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種中文名:亮葉栒子
種拉丁名:cotoneasternitidifoliusMarq.
國內分布:產四川、雲南。生於雜木林中及林緣,海拔1500—2000米。模式標本采自雲南瑞麗江河谷。
海拔:2000-3000
命名來源:[Hook.Ic.Pl.32:.1930]
中國植物志:36:139
英文植物志:9:98
系中文名:尖葉系
系拉丁名:Ser.AcuminatiYu
組中文名:疏花組
組拉丁名:Sect.Cotoneaster
屬中文名:栒子屬
屬拉丁名:Cotoneaster
亞科中文名:蘋果亞科
亞科拉丁名:MaloideaeWeber
科中文名:薔薇科
科拉丁名:Rosaceae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DICOTYLEDON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態特徵
落葉直立灌木,高達2-3米;枝條開展,小枝灰褐色至紅褐色,圓柱形,嫩枝纖細,密被帶黃色柔毛,以後逐漸脫落,老時無毛。葉片橢圓披針形,長4-6.5(8)厘米,寬1.5-2.5(3)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無毛,葉脈下陷,下面具柔毛,在突起的葉脈上毛較多;葉柄長3-5毫米,具柔毛;托葉披針形,帶紅色,有稀柔毛,至果期脫落。聚傘花序有花3-9朵,總花梗和花梗被柔毛;花梗短, 長1-3毫米,有柔毛;苞片線狀披針形,帶紅色,有稀疏柔毛;花下垂,直徑5-6毫米;萼筒鍾狀,外面被柔毛,內面無毛;萼片三角形,先端急尖,外面有柔毛,內面僅沿先端具柔毛;花瓣直立,近圓形或橢圓形,長約3毫米,先端圓鈍,基部具爪,先端帶白色,基部紅色;雄蕊16-18,短於花瓣;花柱通常2,離生,比雄蕊短;子房頂端有柔毛。果實小,近球形,直徑約5-6毫米,棕紅色,常有2小核。花期5月,果期8-9月。
本種提示
此種和尖葉栒子C.acuminatusLindl.相近,主要異點為後者葉片多橢圓卵形,上面多被柔毛,果實較大,橢圓形,長8-10毫米,直徑7-8毫米。
亞科概述
灌木或養木,單葉或複葉;有托葉;心皮(1--)2--5,多數與杯狀花托內壁連合;子房下位、半下位,稀上位,(1--)2--5室,各具2稀1至多數直立的胚珠;果實成熟時為肉質的梨果,稀漿果狀或小核果狀。本亞科有20屬,我國產16屬。
薔薇科·栒子屬植物
栒子屬(Cotoneaster Medik. ),薔薇科,90種,分布於東半球北溫帶,我國約50餘種,分布甚廣,但主產地為西南部,大多數可作觀賞植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