務。
1964年,封爵士。
![《價值與資本》](/img/7/35e/nBnauM3X4QjMyYjM4IzNwgzNwITM2ETO5EDMwADMwAzMxAzLyczL2Q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1.IS-LM模型,成為凱恩斯總量經濟學的核心。
2.乘數-加速原理,用於解釋經濟周期。
1950年英國經濟學家約翰·理察·希克斯(JohnRichardHicks)在《經濟周期理論》(AContributiontotheTheoryoftheTradeCycle)一書中提出。希克斯認為,從歷史上看,經濟物品和勞務實際產量的波動表現為一種沿增長或趨於上升路線上下運動狀態。其波動的高漲階段和低潮階段是由乘數和加速原理結合的作用決定的。即:希克斯經濟周期理論。
這種理論認為,由於加速數的作用,產量(收入)的增長會引起投資的加速度增加;又由於乘數的作用,投資的增長又引起產量和收入量按某一倍數增長。從而使生產能力迅速擴張。其擴張幅度受周期上限限制。周期上限取決於社會已經達到的技術水平和一切生產資源可被利用的限度。當擴張達到周期上限時,就會轉向經濟收縮。收縮時,由於加速數的作用,投資的下降又會引起產量和收入量按照某一倍數下降。其下降幅度受周期下限的限制。下限取決於總投資的特點和加速原理作用的局限性。當下降到周期下限時,經濟又開始回升。希克斯根據對過去一個半世紀的經濟發展史的研究,認為在這一長時期內顯現出一種有規則的7-10年的周期性波動,以經濟成長為背景。
希克斯對西方經濟學理論有許多重要貢獻。他完善了以序數效用論和無差異曲線來解釋的邊際效用價值論,發展了一般均衡理論。提出了IS-LM模型,其中,I代表投資,S代表儲蓄,L代表貨幣需求,M代表貨幣供給,並利用它分析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達到同時均衡時,國民收入與利息率的同時決定,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這一模型把新古典經濟學的一般均衡分析與凱恩斯的國民收入決定理論結合在一起,成為現代凱恩斯主義總量經濟學的理論核心。他繼卡爾多之後提出了新的補償標準,在批評庇古福利經濟學基礎上,建立起新福利經濟學理論體系。他還研究了通貨膨脹,提出結構性通貨膨脹理論。他與薩繆爾森提出乘數-加速原理,用以解釋經濟中產生周期性波動的根源。他在工資理論、貨幣理論、增長理論、資本理論以及經濟學方法論和經濟史理論方面都有所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