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2001年06月25日,伏羲廟作為明、清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廟始建於明成化十九年至二十年間(1483——1484年),前後歷經九次重修,形成規模宏大的建築群。清光緒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第九次重修後,占地面積13000平方米,現存面積6600多平方米。而朝房、碑廊沿橫軸線對稱分布,規整劃一,具有鮮明的中國傳統建築藝術風格。由於伏羲是古史傳說中的第一代帝王,因此建築群呈宮殿式建築模式,為中國規模最大的伏羲祭祀建築群。又因有伏羲廟,民國以前小西關城又叫伏羲城。先天殿又稱正殿、大殿,在中院後部正中,是伏羲廟的主體建築,巍然屹立於院子正北高1.7米的磚築月台上。其高大雄偉的殿內,有伏羲彩塑巨像一尊。藻井頂棚正中繪太極河洛八卦圖,四周等分為六十四格,內刻繪六十四卦圖。先天殿後面為太極殿,又稱退殿、寢殿、寢宮,依“前宮後寢”慣例而建,原供伏羲,後祀神農,建築規模略小於先天殿。
伏羲廟各院內遍布古柏,為明代所植,原有64株,象徵伏羲六十四卦之數,現存37株。挺拔蒼翠,濃蔭蔽日。伏羲廟大門內側東西牆角原有古槐兩株,相對而立。現存東邊1株,樹幹中空,經鑑定為唐代聽植。每逢正月十六伏羲誕辰日,周邊民眾扶老攜幼,紛紛前來伏羲廟朝拜祭祀“人祖爺”。一時,寶燭輝煌,香菸繚繞,鐘鼓鳴天,善男信女異常虔誠,廟內充滿著一派莊嚴肅穆的景象。伏羲廟門坊又稱大門、正門、前門、頭門。明弘治三年(1490年)創建,嘉靖二年(1523年)、清順治十年(1653年)、乾隆四年(1739年)重修。嘉慶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間由原來的3間擴建至5間,光緒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間又重修,始成今制。面闊5間計17米,進深2間計5.4米。懸山頂,綠瓦龍吻,質樸典雅。
規模概況
天水伏羲廟,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紀念上古"三皇"之一伏羲氏的明代建築群。一九六三年人民政府公布為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伏羲廟址位於天水市秦城區西關伏羲路。卦台山的古建築被破壞無遺;而天水城裡的伏羲廟主要建築、塑像和其它文物,卻由於天水市文化部門及時地採取了一系列的保護措施,基本保存完好。國內不少專家、學者認為:重視保護這一建築群,對於研究我國遠古歷史、探討明代建築藝術、考察天水地方民俗風情等,有著相當重要的實物資料價值。史料記載,元代統治者對"三皇"特別推崇。他們認為,"三皇"應為伏羲、神農、軒轅。元大德三年(公元一二九九年),成宗鐵木爾,詣令全國各州、縣,務必修建"三皇"廟,以通祀之。當時,天水市作為秦州府治,又是成紀縣地,即伏羲故里,因之,這裡的"三皇"廟也便修得特別講究。此廟就是如今伏羲廟的前身。此廟從建成到元朝覆亡,雖然只有六十多年光景,可是由於政局動盪,各方均受牽連,文化、宗教、教育等諸業日趨蕭條;因之,到明代初期,天水"三皇"廟已傾倒坍塌,不成樣子了。直到明代中葉,弘治三年(公元一四九O年),在秦州指揮"明威將軍"尹鳳的倡導組織下,才在原"三皇"廟的基礎上,重新起造廟宇,始稱"伏羲廟",延續至今,已近五個世紀了。據記載,伏羲廟起初並不很大。自嘉靖三年(公元一五二四年)起,巡茶御史陳講,用了三年時間進一步開拓修繕,為伏羲廟的規模和布局奠定了基礎。近五百年來,又先後歷經明嘉靖十年(公元一五三一年),清順治十年(公元一六五三年)、乾隆五年(公元一七四O年)、嘉慶十一年(公元一八O六年)、光緒十三年(公元一八八七年),屢次擴建、維修,才成如今這樣整肅宏偉、遠近聞名的古建築群。目前的伏羲廟,坐北向南,占地一萬餘平方米。現存建築為兩門三進。
景點介紹
全廟坊、亭、房、廊等建築,嚴格安排在縱貫南北的主軸線兩側,布局對稱而緊湊,疏密相宜而有致;主體建築依次排列在主軸線上,統領全局,雄渾端莊。當遊人沿天水城內大街西行來到伏羲路時,遠遠就可望見一座掩映在綠萌之中的大牌坊,那便是伏羲廟前大門。這牌坊,巍然矗立於高二米、寬六點五米、長十七點六米的台基之上。台基圍以磚砌勾欄,東、西、南三面均有垂帶式踏跺。拾級而上,可見牌坊面寬三間,單檐歇山頂,正脊兩端飾有鴟尾螭獸;檐下斗拱為四攢七鋪作,六抄單拱,兩柱頭有轉角斗拱,均系精雕細鏤的上乘佳作。對於研究明代木構建築很有參考價值。牌坊正中,懸有巨幅匾額,上書"開天明道"四個大字,為清乾隆湟中觀察史楊應舉手跡,筆力遒勁,瀟灑流暢,向來為遊人所稱道。原先,伏羲廟門前東西兩側,還有橫跨大街的兩座牌坊,面向相,上楣分別題有"開物成務"、"繼天立",與大門匾額之"開天明道"一樣,都是對伏羲功德的極端頌詞。廟門南面,與大門牌坊隔街相望,有一座建於清代乾隆年間的戲樓,三間寬,兩層樓高,飛檐挑角,造型精巧,深受民眾喜愛。
進大門牌坊,即入正門。此門五間門面,共寬十八米,進深兩間。正中門楣,原掛有祖籍天水的明代著名書法家胡纘宗所書"與天地準"巨匾一方,現懸掛"太昊宮"匾一,含義同"與天地準"相似,都是頌揚伏羲造福人類的恩德廣大無邊。伏羲廟的這座正門,雖也經清代局部修繕,但其主體部分,仍然保留了明代建築風格,實為難能可貴。至今,屋頂完整無損,正脊兩端施龍吻,尾向內,背獸齊全,中央置寶瓶;脊身飾纏技牡丹。這套質樸典雅、玲斑剔透的飾品構件,工藝、藝術價值相當之高,曾引起國內不少建築專家和藝術家的重視。步入前院,可見院東有棵古槐,傳為唐代栽植。歲月流逝,已逾千年;雖然屢經兵燹天災,閱盡人間春色,至今依舊昂然挺拔,令人嘆為觀止。迎面為一座碧瓦覆項、結構宏偉的大型古建築,就是文祖殿。此殿雖系清乾隆三年(公元一七三八年)重建,但其彩繪風格卻保持了明代暖色基調,向為專家所稱道。穿過儀門,來到中院。由於場面開闊,令人襟懷頓覺釋然。這裡是伏裁廟建築群的中心部分。正中位置為一月台,殿、閣、亭、榭,高下相間,與院內星羅棋布的株株參天古柏,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妙趣橫生。民間說法,前後院內原來共有古柏六十四株,是按照伏羲八卦推演的六十四個方位栽植的。
現在尚存三十七株,冬夏常青,生機盎然。這些忘年古柏,現已成了珍貴的文物樹了。先天殿在中院月台的當間部位。此殿異常宏大壯觀。看著它踞高凌空、莊重威嚴的風格,遊人往往嘖嘖讚嘆。這座大殿通高二十六點七米,縱深十三點五米,面寬七間,通長二十六點四米,是一座典型的明代風格建築。殿頂上覆琉璃簡瓦,正脊兩端亦施龍吻,垂脊、戧脊施螭獸仙人。正脊中有橋亭火珠,脊面乃飾纏枝牡丹。其奇巧精緻,耐人尋味。這座宮殿的門窗雕飾工藝,堪為上選藝術品,往往吸引不少遊人,由於為其精美的工藝所傾倒,而總是流連忘返。這些門窗,全系木質結構,上面鏤刻雕飾有金錢、艾葉、仙鶴、孔雀、蝙蝠、蝴蝶,還有二龍戲珠、鹿宿松下等圖案,花紋細密,栩栩如生,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入大殿內,即見一中心方柱似的神龕,這便是供奉伏羲塑像的地方。完高五米有餘,上根懸掛"文明肇啟"匾額,系清代嘉慶年間秦州牧王賜均所書。匾文是對伏羲始創八卦、教民克愚的巨大功績的高度讚頌。
伏羲塑像就供奉在這神龕內。這尊塑像體形魁梧、氣宇軒昂、濃眉大眼、肌膚豐腆,微笑的面龐體現了他智慧卓然、心地善良的內在氣質。塑像袒胸露肩赤裸雙腳,其粗獷樸實、平易、耿直的風度,給人以"既相托,敢委性命"的可以信賴之感。伏羲身著樹葉,端然而坐,雙手托著刻有八卦的太極圖,目光炯炯,高瞻遠矚,給人以勝利在望、未來無限光明的視覺印象,難怪天水當地民眾是那樣的喜愛、敬仰伏羲廟裡的伏羲塑像呢。這座先天殿的屋架結構技巧,也是值得一提的。這是在我國採用早期"減柱法"建造大屋的成功一例。屋架結構嚴謹,樑柱少而粗大,屋頂四周均用抹角梁拉牽。上層在二金柱間施七架椽,上置蜀柱、駝峰、抄手,再施五架梁和平梁,平梁之上又有雞爪柱、抄手、駝峰等與之相互制約。這樣一來,既省料,又結實,還使大殿內部顯得空曠、開闊。這都是聰明的設計師和技藝高超的工匠師傅,在實踐中繼承和發展了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精髓的優秀成果,是很值得驕傲的一件事。幾百年來,天水地區屢次發生七級以上地震,而這座大殿始終安然無恙,這難道是偶然的么?此外,伏羲廟內還有來鶴亭、鼓樂亭、太極殿等建築,似乎從建築技術和美學觀點來分析考究,都各有各的說道,這裡就不再一一贅述了。
天水民間相傳,伏羲既為人文之祖,那他就肯定是無所不能、無所不會的。所以一遇到什麼事情,就想著找伏羲"商量"、"求教"。當地人相傳伏羲的生日是農曆正月十六,因而祭奠伏羲最隆重的就是這一天。人們在這一天趕廟會、唱戲、燒香、磕頭、施捨,在心裡把許多話"告訴"伏羲,以求從他那裡獲得智慧,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最突出的事情,就是求伏羲醫病。伏羲廟院裡原有八八六十四棵柏樹,人們說那是伏羲按八卦的演化序列排列的;說那些樹,每一棵都能懂凡人之言,都能解伏羲之意。人們按照天干地支(六十花甲子)的循環規律來套,每一年都要推選出一棵柏樹,讓它在廟院內"值班";輪流到值班的樹,便是"神樹"了,也就是伏羲的代表。正月十六這天,前來趕廟會的部分人,還帶來要用紅紙剪的紙人兒,有的人剪得很精緻,就連面部的五官七竅都維妙維肖地剪出來。到了伏羲廟,就把這紅紙人兒貼在值班的神樹身上;然後,自己在過去的一年裡,身體哪個部位鬧過病,或不舒服,就用點燃的香頭頭(或者用點著的艾草繩頭頭)去燒那紅紙人的那個部位,一定要燒一個洞才算,頭疼燒頭,腳疼燒腳。說是把紅紙人一定要貼在值班樹上用香燒,可實際上,多數人才不管那回事,亂貼哩,貼到哪個樹上就是那個樹,貼了,燒了,據說心上就舒服了,千災百禍都可以免除了。
因此,正月十六日一過,伏羲廟院子裡柏樹身上,棵棵都貼滿了紅紙人兒,風一吹,"嘩嘩嘩"地響哩,就好象它們為了祝福人們在新的一年裡身體健康、萬事如意而發出的笑聲一樣。
文物保護
天水市博物館於1986年搬遷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伏羲廟內,為“館廟合一”的設定,擔負著博物館的文物收藏,陳展宣傳,科學研究和伏羲廟旅遊景點的建設管理等工作。十多年來,我們在省市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門的領導、關心和支持下,始終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和“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和原則,在全面完成各項工作任務的同時,突出抓了基礎設施建設,先後爭取國家、省、市投資120多萬元,投入自籌資金58萬餘元,在古建維修,改善文物的收藏保管、陳列展覽,安全保衛和職工的辦公條件等方面做了許多扎紮實實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一、全面保護伏羲廟文物建築
天水伏羲廟是祭祀華夏人文始祖伏羲氏的廟宇,建築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是保存較好的明代建築群、集中展示了中國傳統木構架建築、雕刻、彩畫等多方面的藝術成就,是研究建築文化的寶貴資料,也是伏羲文化的主要載體和天水歷史文明的見證。但是,近百年來一直被駐軍和辦學所占用,自然侵蝕和人為因素對伏羲廟的破壞相當的嚴重。到博物館進入之初,伏羲廟僅占地5000多平方米,比歷史占地13000多平方米減少一半多。天水師範仍有10幾戶教師在此住家,添建的倉庫、鍋爐房還在使用,原來的建築格局被打破,主體建築年久失修,滿目瘡痍,周邊地帶斷壁殘垣。破損不堪,博物館使用的辦公室只有5間房子80多平方米,館藏的4000多件文物還寄放在市群藝館,當時我們面臨的是百廢待興的局面。
對此,館領導和全體職工清楚地認識到伏羲廟豐富多彩的建築文化遺產是歷史給天水人民留下的寶貴財富,也是博物館事業發展的雄厚基礎。它同時賦予了我們保護文物的繁重任務,困難局面是暫時的,需要我們艱苦奮鬥儘快改觀。因此,自博物館遷進伏羲廟那一天起,搶救保護古建築就列入了我們第一位的議事日程,全館上下決心以高度的責任感保護好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為儘快改變博物館面臨的困難現狀努力工作。當年我們就拉開了維修古建築的帷幕,組織專業人員走訪民眾,調查研究,現場勘察,很快制定了第一第二兩期《伏羲廟維修規劃》。鑒於資金需求量較大,我們以搶救性工程為重點,合理安排申報維修項目,跑北京、上蘭州,向全國文物局,省市領導和文化主管部門匯報,積極爭取上級支持。從1987年以來,國家、省、市在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三次立項撥款90多萬元,對伏羲進行整修。同時積極協調,採取措施,促進天水師範徹底搬出了伏羲廟,給整修工作排除了障礙。為不辜負黨和政府的期望,我們利用有限資金,精打細算,精心設計,科學施工,以法管理,保證質量,自1987年至1995年,在優先搶救瀕危古建築的前提下,全面完成了第一第二期整修規劃。對先天殿、太極殿、東西朝房、東西廂房、大門、月台等主體建築進行了徹底修繕保護,維修面積1900多平方米,恢復了鐘鼓亭等部分已毀建築,收回了戲樓和84802部隊占用的部分房子,拆除非文物建築700多平方米,使伏羲廟占地面積擴大到6000多平方米,古建築的保護狀況得到很大程度的改觀。為進一步加快伏羲廟的修繕步伐,我們在確保完成國家、省、市專項資金支持的修繕任務基礎上,不等不靠,自籌修繕資金11萬元,重建了東西碑廊,集
中保護碑刻20多通。製作鋼筋圍欄33個,有效地保護了院內古柏。近年又投入了多年積累起來的30萬元捐資款,實施了來鶴軒等古建築的重建工程。經過十多年的艱苦努力,伏羲廟從大門以遞一、二、三進院落基本恢復了原有格局,主體建築得到了及時保護,為展現其歷史文化價值,提高合理利用水平,改善博物館困難局面都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二、加強博物館功能設施建設
為了提高博物館的社會地位,全面發揮博物館功能,近幾年來,我們在搞好伏羲廟古建修繕的同時,統籌兼顧,對博物館館藏文物的庋藏條件,安全設備,陳展設施及職工住房和辦公條件的改善等方面,也加大了工作力度。多方爭取財政投資25萬餘元,自籌資金18萬元,利用恢復的18間東西廂房,設定了文物庫房,開闢了文物展廳,製作了大型展覽通櫃,完成了天水歷史文物的基本陳列,添置文物櫃架二十個,保險柜五個,4000餘件文物已進庫庋藏,對國寶文物“貼金屏風石棺床”製作了真空玻璃罩進行特藏保護。安裝防盜報警器2台,消防栓3個,高壓上水消防管道150多米,配置消防水管400米,滅火器20具。整理鋪設路面600多平方米。更新改造了所有電路,安裝了標準配電盤。從基礎設施方面提高了文物保護和陳展水平及防火防盜能力。
博物館面貌的改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同時領導部門也更加重視博物館的基礎設施建設。1996年下半年,省市人大領導來館進行《文物保護法》執法檢查,我們及時反映了有8戶職工在伏羲廟內住家,給文物安全及保護帶來極大隱患的問題,引起了人大領導的重視,他們及時向市委、市政府作了書面報告。不到三個月。市政府就在市上職工住房十分緊張的情況下,一次調濟了8套價值40餘萬元的公有住房,分配給我們。為減輕政府負擔,按上級要求,我們也千方百計克服困難,籌措了8萬元資金給房管部門作為建房補貼,使在館內住家的8戶職工順利地遷出了伏羲廟。既消除了安全隱患,又改善了職工住房和辦公條件。今年7月市政府主要領導帶領市直有關部門負責同志來我館進行旅遊景點調研,我們就伏羲廟、博物館近、中、遠期發展規劃作了匯報,並從實際出發,提出了當前急需解決博物館建設標準文物庫房用地和收回84802部隊占用伏羲廟後院部分地盤的問題。一周后,市政府就作出決定;博物館東側建設規劃區內居民住戶口由市財政拿出15萬元交秦城區一次性搬遷解決,9月底以前搬遷結束,交博物館建文物庫房等。這塊地盤約1350平方米,落實後,伏羲廟占地面積將擴大到8000平方米。關於收回部隊占用伏羲廟後院部分地方的問題也同時引上了市政府的辦事日程,已經得到解決。在不久的日子裡,博物館的占地面積和基礎設施建設將會再上一個新的台階。
三、提高基礎建設工程管理水平
文博單位基礎設施建設政策性專業都很強,尤其是我們這類“館廟由一”的博物館,無論是古建築維修,還是其他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除了需要工程技術方面的知識外,還要具有歷史考古,傳統工藝等多方面的綜合知識,同時管理水平還要跟上去,才能用有限的資金辦好更多的事情。因此我們自始至終在堅持發揮專業技術隊伍作用
的同時,努力提高建設工程和管理水平。從第一個工程開始就成立了黨政領導和專業技術人員相結合的基建領導小組,認真考察選拔技術力量較強,社會信譽好,資質合格的古建修繕專業隊伍,並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管理。
四、實現保護與利用相互促進
我館通過扎紮實實的基礎設施建設,使文物得到了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保護和利用互相促進,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經過十多年的努力,今天伏羲廟已經成為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祭祖的旅遊勝地,1995年被省委、省政府公布為“甘肅省愛國主教育基地”博物館也被列為“天水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我們充分利用文物優勢,先後舉辦了《絲綢之路文物展》、《天水館藏珍貴文物展》、《古字畫精品展》、《天水市歷史文物展覽》和《伏羲傳說·組畫展》。從1994年以來,遊人逐年增多,遊客年均總數近10萬人次,門票收入6萬餘元。同時,我們還與麥積山石窟研究所、省博物館聯辦文物展覽到日本和克羅埃西亞等國家展出。與日本高島易斷總本部,台灣太昊八卦祖師廟,台灣宜蘭伏羲廟建立了友好的往來和文化交流關係。創收和接受捐資累計80餘萬元。這些收入按照有關規定除補充正常事業支出外,共投資58萬餘元用於文物保護和基礎設施建設。文物保護為文物利用打下了較好的基礎,文物利用又為文物保護提供了一定的資金,促進了博物館事業的發展,也為發展我市的旅遊事業,擴大對外開放,推動兩個文明建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旅遊信息
公交
天水市秦州區伏羲路110號從天水中心廣場南側街道一直向西步行20分鐘即可到達,打車約10元。
價格
門票:40元
門票優惠政策
1.身高1.2米以下兒童免票;身高1.2~1.4米兒童,門票半價優惠。
2.60周歲以上老年人憑有效證件,門票半價優惠。
3.殘疾人、現役軍人憑有效證件免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