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簡介
詞目
佛窟拼音
fó kū詞語意思
1佛寺的一種即石窟寺
就是山壁開鑿而成,窟內雕有佛像及宣揚佛教教義和佛教故事的壁畫等。我國著名的佛窟有 敦煌 、 龍門 、 雲崗 等。《法苑珠林》卷十四:“昔佛滅後三百年中, 北天竺 大阿羅漢 優婆質那 ,以神力加工匠,三百年中鑿大石山安置佛窟。” 鄭振鐸 《西行書簡·雲崗》:“東部的大佛窟,全在眼前。”2佛法密藏的地方
常見於隱秘寶藏所在位置以及遊戲中涉及的方面。其他資料
千佛崖石窟
位於四川省廣元市北的千佛崖石窟(見圖),是四川省境內規模最為宏偉的石窟造像群。千佛崖全崖造像南北長388米,最高處距地面45米,現保存有873個窟龕、7900多尊造像,窟龕重疊分布,密如蜂巢,最多達到14層。千佛崖的開鑿歷史綿延1400餘年,被譽為“歷代石刻藝術博物館”,它也是我國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千佛崖背靠巍巍青山,面對滔滔江水,始鑿於北魏晚期,唐初漸成規模,時稱“北佛龕”。這一時期的代表窟龕有“大佛洞”、“三聖堂”、“就佛洞”、“蘇頲窟”等。中唐時期此地佛事日盛,建起了宏偉的柏堂寺,並開鑿了“大雲洞”、“菩提瑞像洞”、“多寶窟”等一批規模更大、雕鑿更精美的窟龕,這一時期所鑿造像占全崖半數以上。南宋末年,宋蒙在四川展開決戰,柏堂寺毀於兵火,由於僅存佛窟,這裡便改名“千佛崖”,此後元、明、清三代仍有續鑿,千佛崖之名也沿用至今。
“千佛盈崖現蜀山,嘉陵江水碧彎環”,千佛崖石窟不僅具有極高的歷史文物價值,其藝術造詣也非比尋常。大佛洞(北魏)中的立佛與菩薩像身軀肥碩頎長,衣紋富有質感,是“秀骨清像”的代表作;蘇(廴右上加“壬頁”)窟(初唐)中的造像全部採用圓刀雕法,佛像造型優美,立體感極強;彌勒窟(初唐)中出現了極富特色的鏤空雕菩提樹,在同期佛窟中十分罕見;大雲洞(盛唐)中的通頂大立佛,足踏蓮座,身光上浮,面容豐腴,雕刻精美;多寶窟(盛唐)中的圓雕脅侍菩薩更有“東方維納斯”的美稱……
千佛崖石窟題材豐富,雕刻技藝精湛,造像精美,可與同時期中原和北方的著名石窟相媲美,是我國南方最重要的石窟群之一。古人有詩讚曰:“積首慈雲伏翠崖,神工鬼斧費安排。裝成萬象懸江岸,一樣神仙別樣佳。”
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是甘肅省敦煌市境內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總稱,是我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莫高窟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開鑿在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南北長約1600多米, 上下排列五層、高低錯落有致、鱗次櫛比,形如蜂房鴿舍,壯觀異常。它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內容最豐富的古典文化藝術寶庫,也是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中心。
前秦符堅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門樂尊者行至此處,見鳴沙山上金光萬道,狀有千佛,於是萌發開鑿之心,後歷建不斷,遂成佛門聖地,號為敦煌莫高窟,俗稱千佛洞。
莫高窟雖然在漫長的歲月中受到大自然的侵襲和人為的破壞,至今保留有從十六國
、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個朝代的洞492個,壁畫四萬五千多平方米,彩塑像兩千身,是世界現存佛教藝術最偉大的寶庫。若把壁畫排列,能伸展3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一個畫廊。近幾十年來,國內外學者對敦煌藝術極感興趣,不斷進行研究,形成了一個專門學科“敦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