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淚洗面

基本信息

詞語釋義

以淚洗面 [yǐ lèi xǐ miàn] :拿眼淚來洗臉。形容極度憂傷悲痛,終日流淚。

網友惡搞 

劇協主席“以淚洗面”走紅
2010年8月,4家企業向河南文化教育事業捐助2億元,在捐助儀式上,河南省豫劇二團團長、省文聯副主席、劇協主席、一級演員李樹建說:“盧書記(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到河南之後,我們河南文化界的春天就到了。我們每天激動萬分,以淚洗面。”不少網友質疑這種表態過於誇張,有“表演”之嫌,而“以淚洗面”也迅速走紅,被網友用在各種造句當中,大有超過當年“內牛滿面”之勢。面對質疑,李樹建回應說,當時他非常激動,說的都是實話。
網友稱其為“洗面帝”,造句惡搞“以淚洗面”
原本正常的一條報導,因為當事人激動到“以淚洗面”而受到網友的熱烈圍觀。不少網友覺得,激動到這個程度,“演得”太過了,稱李樹建為“洗面帝”;也有人理解,認為李樹建當時太緊張才說成這樣;更有網友惡搞,發起“以淚洗面”造句比賽。
網友“穆清風”指出,這個算用詞不當吧,“以淚洗面”不是應該用在悲哀痛苦的場合嗎?不管用對了還是用錯了,“以淚洗面”算是紅了,網友“愛跑步的聖徒”喊出,“以淚洗面”來了,“內牛滿面”可以歇了。
這不,網友才提出,可組織下“以淚洗面”的造句比賽,就有網友寫出了:一人一瓶奶,強大一個民族,喝奶健康;一人一滴淚,激動一個戲團,淚流滿面!並不是每一瓶營養豐盛的好奶都叫特侖蘇,並不是每一個天天流淚的演員都叫孟姜女,今天你以淚洗面了嗎?網友“倆噠恩嫩噶”更是惡搞地說,打算註冊“以淚洗”商標,生產洗面乳。

金屬樂隊

簡介

Lacrimosa(以淚洗面)Lacrimosa(以淚洗面)
樂隊詳情參見Lacrimosa百度百科。
安魂彌撒樂團Lacrimosa,譯為以淚洗面)。是發跡自芬蘭、現以瑞士為主要地的二重奏哥特金屬搖滾黑暗浪潮樂團,由原籍德國、現入籍瑞士的主要製作人提洛·沃夫,與其妻子、芬蘭籍的安妮·娜彌組成。
1993年後,安魂彌撒樂團漸漸融合了交響金屬哥特金屬兩種元素,後來又加入了哥特搖滾重金屬元素,並融入了小提琴喇叭古典樂器。樂團的歌詞幾乎是以德語撰寫,但從1995年的專輯《魔獄神曲》後的每張專輯都收錄了一至二首英語歌詞的曲子,歌詞一般是由安妮·娜彌撰寫的。芬蘭語也曾出現在幾首歌曲開頭的口白。他們的歌詞主要在闡述空虛、黑暗、絕望與愛等想法。成員

TiloWolf:主音,鋼琴;1972年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
AnneNurmi:主音,鍵盤
1972年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的Tilo Wolff,約在1990年時組成了Lacrimosa,並於91年發表了樂團的首張專輯<Angst>,主唱兼鍵盤手的Tilo Wolff是Lacrimosa的靈魂人物,Lacrimosa的音樂可說完全是由Tilo一人所主導,因為Lacrimosa所有的專輯作品,幾乎由Tilo包辦了全部的詞曲、樂器的編曲創作,甚至在Lacrimosa開始加入管弦樂、唱詩班之後,所有的管弦樂器、唱詩班編曲仍是全部出自Tilo一人之手。Lacrimosa的另一位重要人物—女主唱兼鍵盤手Anne Nurmi於94年時加入樂團,從此成為Tilo的最佳搭擋,而Anne加入樂團後,在Tilo的協助之下,也開始參與少部份的創作。
稱Tilo Wolff是位難得一見的音樂奇才絕不為過,其所創造的Lacrimosa式音樂完全自成一格,無人能夠模仿,有如謎一般神秘的Tilo,更像是位超然於世的藝術家,引領無數樂迷的追隨與膜拜,深深觸動人心的音符,讓聽者能跳離世俗庸擾,使其孤獨的靈魂在Lacrimosa低調沈鬱的灰暗世界裡得到救贖。

作品

專輯
《Angst》 - 1991
《Einsamkeit》 - 1992
《Satura》 - 1993
《Inferno》 - 1995
《Stille》 - 1997
elodia》 - 1999
fassade》 - 2001
echos》 - 2003
《Lichtgestalt》 - 2005
《Sehnsucht》 - 2009
《Schattenspiel》 - 2010
現場專輯
《Live》 - 1998
《Lichtjahre》

以淚洗面主唱以淚洗面主唱
- 2007
合輯
《Vintage Classix》 - 2002
Demo
clamor》 - 1990
單曲
《Alles Lüge》 - 1993
《Schakal》 - 1994
《Stolzes Herz》 - 1996
《Alleine zu zweit》 - 1999
《Der Morgen danach》 - 2001
《Durch Nacht und Flut》 - 2002
《Lichtgestalten》 - 2005
《Feuer》 - 2009
《I Lost My Star》 - 2009風格

Lacrimosa的迷人之處,除了音樂之外,在專輯內容和視覺呈現上也不同凡響,歷年專輯的封面全是請專屬畫家以碳筆素描方式所畫,不僅細膩而具藝術感,也點出了各張專輯的故事劇情,從專輯之初,以一個馬戲團小丑為專輯故事主角,到後來Anne加入樂團,進而發展成為小丑和一位半人半神女子之間的畸戀故事,以小丑與女神的故事貫穿歷年各張專輯的做法實在相當引人入盛。
而為了能貼切地捕捉出Tilo的思緒,至今在歌詞上仍然堅持以德文寫作(有附英文對照),雖然多少造成了非德語系國家的隔閡,然而音樂才是國際的共通語言,專輯<Elodia>甚至創下了超過百萬張的銷售成績,足證Lacrimosa的魅力不凡!
Lacrimosa早期的幾張作品,包括<Angst>(91)、<Einsamkit>(92)和<Satura>(93),風格較偏歌特搖滾,音樂極度誨暗低調,除了述說小丑內心的孤獨、無助和自怨自哀,也猶如Tilo內心情感世界的呈現,非常的原始直接,對於喜好Lacrimosa後期金屬風格的樂迷來說其實會覺得很悶,所以除非是有心想收集全套的Lacrimosa,否則並不特別建議上手。
在Anne加入樂團之後,也正是Lacrimosa風格蛻變的開始,95年的第四張專輯<Inferno>,Tilo開始在音樂中注入古典交響樂成份,成功地將歌特搖滾/金屬樂帶向嶄新方向,自此Lacrimosa的音樂格局與複雜度逐趨龐大,戲劇性張力也更強,而Lacrimosa的交響歌特金屬詩式風格,在97年的專輯<Stille>時完全成熟,細膩動人的管弦樂組、鋼琴、聖潔的唱詩班彌撒,完美地與金屬器樂融合一體,穿插的歐洲民間小調和手風琴演奏,透出著一股悲涼氣息,Tilo與Anne兩人時而柔緩、時而有如歇斯底理般嘶吼狂叫的演唱方式,對於沒有去了解專輯故事情節的聽者而言,可能會覺得有些刺耳,然而如果細心去看歌詞內容,就能感受到兩人可說將那種愛恨糾結的心情起伏極傳神地表現出來!
98年出版的雙CD live專輯<Live>,收錄自Lacrimosa於97年的歐洲巡迴演出,可說是過去作品十分完整的現場演出記實,Tilo與Anne兩人彷佛就是小丑與女神的化身般,將一幕幕的悲劇活生生地在眼前上演,不過不同於錄音室專輯編制,在現場表現上,Lacrimosa捨棄了交響樂的部份而改以鍵盤和較單純的方式演繹,因此現場版本聽起來都是較為狂放直接的,不過說實在的,少了交響樂後聽起來是蠻空洞的。
99年Lacrimosa發表了成團史上最劇力萬鈞之作<Elodia>,所有Lacrimosa的音樂元素可說都被發揮到極致!專輯更請來了倫敦交響樂團參與錄音,悽美磅礴的古典交響樂音、鋼琴、唱詩班大合唱,鋪陳著小丑與女神宿命悲劇的最終結局。全專輯以三幕鋪陳,首曲氣勢磅礴的交響樂與鋼琴鏇律,直接宣告了宿命悲劇的最終時刻終於到來!漸行漸遠的兩人無可避免地面臨分手命運,而愛到發狂的小丑最後終於親手結束女神的生命,抱著逐漸冰冷的軀體,步向無止盡的劇院長廊!燦爛悲愴的氣氛與鏇律,令人聆聽完專輯後心情激動得久久難以平息!
歷經<Elodia>之後,Lacrimosa新作品的走向就成為樂迷曙目的焦點,2001年的第八張專輯<Fassade>,音樂風格不再如<Elodia>

專輯Sehnsucht專輯Sehnsucht
那般具有華麗飽滿的管弦樂編曲,反而是有些回歸到早期較為原始直接式的情感呈現,編制較小的管弦樂組仍刻劃著Lacrimosa令人心碎的哀愁音符。Tilo對於各式器樂、唱詩班編排的掌握可說已十分隨心所欲,時而氣勢強勁激昂、時而平靜舒柔、時又悲悵莫名,真切地捕捉出Tilo與Anne各樣的情緒起伏。雖然專輯未再有超越<Elodia>的驚人演出,不過標準的Lacrimosa樂音,仍是教樂迷無從抗拒。
Anne與Tilo兩人感覺起來似乎是一對情侶,當然真相如何不得而知,而Tilo確實是非常神秘而低調,從網路上所能看到的Lacrimosa專訪文章,全都是由Anne接受訪問。在Anne的訪談當中總是一再強調愛與希望的重要性,也因此,即便是在Lacrimosa如此哀愁的音樂當中,仍是透著一絲的光亮與愛的溫暖。苦澀、辛酸交迭著一種富麗堂皇的浪漫感,Lacrimosa的音樂世界,將永遠是茫然混世中最佳的棲身之所。發展

“以淚洗面”到2010年,已經成立20 周年了。就在今年5月初,他們發行了20 周年紀念雙CD 大碟《影子戲》(Schattenspiel)。專輯按時間順序收錄了從樂隊草創的1990 年發表的第一首單曲,以及不少後來的成名之作,並穿插了一些過去從未發表過的作品。
CD1 中集合了1990-1996 年間的9 首歌曲,當時,“以淚洗面”還是支據守在德國本土的樂隊。不管是《恐懼中的靈魂》(Seele in Not)中那句“我站在河岸邊,看到候鳥在河面上滑過的影子,然後聽到遙遠處,嬰兒在哭喊”,或是《胡狼》(Schakal》起首的那句“廟宇正在崩塌”,都相當有畫面感。那時候它是不成熟的,有點青春期綜合徵,但卻相當真誠。樂隊主腦提羅·沃爾夫(Tilo Wolff)當時還未進入二字頭的年紀,天天在工廠打工,以此賺錢維持樂隊的活動。
提羅與女主音安妮·努爾蜜(AnneNurmi)的相識促成了這支樂隊的成熟。兩人在巡演中一拍即合,後者離開了自己的樂隊,加入“以淚洗面”,將它帶上了更寬廣更多元化的舞台。
從1996 年發行的大碟《煉獄》(Inferno)開始,一直到他們最負盛名的大碟《女神愛羅地亞》(ELodia),是這支樂隊的巔峰時期。這一時期的作品圍繞著充實的主題,頭尾呼應,結構完整,獲得德國《Zillo》雜誌的大獎也毫不奇怪。不過5 月這張紀念大碟中,卻未收錄這時期的任何一首歌曲,箇中緣由讓人不由得產生諸多聯想。
在此之後,“以淚洗面”就開始徹底國際化了。他們的歌曲走上了古典樂與金屬相結合的最流行路線,無論是在俄羅斯還是拉美國家,都受到極大的歡迎。《影子戲》的CD2 收錄了從2002 年至今的9 首歌曲,但聽來感覺風格差別不大。或許這就是所謂國際化的代價,要讓儘可能多的人聽得懂的東西,不可能太過深奧複雜。也能感覺到他們在達到了高峰後,想要更進一步時面臨的困難與掙扎,不想再重複過去,但如果偏離太遠,又會與老歌迷漸行漸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