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仲祖文是“中共中央組織部文章”的諧音,一般是在《人民日報》等媒體發布文章時的署名,中組部在《人民日報》設有專欄。類似的還有“鍾軒理”,指中央宣傳部理論局;“鍾政軒”,指中央政法委;“任仲平”,《人民日報》評論員;衛民康,衛生部。
發文示例
學習實踐活動作表率萬名組織部長下基層《人民日報》2009年6月1日12版
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組織系統要作表率。自從第二批學習實踐活動開始和全國組織系統動員“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以來,各地組織部門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組工幹部下基層活動。實踐證明,這是組織部門在學習實踐活動中最受歡迎的工作之一。開展這項活動,有利於組織部門更好地把握大局、了解基層,推進改革創新,服務科學發展;也有利於組工幹部增強黨性、改進作風,更好地聯繫和服務黨員、幹部及各類人才。因此,要把“萬名組織部長下基層”活動,作為組織系統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作表率的實際行動,加強組織指導,紮實深入地加以推進。
組工幹部下基層,要做基層歡迎的事。一是聽取民眾呼聲。每個同志都要帶著問題下去,深入聽取幹部民眾對組織工作的意見和建議,了解基層和幹部民眾對組織工作的期待,發現和總結基層創造的有效經驗,寫出有情況、有分析、有建議的改進工作的調研報告。二是與幹部談心談話。談心談話是組織部門關心了解幹部的重要途徑,也是廣大幹部對組織部門的迫切要求。組織部長主動與不跑不要的幹部談心談話,跑官要官的就會受遏制,老實人吃虧的現象就會減少。在學習實踐活動中,開展談心談話是組織部門最受幹部歡迎的一項舉措。各級組織部門要制定計畫、分工負責,儘可能與分管或聯繫的幹部都作一次談心談話。三是結對幫扶困難黨員。現在基層有不少困難黨員,組織部長要與困難黨員結成對子,幫助解決實際困難。通過結對幫扶,摸索經驗,進一步建立健全黨內關懷和幫扶機制,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四是參加信訪接待。接待信訪是機關幹部了解基層的重要渠道,面對面聽取來訪黨員、幹部和民眾的意見和訴求,認真解決問題、化解矛盾,有利於組織部門以公道正派、可親可敬的形象贏得幹部民眾的信任。
“萬名組織部長下基層”要講求實效。萬名組織部長下基層,搞好了正面作用很大,搞不好會變成形式主義。有的組織部門組織幹部利用周末下基層,不向當地打招呼,不找當地領導陪同,事先不確定走訪對象。這“三不”很受基層歡迎。各級組織部門一定要求真務實,注意民眾反映,防止形式主義,爭取基層歡迎。每位同志下基層都要嚴格自律,輕車簡從,不給基層增加負擔。要真心實意地為基層和民眾服務,進一步樹立組織部門“黨員之家、幹部之家、人才之家”的良好形象。
不拘一格選人才
《人民日報》2012年02月13日
胡錦濤總書記在建黨90周年大會上指出,要以更寬的視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氣魄,廣開進賢之路,把各方面優秀幹部及時發現出來、合理使用起來。最近,甘肅省武威市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人才短缺的實際,面向全國公開選拔一批青年英才,志願到武威工作的清華大學畢業生焦三牛通過嚴格的公選程式,以知識測試、面試、差額考察、差額推薦、差額票決全部第一而中選。這充分說明,用改革思想和創新辦法不拘一格選人才,有覺悟、有知識、有為人民服務決心的年輕人就可以脫穎而出。
不拘一格選人才,必須有敢為事業用人才的膽識和氣魄。為政之要,首在得人。周文王渭水訪賢,蕭何月下追韓信,劉玄德三顧茅廬,不拘世俗,唯才是舉,成就百年大業。在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國際競爭更趨激烈的今天,我們必須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切實轉變落後的、保守的、陳舊的、片面的人才觀念,在全社會大力宣傳愛護人才就是促進發展、浪費人才就是貽誤發展的思想,使人才得到充分尊重、合理使用,真正成為推動科學發展的第一動力。“賢愚一概,必與格合”,失去的是人才,耽擱的是事業。
不拘一格選人才,必須源源不斷培養造就大批青年英才。青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也是我們黨的未來和希望。全黨都要關注青年、關心青年、關愛青年,傾聽青年心聲,鼓勵青年成長。經過艱苦複雜環境磨練、重大鬥爭考驗、實踐證明優秀、有培養前途的大批年輕幹部能夠不斷湧現出來,黨和人民事業就大有希望。選拔青年英才,既要尊重人才成長的一般規律,又要尊重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特殊規律;既要按政策規定辦事,又要對特別優秀的青年英才留出“快車道”。
不拘一格選人才,必須用改革的辦法選人。小平同志講,選賢任能也是革命。古往今來,選人靠一人之智、一人之明,靠“伯樂相馬”,往往視野受局限,識人也不夠全面。只有以天下人之眼觀之、以天下人之耳聞之,廣泛聽取民眾的意見,充分尊重民眾的選擇,才能把真正優秀的人才選出來、用起來。要堅持民主公開競爭擇優的原則,不斷加大競爭性選拔工作力度,把最優秀的幹部選拔到最適合的崗位上。
不拘一格選人才,必須營造良好環境,不斷大膽探索。要進一步解放思想,破除束縛人才成長的陳舊觀念,最佳化社會、輿論和政策環境。要講台階而不唯台階,論資歷而不唯資歷,既重數量更重質量,提高選賢任能的公信度。加強政策引導,鼓勵更多年輕人志願到艱苦地區和基層一線幹事創業,樹立正確的用人導向。創新體制機制,努力形成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當其時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