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
乘坐Y502次或1487次列車的旅客偶爾會碰上一整車廂甚至幾車廂穿著統一校服的孩子,他們被稱作“候鳥”,也被叫做“乘火車上學的孩子”,他們在衡水上學,每月坐火車返京後有幾天時間和父母團聚。在“高考大市”衡水市就讀的北京務工子女的孩子,最小的只有六七歲,每當與父母團聚時,這些孩子猶如過年一般,而每當“離別上學”時,孩子們又哭又鬧,看後讓人心裡隱隱作痛。成因
六七歲的年紀正是孩子們在父母前面撒嬌的年齡,然而由於父母忙於事業,或務工,或經商,難有閒暇與孩子們共度美好時光,這其中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恐怕就是北京的高房價、北京限制外地人上學的政策造就了一個個“候鳥學生”。據報導,在北京的一些務工者往往租住地下室,或者租住十幾平方米的簡陋房屋。在這樣一種情勢下,送自己的孩子去河北等周邊地區上學恐怕就是家長們的一個選擇。孩子們在衡水市建立的務工者子弟學校完全可以衣食無憂,但是孩子們所缺失的父愛母愛該怎樣彌補。做出這樣的選擇對於務工者來講實屬無奈,在北京要想過一種體面的生活,每月只有幾千元的收入是遠遠不夠的,僅僅租房一項就會花去他們大半的收入,他們實在沒有更多的錢來“養活孩子”。面對生活壓力,他們只能這樣做。
影響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營造什麼樣的成長環境對孩子們來講至關重要。一些不諳世事的孩子長期缺乏父愛與母愛,不知親情溫暖為何物,久而久之就會對孩子的人格形成一定的負面影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能過多地苛責這些孩子們的家長,如果有更好的選項,他們絕不會出此“下策”。
應對
要改變這一窘況,一方面要不斷地提升務工者的工資水平,讓他們在自己的身邊能夠養得起孩子;另一方面,北京市可以考慮加大政府投入,更多地建立一些打工者的學校,力求讓孩子在就近入學。可以說,這也是責任政府的應有之義,畢竟,六七歲的孩子遠離父母異地求學,也直接考驗著政府的執政能力和管理智慧。
“候鳥學生”不僅是一種家長之痛,更是一種用社會之痛。關注孩子的就學環境就是關心祖國的未來,為了孩子們能有一個更好的就學環境,需要社會各界一起努力,相信借著居住證制度的改革之風,隨遷子女入學將不再困難,而“候鳥學生”這個詞也會早日成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