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山紋銅鏡

五山紋銅鏡

五山紋銅鏡出自戰國時期,直徑19厘米,常德楚墓出土,在湖南省博物館收藏。

基本信息

【名稱】:五山紋銅鏡

【材質】:銅器

五山紋銅鏡五山紋銅鏡

【年代】:戰國時期

【尺寸】:直徑19厘米

【文物出土】:常德楚墓出土

【文物現狀】:湖南省博物館收藏

文物介紹

銅鏡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照面飾容用器,又叫鑒或照子。遠古時期,人們只能藉助自然界水的反光作用來觀察自己的容貌,後世陶鑒、銅鑒都有盛水鑒容的功用。銅鏡發明後,人們有了專門的照面用具,且攜帶方便。楚人對銅鏡十分喜愛,楚式鏡數量多、製作精細巧贍,紋飾富於變化。山字紋鏡和蟠龍紋鏡是其風格的典型代表。該五山紋銅鏡是迄今所見最大的楚鏡。《孔子家語》曰:“明鏡所以察形,往古所以知今”,這些話既對鏡子的用途作了解釋,也對其引申義“鑑古知今”作了說明。《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還記載鄒忌以窺鏡照容一事,規勸齊威王。西漢以後銅鏡用作男女愛情的信物,取“心心相映”之寓意。生前互相贈送,朝夕相伴,死後隨之埋入墓中,以示“生死不渝”。銅鏡用得太久就會黯淡無光,須常打磨拋光方能照影,故古有以磨鏡為業者。即以一面鏡子為母鏡,將待磨的舊鏡在母鏡上盡力摩擦以恢復其舊有的光度。唐代詩人劉禹錫《磨鏡篇》記載了磨鏡的過程:“流塵翳明鏡,歲久看如漆。門前負局人,為我一磨拂。萍開綠池滿,暈盡金波溢。白日照空心,圓光走幽室。山神妖氣沮,野魅真形出。卻思未磨時,瓦礫來唐突。”南嶽還有著名的景點磨鏡台,因唐代名僧懷讓與江西馬祖道一磨鏡鬥法而聞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