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禁

詞語注音

五禁:wǔ jìn ㄨˇ ㄐㄧㄣˋ

詞語解釋

(1).古中醫指患氣病、血病、骨病、肉病、筋病者,應分別禁食五類食物,謂之“五禁”。《素問·宣明五氣篇》:“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鹹走血,血病無多食鹹;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是謂五禁。”
(2).即五戒。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若泛為俗侶,但略言其五禁:局提法眾,遂廣彰乎七篇。”詳“ 五戒 ”。

黃帝內經-五禁

題解

《黃帝內經》中的本篇主要以闡述針刺的宜忌為中心,包括五禁、五奪、五過、五逆等法,其內容以五禁為首,故篇名"五禁"。

原文

黃帝問於岐伯日余聞刺有五禁,何謂五禁?岐伯日禁其不可刺也。
黃帝日余聞刺有五奪。岐伯日無瀉其不可奪者也。黃帝日余聞刺有五過。岐伯日補瀉無過其度。
黃帝日余聞刺有五逆。岐伯日病與脈相逆,命日五逆。
黃帝日余聞刺有九宜。岐伯日明知九針之論,是謂九宜。
黃帝日何謂五禁?願聞其不可刺之時。岐伯日甲乙日自乘[1],無刺頭,無發蒙[2]於耳內。丙丁日自乘,無振埃[3]於肩喉廉泉。戊己日自乘四季,無刺腹去爪[4]瀉水。庚辛日自乘,無刺關節於股膝。壬癸日自乘,無刺足脛。是謂五禁。昔帝日何謂五奪?岐伯日形肉已奪,是一也;大奪血之後,是二奪也汗之後是三奪也;大泄之後,是四奪也;新產及大血之後,是五奪也。此皆不可瀉。
黃帝日何謂五逆?岐熱病脈靜,汗已出,脈盛躁,是一逆也;病泄,脈洪大,是二逆也;著痹不移,胭肉破,身熱,脈偏絕,是三逆也;淫而奪形,身熱,色夭然白,及後下血衄,血衄篤重,是謂四逆也;寒熱奪形,脈堅搏,是謂五逆也。

提要

本段主要闡述了五禁、五奪、五過、五逆等針刺宜禁的內容。

注釋

[1]自乘義為天干值日。人身某一部位每天都能逢到一個值日的天干。
[2]發蒙治療頭面耳目疾病的一種刺法,詳見本書"刺節真邪"篇。
[3]振埃治療喘咳胸滿等病的一種刺法,詳見本書"刺節真邪"篇。
[4]去爪治療關節等四肢疾病,以及陰囊水腫的一種刺法,詳見本書"刺節真邪"篇。

白話解

黃帝問岐伯道我聽說針刺治療時有五禁,什麼叫五禁呢?岐伯回答說五禁就是禁止針刺,凡遇到禁口,對某些部位應避免針刺。
黃帝說我聽說針刺有五奪。岐伯道五奪,是指在氣血衰弱,元氣大傷時不能用瀉法針刺,以免更傷元氣。
黃帝說我聽說針刺有五過。岐伯道五過,是指補瀉不要超過常度,超常則為過。
黃帝說我聽說針刺有五逆。岐伯道疾病與脈象相反,就稱為五逆。
黃帝說我聽說針刺有九宜。岐伯道精通九針的理論,並能恰當運用,稱為九宜。
黃帝問道什麼叫五禁?我想知道什麼時間不能針刺。岐伯回答天干與人體相對應,甲乙應頭,所以每逢甲占磊三呈不要針刺頭部,也不要用發蒙的方法針刺耳內。丙丁菇三要每逢丙日和日,不要用振搖法刺肩、喉和廉泉吳。夏暑對竺三足四肢,每逢戊日和己日,不能刺腹部和用去爪法葛世腰脈母逢厭日和辛日,不能刺股部和膝部的口,對應足脛,每逢壬、癸之日不能刺足脛的穴位。此所謂五禁。黃帝問什麼叫五奪?岐伯答道五奪,是指五種因正氣竺拳而堊成大虛的病證。形體肌肉極度消瘦為一奪。大出血為二奪。大汗出之後為三奪。大泄瀉之後為四奪。分娩之後出血過多為五奪。五奪證都是元氣大傷,不可再用瀉法。
黃帝問什麼叫五逆?岐伯回答說熱性病,脈應沉靜而反見躁動,這是一逆;泄瀉之後,脈反而洪大,這是二逆;患痹證纏綿不愈,隆起的肌肉潰破,身體發熱,脈象偏移乃至無有,這是三逆;酷虐之邪傷到身體,身上發熱,皮膚成粉白色,然後流鼻血,鼻血流而不止,這是四逆;寒熱病傷到身體,脈象生硬,這是五逆。

相關詞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