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研究
自20 世紀70 年代起,許多心理學家進行了“個人主義和團隊精神價值取向”的研究。許志超和特瑞安 迪斯(1984)綜合前人 觀點,認為上述兩種價值取向是與人際有關的人格結構, 包括情緒 情感、信念、 思想體系及行為等 方面的綜合體。他們構想: 個人主義者認為,個人是生存的基本單位,自我依賴感很強,有時產生孤獨感,與群體有距離;很少關注別人的意見,當個人目標與群體目標不一致時,很少願服從集體目標;願將衝突公開,與別人對抗;認為任何結果都是個人所為, 自己承擔所有責任。團隊精神者認為,群體是生存的基本單位,群體提供了物質安全與情感安全,有依賴於某一群體的感覺,“我們感”很突出;個人的大多數 行為目標與群體目標保持一致,重視他人意見,常服從別人特別是權威人物;強調群體和諧,企圖避免衝突;認為任何結果都是群體所為,習慣於眾人一起承擔責任。他們編製成63 個項目的“個人主義——團隊精神” 量表(簡稱INDCOL),經過多次施測,取得一定的信度與效度,是用以開展價值取向方面(如價值取向的形成與家庭、學校教育的關係,價值取向與助人行為的關係等)實驗研究的一種嘗試性的測量工具。
五種取向
克拉克洪和斯特羅德貝克(1961)概括出五種各包括三種類型的價值取向:
(1)對人類本性內部特徵的概念(壞的、善惡混合的、可變的);
(2)對人與自然及超自然關係的概念(人類服從自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統治自然);
(3)人類生命的時間取向(以過去為中心、以現 在為中心、以未來為中心);
(4)對自我性質的看法(強調存在、強調順其自然、強調行為);
(5)對人際關係的看法(獨處、合作、個人主義)。
通過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被試交談,發現在西方工業文化背景下成長的人們強調自然的主宰地位,以將來為中心,強調行為和個人主義;而在非工業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們則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以現 在或過去為中心,順其自然發展自我和強調與他人合作的關係。
主要類型
人們生活在社會之中,家庭、朋友、老師、群體乃至組織等都會影響每個人的價值取向。人的價值取向是在生活和工作環境中學習和經歷的產物,因此會有十分不同的價值取向。
關於價值取向,有許多分類方式。比較有影響的是心理學家Rokeach的分類。他把價值取向分為兩大類:終極價值和工具價值。終極價值指的是反映人們有關最終想要達到目標的信念;工具價值則反映了人們對實現既定目標手段的看法。Rokeach在其名著《人類價值的本質》中,提出了終極價值和工具價值的各18個成分。表1是Rokeach的終極價值和工具價值。
表:Rokeach的終極價值和工具價值
終極價值 | | 工具價值 | |
舒適的生活 | 令人興奮的生活 | 雄心大志 | 心胸開闊 |
成就感 | 世界和平 | 才幹過人 | 樂觀 |
世界美麗 | 平等 | 清潔 | 堅持信念 |
家庭安全 | 獨立自由 | 原諒 | 助人 |
幸福 | 內心和諧 | 誠實 | 有想像力 |
成熟的愛 | 國家安全 | 獨立 | 聰明 |
愉快 | 節儉 | 有邏輯性 | 熱愛 |
自尊 | 社會認可 | 順從 | 謙恭 |
真正友誼 | 智慧 | 負責 | 自我控制 |
心理學家Allport提出有關價值取向的另一種分類,把價值取向分為六類:理論取向、經濟取向、審美取向、社會取向、政治取向和宗教取向等。
上述有關價值取向的分類理論雖然對價值取向的研究具有巨大的影響,但是並沒有針對工作與管理情景論述價值取向的特徵。我們可以把Rokeach的價值觀層次因素看成表層的工具性價值觀和深層的目的性價值觀,前者是為了達到工作目標所採取的手段,後者表明了一種工作利益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