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儲介質
紙
優點:存量大,體積小,便宜,永久保存性好,並有不易塗改性。存數字、文字和圖像一樣容易。
缺點:傳送信息慢,檢索起來不方便
膠捲
優點:存儲密度大。查詢容易
缺點:閱讀時必須通過接口設備,不方便,價格昂貴。
計算機
材料沿革
信息貯存材料在50年前到現在一直是以磁記錄為主。磁碟的記錄密度已經超過108位/厘米2,磁帶為0.2×108。磁盤和磁帶都是將磁粉(γ-Fe2O3鐵氧體)塗在磁碟或有機膜上而成,產品的成本低,穩定性好。60年代發展出CrO2和以(Co++)改性的氧化鐵粉是記錄密度更高的材料。70年代發展出超微細鐵粉(0.2μ×0.02μ),到80年代(BaO·6Fe2O3)鋇鐵氧體的超微細粉塗於(0.1μ直徑)和(0.01μ厚度圓盤)都具有良好的磁記錄性能。從50年代就開始研究的金屬薄膜記錄,目前已經發展出多種成分的薄膜材料:Co、CoNi、CoNiCr和CoCr/NiFe垂直記錄雙層薄膜等都具有廣泛的套用和發展前途。以下比較三種材料的磁記錄性能:鐵氧體(γ-Fe2O3)、濺射連續薄膜 (Co-Cr)、垂直記錄雙層膜(CoCr/FeNi),它們的商業套用水平分別為12,000 (位/吋)、40,000(位/吋)、150,000(位/吋);套用極限分別為<30,000(位/吋)、>70,000(位/吋)、>500,000(位/吋);面密度分別為 107 (位/吋2)、108(位/吋2)、109(位/吋2)。從90年代發展起來的光儲存和磁光儲存的光碟,儲存密度高,可以達到(1010位/cm2), 使用壽命長(>105次)並且具有高保真度,可以擦除。光碟的發展很快,目前已經普遍使用。磁光材料的早期套用非晶態GdCo,後來採用三元合金、過度族和稀土元素:GaTbFe,TbFeCo。採用Co和Pt的薄膜重疊可以獲得更好效果,其厚度分別只有4Å和10~20Å,需要用分子束外延的方法進行製備。
作用
信息的儲存市信息系統的重要方面,如果沒有信息儲存,就不能充分利用已收集、加工所得信息,同時還要耗資、耗人、耗物來組織信息的重新收集、加工。有了信息儲存,就可以保證隨用隨取,為單位信息的多功能利用創造條件,從而大大降低了費用。
優點:存取速度極快,存儲的數據量大
信息存儲應當決定,什麼信息存在什麼介質行比較合適。總的來說憑證檔案應當用紙介質存儲;業務問及愛你用紙或磁帶存儲;而主檔案,如企業中企業結構、人事方面的檔案材料、設備或材料的庫存賬目,應當存於磁碟,以便在線上檢索和查詢。
與漢字
資訊時代的到來,更加突出了漢字的優越性。21世紀新的電腦將採用聲控系統,它將摒棄由字母編制的鍵盤,由於英語的英節多達10000 個以上,而漢語只有400 多音節,每個音節最多4 個音素,因由美國語言學家蓋利. 吉寧斯在《世界語言》一書中對漢語的簡潔性、準確性、嚴密性和先進性給予高度評價,認為正是中國人幾千年的努力,才把“西文語法書里的種種麻煩拋個精光”,最後“只留下幾千個單字和若干條效率極高的排字規則”。英國《新科技雜誌》原主編,科技發明報導專家邁克.克魯斯斷言,不久的將來,漢語將充分發揮威力,到那時世界關於語言文字結構的研究中心有可能轉移到中國。在20世紀初年的中國,人們由於憤慨中國科學技術的落後,力圖擺脫文字的阻隔,向世界認同,曾經發出漢字拼音化的呼籲。曾幾何時,中國的漢字即以強勁的生命力證
明了它無窮的潛力。是電腦接受了漢字,而不是電腦改變了漢字。因此有人稱它為電腦文字,表明它是人類中具有最佳的信息交換應用程式的語種。
未來發展
從最早的磁帶機到今天的LTO,現代存儲技術已經走過了半個世紀。在IBM特別為此舉行的紀念活動中,專家們描述了未來智慧型化存儲的趨勢。1952年,IBM推出了第一台磁帶機726。它使人類正式告別了使用打孔機存儲數據的方式。1962年雷射二極體的發明,奠定了光讀寫的基礎。於是,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早期,掀起一股以增加功能、縮短服務時間、減少設備占地面,以積簡化磁帶通路為目的的熱潮。1970年IBM發明的軟碟成為攜帶型存儲的中流砥柱。上個世紀末,虛擬磁帶伺服器的開發,極大地提高了數據共享能力和磁帶的效率。而世界上最小最輕的硬碟驅動器(microdrive)則為移動存儲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當前,隨著網際網路及電子商務的套用發展,存儲在企業網路中的數據就成為企業最珍貴的資產,存儲已不再是附屬於伺服器的輔助備份設備,日益走向企業信息系統的核心。信息的有效存儲保護,備份和災難恢復已成為企業構建IT基礎設施迫切需要考慮的重要環節。
“未來的存儲不僅具有更高的容量、速度和性能價格比,而且還將具有自恢復和自管理功能,同時具有高度的開放性和互操作性。”IBM存儲系統部大中華區總經理何國偉表示,實現全智慧型化存儲,不需要另一個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