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氏歷代根由序
稽吾伍氏之先蓋自春秋楚國公族賢大夫椒參,雲後舉公之裔焉。溯伍氏知舉自公之由始矣。然舉公之上又收誰手?嵇自炎帝之子曰永,將封?河隴之,是為雍候。至八世孫曰雍克,遷於安定郡,又曰克也。傳至虞帝,封雍紹公於椒,以鎮江淮,曰椒。歷夏,世守南服。迨周轍東遷,於候背叛,楚深並,以參為大夫。裴公佐楚,夾輔王室,狀將封於伍地。
主要問題
嶺南的族譜存在幾下幾個主要問題:
(一):嶺南大部分姓氏族譜是宋代以後才編的,而且多是明代才編族譜。經過宋代南
渡,到元代,再到明氏,經過漫長的年代,家族在嶺南站穩了腳,才編族譜。都是根據口傳
與不準的文字記載編族譜,族譜中追溯到很久遠的世系。
(二):一些族氏,在明代清代編族譜時,由於沒直遠古世系的文字記載,只有選歷史上
同姓族氏人作為自已的祖先,這是攀附家世的做法,往往也在族譜中出現輩份倒置的現象。
更甚的,不是同一支系,卻有同一族氏姓名的歷史名人作為本支系的祖先。
(三):早期編族譜時,是根據口傳與不準確的文字資料編族譜,故也出現輩份、年份、
支系的錯亂。也有的村,本無族譜,將不是本房系的族譜及班派歌當作本村先前的族譜。
嶺南的族譜能比較準確地也只能追溯到南宋。
嶺南伍氏柱國房(綠圍房)與翰苑房編寫的族譜,在明代先後相距數十年編於明朝前中期間,當時兩房始祖的始居地都在新會縣文章里都斗洞(今為台山市大江斗洞),伍氏是當時是新會縣的大族氏。當時,新會縣所管轄的地方很廣,包括江門、新會、台山、鶴山、開平的全境和新興東南部、恩平東部、高明東南部、順德、中山的西北部和西部。
名人寫序
黎貞為嶺南伍氏翰苑房族譜寫序
黎貞《伍氏族譜·序》:
若斗岡伍氏其先汴梁人,初祖謹正,仕宗翰林典章邑,南渡由汴梁徙居凌江(今南雄全
安鎮)。黎貞孝思堂記:余按伍氏自翰林典章,由南雄徙,宋季遷於廣,遂家岡州文章里。
伍氏誠予書宋翰林典章,自汴徙嶺南之凌江。…
陳獻章(白沙)為嶺南伍氏柱國房(綠圍房)寫序
《綠圍伍氏族譜序》曰:
伍氏系出汴粱,先世有仕宋為嶺南第十三將,卒於官,遺其二子,新會遂有綠圍之
伍,曰朝佐,曰朝愷,今為綠圍始遷之祖。而氓又始遷之祖師自出,所謂第十三將者是也。
氓以上世次莫詳,今斷自可知以氓為第一世。自氓而下,或隱或仕,垂三、四百年。
黎貞,字彥晦,號陶陶生,晚號秫坡,學者稱秫坡先生, 廣東新會都會村人,明
代嶺南一位名人,是新會當時笫一才子,著名教肓家。陳獻章(1428—1500)明代思想家、
教育家、書法家、詩人,廣東唯一一位從祀孔廟的明代碩儒,主張學貴知疑、獨立思考,提
倡較為自由開放的學風,逐漸形成一個有自己特點的學派,史稱江門學派。字公甫,號石齋
,別號碧玉老人、玉台居士、江門漁父、南海樵夫、黃雲老人等,因曾在白沙村居住,人稱
白沙先生。
陳獻章的老師澹齋即梁繼灝先生是黎貞秫坡的弟子。 澹齋先生名梁繼灝,字行素
,今江門市江海區沼頭村人,是陳白沙青年時代的老師。陳獻章從而獲黎秫坡的學說,深受
其“陶陶者樂”的人生觀、以“明道明心的治心治學觀”的薰染。
驥公(翰苑房,台山官竇里始祖,),是庠生(秀生,秀才),平生為義不奪於利,
積書至數千卷,一時名士皆與之交,著有《誡子書》等。與黎貞交往甚深,編寫翰苑房族 譜
時請黎貞寫族譜序。而陳獻章是黎貞的徒孫,多與伍氏學子交往,更是驥公的孫子省軒公的
知已好友。柱國房編寫族譜時,請明代儒學大師陳獻章寫族譜序。
陳獻章表明編族譜時,所能記述下來的世系,都只能追溯到宋代的入粵祖,伍氏則
未提及原來是否有譜。但無論如何,在明代前中期編撰族譜。
我們嶺南伍氏,如有伍正已與伍喬的輩份倒置。今次決定編修總譜,希望宗親們在
世總會的領導下,各地方編委與宗親先做好族譜資料的收集,總譜編委會認真對資料進行研
究,去偽求真,採用科學的現代管理與網際網路平台,編出一部相對真實的 《伍氏總譜》。
嶺南伍氏
古炎帝神農之子曰永者封於河隴之地為雍侯至八世孫雍侯克公始都安定遂有安定之傳至紹公虞帝封於椒是為椒侯後楚 並椒以參公為楚大夫生舉公封於伍地遂以伍為姓伍之得姓自舉公始也 參公仕楚穆王為左大夫 舉 楚康王為大夫 周景王時又仕楚靈王為左尹 娶 申宰子牟之女芊氏 奢仕楚靈王 上大夫又仕楚平王為大理官 封於連為連尹民稱為連公進為世子太師 奢公生三子長曰尚次曰員三曰通尚公仕楚平王為大夫封於棠為棠宰多惠政民稱曰棠君尚 鍾隠於武陵 員公字子婿 鍾度辛廣逃隠武陵 度公 辛公 廣公 叔通公 隠於武陵子孫因家焉迨至十三世 被公 度公 瓊公 仕漢靈帝為城門校尉至漢獻帝初平元年春因諫遷都遭奸臣董卓害盡忠報國 孚公字世瑜 仕漢獻帝為越騎校尉奮不顧身以扶朝堂誅逆臣亦為董卓所害至晉高士 朝公字世明 少好學臨池學書池為之及長德望隆盛持節荊州公卿鹹敬重之零陵大守不就心逰物外靜守衡門有高士風世居武陵椒衍聚焉至建章公仕隋文帝為尚書右僕射及隋煬帝自立召建章公草詔公曰腕可斷詔不可草遂被殺是時其子南陽侯雲公避難奔河北夀州 秩公 為唐工部員外郎真公為武衛將軍霖公為國子博士 逸公 為司録邵公為左拾遺章公為端州刺史 美公 為嶺南經略使 旭公 為司農卿 密公 為太常博士安 貧公 博雅嗜學梁王累徵不就嘗撰武陵圖志 喬公 性嗜學善詩賦苦節自勵博通經史先祖諱澤民公為廬江令遂為廬江人因遊學廬山下一夕見人掌自牗入有讀易二字公因取易讀之後春試畫八卦賦登進士第一名授考功郎署宣州幕府厯官至吏部尚書以清節著由武陵徒於豫章馬 神授 官為宣撫使 任武陵三十九世汴梁一世祖為河南歸德州學正因占籍杞縣由江西豫章復遷汴梁杞縣之闗王巷居焉是為汴梁伍氏之鼻祖也 曰 曰瓚 武陵四十世汴梁二世祖諱瓚字啟襄 登宋太祖開寳元年戊辰進士授益都縣令擢為封司正字以為泰州長史配妣袁氏合葬於汴梁城北象峰山 曰簡 曰筴 兄弟同榜進士武陵四十一世汴梁三世祖 簡字居竹乃啟 襄公長子登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辛亥進士授鄠縣令以上大中政要出知夾山縣擢為國子博士性剛毅博學通天文善談名理配妣阮氏合葬於象峰山 曰佩 曰器 武陵四十二世汴梁四世祖 佩字汝玉 登宋仁宗天聖六年戊辰進士授南宮縣令知德州以太常司樂授太常博士為秘書省校書郎宋仁宗皇右五年癸已以禮休致卒於家配妣韓氏合葬於龍潭嶺青柳之原 歆字世美號復來 宋哲宗元右六年辛未進士二甲第三名授翰林院侍講學士以監正為太常少卿擢工部侍郎加太子少師致仕公悟厚重素好讀書不輕言笑蒞政清謹配妣楊氏合葬於清江浦南嶺仔美之原 復來公生五子長曰仕次曰商三曰旅四曰氓五曰賈 仕公字子敏 登宋徽宗大觀三年已醜進士二甲第八名為左拾遺官上章糾核執政忤出判興化府宋徽宗宣和七年乙已冬十一月遂入籍蒲田縣因卜蒲陽居 商公字希夏 太學上舍恩授國子學録 配妣余氏張氏合葬於肇慶府登名都五以賢能稱配妣梁氏合葬於南坑山乾向之原才公生三子長曰顕祖字世美次曰繼祖字孝夫仕宋寧宗為肇慶府學正季曰紹祖字敬叔乃之才公第三子宋理宗紹定敕封文林郎配妣余氏合葬於廣州之古岡(古岡會地明弘治時割新會地置新本新寕縣民國三年改為台山縣)宋上柱國伍公,
名氓,出生於北宋後期1097年,字毓聖,號國賓。河南汴梁(今河南開封),1121年春進士,獲賜進士及第,注官入士,任殿前校尉,敕封為上柱國將軍。1137年,隨宋高宗於杭州祭祀時,因進《陰陽災祥得失》論,被高宗視為逆旨,嫡嶺南鎮守南恩州。於南宋初期的1154年殉職於任上。享年58歲,奉旨葬於陽江象山。綠圍世居是為了紀念伍麥氏一品夫人而建,也是為了紀念伍氏遷到斗洞這一段歷史。在斗洞,還有伍氏“翰苑房”。據村中老人介紹,麥氏夫人是御封一品夫人,遷居斗洞時,還帶來了伍氓的兄弟伍旅的兒子佳山。“伍氓、伍旅均是伍歆的兒子,台山伍氏都是伍歆的後人。”佳山到斗洞後,居住在現今的大江鎮大巷一帶,而後在立佳山伍公祠時,新興的伍氏宗親送來“翰苑流芳”的牌匾掛在祠堂門口,故他的後人稱為“翰苑房”。伍麥氏一品夫人遷居綠圍時,以蚝殼為房,後來在舊屋村的大道上建了一個牌坊,牌匾上書“綠圍世居”,兩邊的對聯是:坎田山腳坑水長流千戶曉,舊屋龍田紅樓化雨萬家沾。對聯更是隱藏巧妙。“這裡面涵蓋了伍氏最先立起的六個村子,坎田、山腳、水坑頭、舊屋(綠圍)、龍田、紅樓。當時柱國房人丁興旺,繁衍得很快。”在舊屋村後有一口古井,靠村的一邊井口已經磨平,井水仍能使用,不少村中老人仍習慣來這裡打水。斗洞有一條叫“斗水”的小河經過,河兩岸有一大片田洞,土地肥沃,所以這裡叫做“斗洞”。沿“斗水”河兩岸是伍氏的聚居地,“斗洞伍氏始居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根據不完全統計,全台山伍氏有8萬多人。主要聚居在大江、四九、沖蔞、斗山、端芬、海宴、深井等地,他們均是斗洞伍氏的後裔。大江伍氏有1.5萬多人,分布在沙涌、山前、五星、聯和、來安、梅邊、大巷、石橋等8個村委會60多條自然村。隨著人口的增多,斗洞伍氏不斷向外衍生,然後落地生根。綠圍房伍氏人口已達到100多萬,現主要分布在廣東、廣西、海南以及海外。據嶺南伍氏族譜記載:“嶺南十三將宋上柱國公奉旨鎮守南恩洲殉國,麥氏夫人避地,攜二孤子朝愷、朝佐卜居新會之文章里而為斗洞之鼻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