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頡造字

倉頡造字

倉頡,稱蒼頡,複姓侯剛.號史皇氏,軒轅黃帝史官,曾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加以蒐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績。但普遍認為漢字由倉頡一人創造只是傳說,不過他可能是漢字的整理者,被後人尊為“造字聖人”。今白水縣城西北35華里史官村有倉頡墓、倉頡廟,倉頡廟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廟內有古柏50餘顆,居三大古柏群之一,史學家認為倉頡生於斯,葬於斯。文字學家也認為白水才是倉頡造字的發源地,為什麼呢,因為“源泉”的泉字分開來就是白水。

基本信息

民間傳說

(圖)倉頡造字倉頡造字

相傳倉頡在黃帝手下當官。那時,當官的可並不顯威風,和平常人一樣,只是分工不同。黃帝分派他專門管理圈裡牲口的數目、屯裡食物的多少。倉頡這人挺聰明,做事又盡力盡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裡都有了譜,難得出差錯。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儲藏在逐漸增加、變化,光憑腦袋記不住了。當時又沒有文字,更沒有紙和筆。怎么辦呢?倉頡犯難了。

倉頡整日整夜地想辦法,先是在繩子上打結,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繩子,表示各種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繩子打的結代表每個數目。但時間一長久,就不奏效了。這增加的數目在繩子上打個結很便當,而減少數目時,在繩子上解個結就麻煩了。倉頡又想到了在繩子上打圈圈,在圈子裡掛上各式各樣的貝殼,來代替他所管的東西。增加了就添一個貝殼,減少了就去掉一個貝殼。這法子頂管用,一連用了好幾年。

這天,他參加集體狩獵,走到一個三岔路口時,幾個老人為往哪條路走爭辯起來。一個老人堅持要往東,說有羚羊;一個老人要往北,說前面不遠可以追到鹿群;一個老人偏要往西,說有兩隻老虎,不及時打死,就會錯過了機會。倉頡一問,原來他們都是看著地下野獸的腳印才認定的。倉頡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個腳印代表一種野獸,我為什麼不能用一種符號來表示我所管的東西呢?他高興地拔腿奔回家,開始創造各種符號來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頭頭是道。

黃帝知道後,大加讚賞,命令倉頡到各個部落去傳授這種方法。漸漸地,這些符號的用法,全推廣開了。就這么,形成了文字。

過程

(圖)倉頡造字倉頡造字

流傳於鄭州市郊區、新鄭、新密、登封一帶。新鄭市城南關有座風台寺,相傳是古代倉頡造字的地方。古時候沒有文字,人們結繩記事。

軒轅黃帝統一中華後,命大臣倉頡造字,倉頡在洧水河南岸的一個高台上造屋住下,專心造字。好長時間也沒造出字來,倉頡很著急,一天他正坐在茅屋前苦想,一隻鳳凰嗚叫著從天空飛過,鳳凰嘴裡銜的一片樹葉落下來,上面有個明顯的獸蹄印,一名老獵人說這是貅蹄印,各種獸的蹄印都不一樣,他只要一看蹄印,就知道是什麼獸。

倉頡由此受到啟發:世上萬物各有特徵,抓住特徵,畫出圖像,不就是字嗎?從此他注意觀察各種事物,造出了山河湖海、日月星雲、樹木花草、鳥獸蟲魚等很多字,從此中國有了文字。後人為紀念倉頡造字的功勞,把倉頡造字的高台叫“鳳凰銜書台”,宋朝人又在這裡建寺築塔,稱為“鳳台寺”。

歌曲《倉頡造字》歌手三強演唱

近日,著名人體音樂歌手三強應邀參加倉頡故里南樂的“中國倉頡文化節”,三強與當地領導、企業家、文化藝術名人一起在倉頡廟祭拜了倉頡這位造字聖人。

出生於南樂的著名歌手三強特意穿上自己設計的漢服,作為第一個節目出場,三強用他那雄渾厚重又不失青春活力的獨特嗓音全球首唱了作品《倉頡造字》,唱響了倉頡始創文字開啟中華之文明的根基。

《倉頡造字》這首歌是歌頌倉頡造就了中國最早的象形文字所做的偉大貢獻,三強說為了這首歌的創作,蒐集了很多資料,也花費了很長時間,有一天靈感迸發,作曲一氣呵成,他為了創作好這首歌曲,還自費找了著名音樂人紹輝先生花了很多精力來製作,演出現場三強獨特的造型和純淨的高音廣受大家好評,這首歌的編曲是採用中國風和搖滾風格完美結合的方法,基本沒有年齡的界限,老少皆宜,可謂是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三強要把這首歌唱給全球的華人,讓他們永遠都不要忘記倉頡對中華民族所做的功勳,這首歌曲擇日發布,一展三強人體音樂以外他演唱的魅力。

簽約在十方樂廊的旗下藝人三強從小就酷愛音樂,由於家庭條件的制約,一直未能實現自己的音樂夢想。但他鍥而不捨,另闢蹊徑,終成一位眾多媒體爭相報導的人體音樂名人。他在2007年放歌維也納金色大廳,2009年三強被河南省廣電局、發改委、文化廳評為2008年度十大魅力人物,同年5月赴新加坡參加國際流行音樂大獎賽總決賽,獲得最佳表演獎。去年10月25日,中央電視台七頻道訪談節目《鄉約》欄目攝製組一行來到南樂,在倉頡廟廣場現場攝製大型戶外訪談節目,來專訪三強。繼登上央視一套最新欄目《我們有一套》之後,日前又參加了央視七套《鄉村大世界》節目的錄製。最近,三強應邀參加藝人吳婷的全國巡迴見面會。

字聖倉頡為軒轅黃帝的史官,相傳5000年前,倉頡仰觀天象,俯察鳥獸蟲魚之跡,創造出中國最原始的象形文字,從而結束了遠古時期結繩記事的蒙昧時代,並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漢字,倉頡也被後人尊稱為“字聖”。

歷史起源及演變

(圖)倉頡造字倉頡造字

起源

先秦傳說造字者為倉頡,《旬子·解蔽》記載:“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呂氏春秋》記載:“奚仲作車,倉頡作書”。相傳倉頡是黃帝的史官,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個代表人。《說文解字》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史官,被尊為“造字聖人”。史學家徐旭認為,文字的出現,應與倉頡有關。那時制定曆法需要文字記載,制定神諭也需要行文,因此,倉頡應是顓頊部族人。他“生於斯,葬於斯”,故造書台北有倉頡陵墓。他所處的年代約為公元前26世紀。據此推測,四、五千年前,中國的文字就比較成熟了。

發展

到了現代,有人在承認倉頡的同時又擴大了造字者的隊伍。比如魯迅先生,他認為“在社會裡,倉頡也不是一個,有的在刀柄上刻一點圖,有的在門戶上畫一些畫,心心相印,口口相傳,文字就多起來了,史官一採集,就可以敷衍記事了。中國文字的來由,恐怕逃不出這例子。”《魯迅·門外文談》。

也就是說,漢字當然不可能是倉頡一個人創造出來的,而是由許許多多的像倉頡這樣的人慢慢豐富起來的,倉頡只不過在這些人當中比較重要、起的作用比較大而已。人們所重視的不是到底是不是倉頡造的漢字,而是造字這件事本身的意義。漢字的出現,標誌著中國歷史走進了由文字記載的時代,是歷史長河中的一件大事,對後世也有著重要的影響。

倉頡造字處

倉頡造字倉頡造字

倉頡造字的傳說在全國流傳得更為廣泛。《淮南子·本經訓》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說文解字》序說:“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爪之跡,知今之可相別異也,構造書契。”由於倉頡造字的貢獻實在太大,所以關於倉頡造字的傳說和遺蹟遍布黃河中下游許多地方。這其中,臨汾的洞兒村即今堯廟鎮西趙村影響較為廣泛。據說,漢唐以來,村中一直建有倉頡祠堂,稱作“倉頡聖祠”,每年春天都要進行祭祀活動。該祠有房屋400餘間,祠內兩廂,一邊為崇文會館,一邊為培英義莊,鄉會試在此舉行。清代,此祠被燒毀後,又建祠三間。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臨汾縣令、河間李早榮在倉頡祠旁修建碑亭,石碑上書寫了“倉頡造字處”五個陰刻正楷大字。現祠已被毀,石碑存於堯廟。當地相傳,倉頡是從獵人按虎、狼、牛、羊的腳印捕獵的故事中得到啟發,造出了象形文字。據《平陽府志》記載:“上古倉頡為黃帝古史,生而四目有德,見靈龜負圖,書丹甲青文,遂窮天地之變,仰視奎星圓曲之變,俯察龜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文字既成,天為雨粟,鬼為夜哭,為潛藏。今城南有倉頡故里碑。”這足以印證,今西趙村或是倉頡故里,或是倉頡造字之地。

人物簡介

(圖)倉頡陵遺址倉頡陵遺址

倉頡也稱蒼頡,原姓侯岡,名頡,號史皇氏,是傳說為黃帝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被後人尊為中華文字始祖。但普遍認為漢字由倉頡一人創造只是傳說,不過他可能是漢字的整理者。

傳說中倉頡生有“雙瞳四目”。目有重瞳者,中國史書上記載只有三個人,虞舜倉頡項羽。虞舜是禪讓的聖人,孝順的聖人,而倉頡是著名文聖人,項羽則是武聖人。

倉頡,原始社會後期黃帝的助手。曾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加以蒐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績。

倉頡,史皇氏,今河南南樂縣西十八公里吳村人那時制定曆法需要文字記載,制定神諭也需要行文,因此,倉頡應是顓頊部族人。他“生於斯,葬於斯”,故造書台北有倉頡墓。

造字方法

有一次,倉頡就是從這些繩結記錄的史書給黃帝提供的史實出了差錯,致使黃帝在和炎帝的邊境談判中失利。事後,倉頡愧而辭官雲遊天下,遍訪錄史記事的好辦法。三年後他回到故鄉白水楊武村,獨居深溝“觀奎星圜曲之式,察鳥獸蹄爪之跡”,整理得到的各種素材,創造出了代表世間萬物的各種符號。他給這些符號起了個名字,就叫做字。

倉頡的字都是依照萬物的形狀造出來的。譬如:日字是照著太陽紅圓紅圓的模樣勾的;月字是仿著月牙兒的形狀描的;人字是端詳著人的側影畫的……倉頡首創文字的事後來被黃帝知道了,他大為感動,乃賜倉姓。其意是君上一人,人上一君。再後來,上天知道了這件事,下了一場穀子雨獎勵倉頡。這便是人間穀雨節的由來。

倉頡陵

從白水縣城出發,沿渭(南)清(澗)公路下洛河,然後再改走白(水)洛(川)公路。吉普車在高原的溝岔間跑了一個小時左右,才來到了倉頡廟所在的史官村。這座已有1800餘年歷史的倉頡廟已被國務院正式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吳村西側,與倉頡廟西東相望,是一個高五米的大土丘。陵墓以下有仰韶至龍山時期的古文化遺存。陵前翁仲,石獅俱存,並建有石坊,上書“倉頡”二字。倉頡廟,始建年代不詳。據廟內現存碑刻記載,“歷漢唐以來,未嘗稍替”。如今看到的倉頡廟是明清時的建築,占地約兩千七百平方米,坐北朝南,有石望柱一對,雕刻精美雅致;山門、二門皆為硬山式建築,拜殿、正殿和寢閣大方美觀。還有明代名人篆額題聯和倉頡夫婦的石雕。廟內碑刻林立,松柏蒼翠,楊柳依依,樓台亭閣鱗次櫛比,整個建築雄偉壯觀。
編輯本段造字的歷史意義
告別“結繩記事”的年代

中國古書上有“結繩記事”、“契木為文”等記載,這是早期記事常用的方法,可惜這些物質無法長久保存下來,所以當時的記事情況已無法知曉了。但安陽小屯發現了十五萬片甲骨卜辭,在龜甲與牛胛骨上刻的文字相當完好地保存了下來,總字數達到3500個上下。從甲骨文字結構來說,除了象形以外,形聲、會意、假借等比較進步的造字方法已普遍被套用。可見在三千餘年前的商代文字已達到了相當完備程度,那么在它以前一定有個更長的發展過程。 

 考古發現證明,中國先民早在七、八千年前就在龜甲上刻劃符號了。在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中發現了在陶器上刻劃的符號有數十種之多,其中有些與甲骨上所見的字類似,因而有人認為它們就是早期文字。至於在龍山文化早期的陶罐上發現的朱書可以肯定是文字,充分表明中國的漢字至少已有四千餘年的歷史。文字的出現既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不斷積累、不斷總結的結果,所以倉頡很可能是總結整理文字,為漢字的形成作出了貢獻的一個代表人物。

這位史前傳說人物,在我國古代戰國以前的典藉中都從未提及。最早提及倉頡者,是戰國時期的荀卿。其後是《呂氏春秋》和《韓非子》,在荀子“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的基礎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觀點是“倉頡作書”。漢代後,在《淮南子》和《論衡》中,已從“倉頡造字”發展為“倉頡四目”,開始神化。尤其是漢代的緯書,又進而渲染,倉頡“生而能書,又受河圖錄書,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視奎星圜曲之勢,俯察魚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春秋元命苞》)。以後愈演愈神奇,發展為倉頡是“黃帝的史官”等傳說。黃帝是原始社會後期部落聯盟的首領之一,當時沒有國家機器,可見“史官”之說,顯然是後人用後代國家機器的職官名稱套用於史前傳說人物的結果。

“倉頡造字”的傳說在戰國時期已經廣泛流傳。《淮南子·本經》中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說文解字序》中記載:“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解釋說:“頡有四目,仰觀天象。因儷烏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創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天地聖人之意也。”

倉頡造字的過程

漢字的誕生非一人一手之功,是先民長期累積發展的結果。近代考古發現了3600多年前商朝的甲骨文、約4000年前至7000年前的陶文、約7000年前至10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流傳下來的倉頡造字的傳說,說明倉頡應當是在漢字發展中具有特別重大貢獻的人物,他可能是整理漢字的集大成者。

關於倉頡造字,歷史上還有這樣一個近似於神話的傳說,說倉頡是黃帝的史官,黃帝統一華夏之後,感到用結繩的方法記事,遠遠滿足不了要求,就命他的史官倉頡想辦法,造字。於是,倉頡就在當時的洧水河南岸的一個高台上造屋住下來,專心致志地造起字來。可是,他苦思冥想,想了很長時間也沒造出字來。說來湊巧,有一天,倉頡正在思索之時,只見天上飛來一隻鳳凰,嘴裡叼著的一件東西掉了下來,正好掉在倉頡面前,倉頡拾起來,看到上面有一個蹄印,可倉頡辨認不出是什麼野獸的蹄印,就問正巧走來的一個獵人。獵人看了看說:“這是貔貅的蹄印,與別的獸類的蹄印不一樣,別的野獸的蹄印,我一看也知道。”倉頡聽了獵人的話很受啟發。他想,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特徵,如能抓住事物的特徵,畫出圖象,大家都能認識,這不就是字嗎?從此,倉頡便注意仔細觀察各種事物的特徵,譬如日、月、星、雲、山、河、湖、海,以及各種飛禽走獸、套用器物,並按其特徵,畫出圖形,造出許多象形字來。這樣日積月累,時間長了,倉頡造的字也就多了。倉頡把他造的這些象形字獻給黃帝,黃帝非常高興,立即召集九州酋長,讓倉頡把造的這些字傳授給他們,於是,這些象形字便開始套用起來。為了紀念倉頡造字之功,後人把河南新鄭縣城南倉頡造字的地方稱作“鳳凰銜書台”,宋朝時還在這裡建了一座廟,取名“鳳台寺”。[

倉頡造了哪些字?]•[蒼頡書]釋文:倉頡造字台
化己,庇,乃尼山艾友所。

草米並刈,乞少子左互。

學耒,弢雨水,兒糾叔兵朱。

[蒼頡書]釋義: 

身體變化,需要庇護。於是尼山是養老送終的好地方。[老有所養]

雜草莊稼一併割下,求少子幫助。[壯有所用]

學使農具,取水灌地。小兒纏著叔叔玩弄兵器上的紅飄帶。[幼有所長]

[蒼頡書]的內容,與‘[禮記禮運]篇所講的大禹以前的社會情況吻合:‘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是為

倉頡造字台倉頡造字台

大同’。這就是從孔子到孫中山二千多年來,中華民族的仁人志士所追求和嚮往的大同世界的理論,原來出自於上古時代的[倉頡書]。

[倉頡書]不愧是天下第一書,願天下讀書人都來讀一讀【倉頡書】,讓祖先的大同世界的理想,在我們這一代開花、結果,讓中華大地真正實現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的宏圖大志,一展五千年的壯麗輝煌!最後讓我把宋代大觀帖上的釋文,附在下面,沒有前輩的最初探索,哪有我無名小子的最終發現,短短的二十八字的【倉頡書】,乃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見證,可謂通俗易懂、博大精深,是人類的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

《大觀帖》翻刻時將《倉頡書》28字譯為“戊巳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氣光名,左互爻家,受赤水尊,戈茅斧芾。”

漢字的歷史的演變

漢字可以算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文字了。它從原始人用以記事的簡單圖畫,經過不斷演變發展,最終成為一種兼具音、形、意、韻的獨特文字。在世界諸多文字中,綻放著它獨一無二的光彩。漢字發展演變的歷史,也是一部別有風味的中國文化史。這裡面有傳說的神秘,君王的意志,文人的情懷,藝人的奇想,還有無數人民的大智慧。我們不妨沿著這條漢字鋪就的古道,品一品那歷史的意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