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銅鏡
正文
中國古代的一種生活日用品,用以照面。在銅鏡未流行前,人們用銅鑒盛水照面,故鏡又稱鑒。銅鏡的正面平滑光澤,背面一般都鑄有各種題材的花紋或字銘,是研究古代裝飾圖案的重要資料。不同時期的銅鏡有不同的藝術特點。它的發展演變在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幾次較興盛的時期,最突出的是戰國、漢代和唐代。過去研究銅鏡的資料,多為盜掘出土,且多出於淮河一帶。1976年在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的發掘,出土了幾面商代的銅鏡,把過去認為銅鏡產生於戰國時期或春秋時期的歷史,又向前推進了幾百年,但其製作仍以戰國、漢代和唐代最為精美。戰國銅鏡 隨青銅工藝技術的發展和提高,銅鏡的製造呈現出繁榮的局面。製作技術、圖案裝飾都達到了一定的水平。戰國銅鏡以其製作和裝飾,可分為北方和南方兩個體系。北方銅鏡,質樸簡略,較少裝飾,數量也不多。南方銅鏡,精巧纖細,多花紋裝飾,數量較大,以楚國所產居多。戰國銅鏡以圓形為主,亦有少量方形,具有胎薄、卷邊、三弦紐(或稱川字紐)等特點。其裝飾花紋多採用主紋和地紋相結合,即雙層紋。主紋有山字紋、雙菱紋、禽獸紋、蟠螭紋、花葉紋、連弧紋等,其中以山字紋、雙菱紋最多,也最具特色。山字紋像“山”字,歐美學者稱為“T”字,有三山、四山、五山、六山等數種,山字之間常配以花瓣紋或草葉紋,此類銅鏡分布較廣,安徽、江蘇、河南等地均有出土,而以湖南最多。對山字形的含義有多種解釋:①系青銅器雷紋的演變;②為以形代字,含安靜、養物之意。雙菱紋,或稱連方紋,系一大菱形帶兩小菱形,可能仿自絲織品花紋。地紋有回紋、羽狀紋等。回紋是連續的迴旋狀幾何紋,而羽狀紋則是滑粒狀,一說為變形獸紋。地紋除作主紋的襯托外,亦有純地紋而無主紋的銅鏡,稱純地紋鏡。 戰國銅鏡以陶模刻花紋,形成淺浮雕效果,也有採用透雕、彩繪、金銀錯等裝飾方法的,但數量極少。其銅鏡因早年多發現於淮河流域一帶,故有淮式鏡和楚式鏡之稱。
漢代銅鏡 漢代銅鏡製作是繼戰國以後又一次大發展,它是漢代金屬工藝中一個主要的品種。式樣豐富,製作精巧,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裝飾性。漢代政府設專官管理銅鏡的製作,所產銅鏡在當時銅器工藝生產中所占比重最大,傳世最多,種類也最豐富。其特點為:體薄、平邊、圓紐、圓形、柿蒂紋(四葉紋)組座,裝飾花紋程式化。其發展可分早、中、晚3期。 早期(包括西漢)主要有:①草葉鏡,圓紐座外有方形銘文帶,周圍裝飾草葉紋,中間飾四乳,連弧邊緣,流行於西漢前期。②星雲鏡,因其花紋如同天文星象,故名。亦有人認為系蟠螭紋的演變。此種銅鏡紐座外和鏡緣均為內向連弧紋,流行於西漢中期。③日光鏡和昭明鏡,紐座外有內向連弧紋,外區為銘文帶,是此類銅鏡的特徵。銘文有“見日之光,天下大明”等字者,名日光鏡;銘文有“內清以昭明”等字者,名昭明鏡。流行於西漢後期。④四乳禽獸紋鏡,亦稱螭形鏡,有四乳四虺紋、四乳四神紋、四乳禽獸紋等,流行於西漢後期。這些銅鏡多用平雕,以連弧紋作邊飾,鏡面平,鏡邊較簡略。
中期多流行規矩鏡,此鏡主要特徵是在其裝飾花紋中間,有規則地飾著3個符號,國外學者依其形狀像英文字母“TLV”,故稱為TLV鏡。銘文多有“尚方”、“善銅”、“佳鏡”,以及“王氏”、“朱氏”等字樣。其圖案紋飾一般用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故又稱為規矩四神鏡。其邊飾有鋸齒、捲雲、卷草等紋樣。關於規矩紋“TLV”的意義,有多種解釋,一般認為是與六博圖紋有關。此類銅鏡興盛於王莽時期,為漢代銅鏡最精美、流行時間最長的一種。
晚期(東漢時期)主要有:①連弧紋鏡,柿蒂形紐座,間飾以“長宜子孫”字銘,以內向連弧紋為主要裝飾,流行於東漢中晚期。②變形四葉紋鏡,紐座外有4片呈蝙蝠形的葉紋,四葉內有“君宜高官”,“位至三公”等字銘,流行於東漢晚期。③神獸鏡,多有紀年銘文,並用浮雕手法表現出龍、虎、神仙等題材,因而使銅鏡紋樣裝飾進入一個新階段,此類鏡主要流行於東漢晚期的南方地區。④畫像鏡,其裝飾多為浮雕的人物、車馬、歌舞、龍虎、瑞獸等題材,流行於東漢中、晚期。另外還有方銘鏡、階段式鏡、透光鏡等。此期銅鏡,較之前代已有發展,其鏡面微凸,使人面得以全部照出,較為科學;紋飾多柿蒂,紐較大,其連弧紋多在內區,創浮雕式作法,紋飾突出,種類增多,銘文多為吉祥字語。
漢代銅鏡,其裝飾由紐座的放射式到軸對稱,由平面到浮雕,邊緣更為複雜,而銘文已成為整個紋飾的重要組成部分。作工精良,紋飾優美,為中國古代工藝美術之珍品。
唐代銅鏡 銅鏡製作在唐代進入又一個高峰期。唐代由於金屬工藝水平的提高及生活習俗等原因,銅鏡製作特別興盛,且種類繁多、紋飾精美、做工細緻、鏡體厚重,並因錫的成分增多,形成使鏡面均淨如銀,微向外凸的獨特風格。在形式上,除繼承傳統的圓形外,還創造了菱花式、葵花式及有柄手鏡等新的鏡式。
唐代銅鏡按裝飾花紋,可分早、中、晚3個時期。
早期主要有:①海獸葡萄鏡,亦稱海馬葡萄鏡。主要裝飾為葡萄紋,間飾海獸,有的裝飾面用圓圈分為內外區,葡萄枝蔓由內區向外區伸展,被稱為“過架葡萄”,典型的海獸葡萄鏡為獸紐;②瑞獸鏡,取材於雲龍、龍虎、狻猊、嘉禾等。龍紋多單體蟠曲,勁健有力;③四神鏡,其紋飾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為漢代傳統題材。
中期以花鳥鏡、鸞鳥鏡、瑞花鏡、人物鏡、盤龍鏡為主,其中:①花鳥鏡,裝飾花紋為鳥雀和花枝,雀繞花枝的多菱花式,雙鳥銜綬的多葵花式。②瑞花鏡,亦稱寶花鏡,主要用團花、花枝、寶相花等作裝飾,有的為團花6朵,有的則環枝8朵。③人物鏡,其紋飾題材有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及社會生活等。如嫦娥奔月、真子飛霜、吹笙引鳳、伯牙彈琴、孔子問榮啟期等,亦有現實生活中的人物,如打馬球、狩獵等。
晚期主要有八卦鏡、卐字鏡等。唐代盛行道教,故反映道教題材的八卦鏡較為流行,種類也很多,有八卦千支、八卦星象、八卦十二生肖、八卦雙鸞等。 唐代銅鏡的紋飾構成主要有:①對稱式,多用於花鳥鏡、瑞獸鏡、人物鏡等;②散點式,常用於瑞花鏡;③單獨式,多見於盤龍鏡、萬字鏡和鸞鳥鏡等;④鏇轉式;⑤滿花式等。此時銅鏡銘文較之漢代已大為減少,起而代之的則是詩歌的增多,反映了時代的特色。
唐代銅鏡的鑄造加工技術亦有極大提高,且豐富多采,主要有:①金銀脫,按紋飾要求將金銀錘成薄片,製成花紋,貼於鏡面。②貼金銀,將用金銀鏨出的花紋包在鏡面,以及鎏金、錯金銀、鑲嵌、螺鈿、著彩、塗琺瑯等。
銅鏡作偽手段
識別仿古鏡首先要了解仿鏡的類型、仿鏡的時代,特別是找出不同時代仿鏡的特徵和規律。所謂仿鏡的時代,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在我國什麼時候開始製作仿古鏡?二是仿鏡中仿製哪些時代的鏡子?
一種意見認為:銅鏡仿古是從唐代開始,宋以後宮廷、民間仿古鏡盛行,各種樣式的鏡均仿。一種意見認為:仿古鏡始於宋代,唐代不仿漢鏡,仿漢鏡是從宋代開始的。另一種意見認為:宋並不仿漢鏡,過去一直認為的許多宋仿漢鏡實際上是明代仿鏡。
僅從仿鏡的時代來看,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可見研究、識別仿製鏡,對於廣大的文物考古工作者來說,實屬當務之急,因它涉及到鑑定、收藏、徵購、出售等多方面,必須謹慎從事。
從目前所知,仿鏡不外乎三種方法,即用早期鏡直接翻模;用摹本仿照制模和碎鏡拼接法。第一種方法簡單,製作容易,識別起來,說易也易,說難也有一定難度。因為原鏡花紋、銘文清晰、線條流暢,而直接翻模鏡,雖然鏡型相同,但往往紋飾、銘文模糊,線條不流暢,顯得板滯。一眼望去,感覺便不一樣,容易鑑別。但是的確有些真鏡,由於年代久遠,製作不精,銘文、紋飾也較模糊,而一些仿鏡也仿得不錯,因些僅用這些標準確定仿鏡是不易的。在鏡型、紋飾、銘文相同的情況下,還需注意銅鏡的銅質、鏡體厚重。
用原鏡作摹本仿照制模的情況就複雜一些了。至少有兩種情況,一是完全按照原鏡紋飾圖案、銘文仿刻於模範上,鑄成的銅鏡雖然型有異,但銘文、紋飾大同小異,需要加以比較、確定是否仿鏡。二是雖然以原鏡為摹本但鑄鏡匠師又加刻紋飾和銘辭,鑄出來的鏡子有的紋飾與銘辭時代不合,如明明是漢鏡卻加上明代鏡中常見的銘辭;有的形制與紋飾不等。只要稍為熟悉中國銅鏡,這類鏡子倒容易識別。
還有一種既碎鏡拼接法:即粘補銅鏡,大概銅鏡從地中挖出來的時候,完整的一百個中沒有一個,多數都是破碎或缺損的,作偽者將破碎零片焊粘成一個整體,其缺損之處,則另用銅銹補上,凡市上的銅鏡,其鏡面不光滑而有綠銹的地方,都是添補之處。但鏡則的確是古鏡。
各個時代仿鏡的類型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種類型的鏡子,不同時代仿製也有側重點。
唐代仿鏡:唐代是否有仿鏡?尚有不同看法。
宋代仿鏡:有人認為宋不仿漢鏡,也有人認為宋已仿漢鏡,但主要是仿唐鏡。根據目前所見資料,宋代確已仿漢唐銅鏡。
仿漢鏡:日光鏡、昭明鏡、清白鏡、畫像鏡、規矩鏡、龍虎鏡。
金代仿鏡:金代主要仿漢、唐、宋鏡的圖案。
仿漢鏡:星雲鏡、四乳“家常富貴”鏡、日光鏡、昭明鏡、規矩鏡、四獸鏡、畫像鏡、清白鏡、龍虎鏡。
仿唐鏡:海獸葡萄鏡最多。
仿宋鏡:花卉鏡、八卦鏡、湖州無鏡。
明清及民國時期仿鏡:仿古風氣極盛,宮廷民間均仿,各個時期的鏡子都仿。
仿戰國鏡:日光鏡、昭明鏡、規矩鏡、盤龍鏡、龍虎鏡、雙鳳鏡、畫像鏡、蟠螭鏡。
仿唐鏡:海獸葡萄鏡、花鳥鏡、彎獸鏡。
仿宋金鏡:人物故事鏡、湖州鏡、雙魚鏡、銘文鏡。
從以上各個時代仿鏡的類型看,漢代的日光、昭明等銘文鏡、規矩鏡、畫像鏡、龍虎鏡,唐代的海獸葡萄鏡、瑞獸鏡、花鳥鏡,宋代的湖州鏡、八卦鏡等是後世仿製的重要鏡類。其中漢代的日光、昭明鏡幾乎歷代都仿。明確了各時代的仿鏡,對於鑑別仿鏡無疑劃出了重點範圍。
不同的時代,銅鏡具有不同的特點,都會受到當時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及習俗的影響。真鏡如此,仿鏡又怎樣呢?我們認為仿鏡雖然具有真鏡的特點,但畢竟不是那個時代的產物,必然或多或少地顯露出仿鏡所處時代的某些特徵,總結不同的時代的仿鏡特徵是極為重要的。
各時代仿鏡的特徵
要掌握各時代仿鏡的特徵最重要的還是發解各時代銅鏡的特點,即形制、紋飾、銘文、銅質等方面。有關這些前面已經闡明,不必重複。這裡還需強調幾個重要特徵。
銅質有別。由於宋以後是我國銅鏡合金成分發生重要變化的時期,含錫量明顯地減少,含鉛量增多,鋅的比例也加大。因此銅質、色澤均有變化。這應是辨別仿古鏡與真鏡的一個重要方面。
宋仿鏡質地不如漢唐鏡。質較軟,黃銅質,黃中閃紅。金仿鏡一般比仿宋鏡銅質略泛黃。明清宮廷仿鏡雖然是黃銅質的,但明仿鏡黃中閃白,清仿鏡黃中閃黃。
品相有異。合金成分的變化,帶來的質地和色澤的不同,也必然影響到銅鏡的優劣。宋金信鏡銅質粗糙,紋飾模糊,線條粗放,顯得板滯。明清仿鏡紋飾遠不如漢唐精緻,也汪如宋鏡,這與日月明清仿鏡含錫量大大減速低,含鋅量大幅度增加有關。當然明清仿鏡也有很好的。
形制不同。銅鏡雖然一般不大,鏡背面積小,但在這一小塊天地中,各時代的匠師在紋飾、銘文、外形、劃分紋飾的圈帶、邊緣、鈕、鈕座等各個方面花樣翻新、極盡變化。我們對比不同時代的各部位的特徵,掌握哪怕是微小的變化,也是區分真鏡與仿鏡的重要方面。僅舉幾例:宋仿唐菱花形、葵花形鏡,唐代此類鏡均為入出形,而宋代多六出形,即使是八出形,唐宋弧邊曲度也不盡相同。
金代仿鏡中,不管仿哪能個朝代,如果有鏨刻的官府檢驗的文字和畫押,便極易辨明。
明清仿鏡鏡緣直齊、稜角分明。鈕的差別較大。明代銀錠鈕居多,明清鈕頂平且面積比宋元仿鏡大得多,還多在平頂上鑄出銘文。
增加內容。前面已提到,在用原鏡摹本仿照制模時,當時匠師又加上一些紋飾和銘辭。據我們看到的一些資料,所增加的,圖紋和銘銘文在內容及形式上,雖然隨意性很強,沒有非常明確的規律,但從許多仿製鏡增加的內容看,增加銘文的占絕大多數,而這些後加的銘文,最多的又是那些鑄鏡作坊、店鋪和匠師的名號,極少數應是銅鏡使用者的姓名。
從增加銘文所在位置看,大致有幾種不同的情況,視原鏡的紋飾內容而定。原鏡只有紋樣沒有銘文的,增加的銘文多在紋的一處或二處地方,壓住了原紋飾的一部分。原鏡內區為紋飾外區為銘文的,增加的圖文有的放在紋飾內。原鏡沒有紋飾僅有銘文的,如果是單圈帶銘文鏡,增加的銘文則加在原銘文圈帶中,如果是二周圈銘文的,增加的銘文一般加在外圈銘文中。
粗略地統計一下,增加的銘文有:宮、陳、孫、笪、曹、李、呂、趙、馬、祁家、曹鋪、孔記、呂造、馬青、魯家造、張家造、李泰山造、李鋪青銅、假充李鏡真乃豬狗、祁家包換青銅、謝少塘造包換青銅等。
這些增加的內容,有的極明顯,有的則比較隱蔽,本來鏡子是一個平面,面積不大,可一覽無遺,但有時因紋飾複雜和模糊,未深加注意,以至某些重要的著錄中也出現失誤,將後增加內容的仿製鏡子定為原時代鏡子。 仿古行為源自復古思想,復古思想從孔子初啟。孔子自稱“信而美古”,“好古敏以求之”。崇古不僅成為儒家思維的重要內容,也成為中國文化的主要內容。表面上看是崇拜“古之制”,實際上是崇拜“古之敘”,而最根本的是崇拜“古之人”,正是中國古人終其畢生的追求,這也是崇古的最終所在。
中國銅鏡的仿古,出現於銅鏡發展的鼎盛期——唐代,北宋時期政府崇古, 文人好古,於是構成了收藏、著錄、研究的風潮。北宋之後,金、明、清,不但銅器仿古,而且玉器、瓷器、陶器也開始仿古,不同材質、不同用途的器物相互模仿,比如用銅鏡仿鐘鼎禮器。這些作品名曰仿古,實在獨樹一格,倒成了後世著名的收藏品。一大批仿古銅鏡堪稱仿古的頂峰之作,在仿製的過程中體現出巨大的創造力,它們所仿的只是器物的形體,內在的精力氣質卻在仿製中革故鼎新,造成一種完全不同於前代的氣宇。
推崇先朝的藝術品是所有晚期銅鏡文化的獨特特徵。不過,它們與近現代的文物複製和高仿卻有著天壤之別。從念頭上看,古人的目標是復古,是追覓更古之人的境界,今人的仿古則是通過高仿復造而牟利。作偽追求最大水平的真切酷肖,復古則絕不粉飾地加入了本人和當代的好惡。
唐代銅鏡的鑄造吸收了漢代的傳統工藝,從現在的一些仿漢鏡來看,唐代仿製的品種不多,僅是繼承基礎上的仿古。宋金二朝則大不一樣,開始大量模仿前代銅鏡,仿古之風,自此熙攘紛叢。明清時期,仿古銅鏡在本朝銅鏡中,占有很大比例。清代更是首開宮廷仿製古銅鏡的先河。民國時期,古器物已成為鑑藏家及古董商們角逐的目標,銅鏡的偽造牟利達到了頂峰。
各時代的銅鏡都具有各自的風格特徵,仿古銅鏡也不例外,它或多或少帶有鑄造年代的特點,這就是我們辨別依據。
民國仿古銅鏡
民國時期,外國人紛紛來華,大量文物流散國外。此時的古玩肆大大興盛起來,仿古作偽之風也達到了高潮,作偽作坊遍及全國。主要的作偽地區有:陝西西安、北京、河南開封、山東濰縣、江蘇蘇州。
民國仿古多有所本,加之技術設備也較以前先進,故作偽方法日益精湛,仿造古器更加逼真。
民國時期主要仿製戰國和漢、唐銅鏡。由於當時銅鏡不太受重視,價格較低。因此它的仿製數量較別的古物相對要少。
民國仿古銅鏡製造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①按照傳世的古銅鏡製造。
民國時期河南、山西、安徽、浙江等地都有銅鏡出土。古董商們按照古銅鏡的形制、紋飾製造了一些仿古鏡。古董商在製造仿古鏡時,極力追求新奇、別致,因此摻雜了許多主觀臆造的成份,所制銅鏡與真正古鏡有一定的距離。
②舊鏡改造。
殘舊銅鏡改造在民國時期是較多見的現象,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殘舊銅鏡價格低廉,經過加工、修整不易被識破,能以殘破鏡冒充高價的完整古銅鏡。北京故宮博物院就收藏有幾件經過民國時期改造的漢唐銅鏡,這些銅鏡的邊緣或深及外區紋飾部分殘缺、破損,古董商就沿破損處將其截齊,然後再進行打磨、作舊,從而成為一個完整的銅鏡。改造過的銅鏡給人以新穎的感覺,但認真觀察就會發現這類銅鏡的造型、鈕制、紋飾比例很不協調。
③舊鏡後加款。
總的來說就是在一些年代明確的古鏡上添加年款,以加罕見年款為多,民國時期給漢代的銅鏡添加年款最多,首先將銘文的起始字磨去,再用溶化的銀液勾勒年款。銀施於銀灰色的鏡背上,色差很小。又經過作舊處理,很難識別。
民國仿古銅鏡的特點為:
①民國銅鏡的仿製主要採用兩種方法:一種是從古鏡上真接翻模;另一種則是模仿古鏡進行新鑄。這後一種仿古銅鏡,一般僅注重模仿古鏡的形,而裝飾花紋追求獵奇,許多是主觀臆造或從其它器物紋飾移植而來的。另外,此時仿製的銅鏡,極力追求裝飾華美,因此多施以鎏金嵌銀、繪彩等。
②民國仿製的銘文鏡,多數有紀年。紀年又常常是古鏡銘文中罕見的年款。
③民國時期仿古銅鏡與古鏡在材質合金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但此時的仿製高手們卻採用偽裝的手法,對鏡表面進行掩蓋,從而達到以假亂真的目的。這就要求我們對銅鏡的表面銅色進行辨別。
古銅鏡表面顏色入骨而不浮,但有地區的差異,南方銅鏡色多碧綠或黑色,俗稱“綠漆骨”、“黑漆古”。北方銅鏡色多紅色、綠色,俗稱“紅斑綠銹”。
民國仿古銅鏡作舊大致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是化學藥物浸泡腐蝕而成,表層顏色光亮明暗不一,給人以自然的假象。但仔細觀察,其顏色浮於表層而未入骨,銹色層次也較古鏡要單調。多仿“黑漆古”,與古鏡不同的是:黑中略微泛有藍光,則是後加熱所致。作舊的第二種方法,是用各種漆調顏料做成,做出的顏色深淡和層次的變化不夠複雜自然,亮澤基本一致。由於漆做的鏡表顏色,日久會變深或變黑,較易分辨。另外,用指甲剝摳也可脫落,而且有粘、軟之感。
此上兩種作偽方法,在用眼識別的基礎上,可用簡單的方法驗證一下:(1)酒精擦拭,漆皮色一擦即掉,真者無損。(2)化學藥物浸泡腐蝕而成的表色,可用氨水或硝酸滴上片刻後水洗,即刻露出原銅色。
清代仿古銅鏡
清代仿古銅鏡比明代還要精細。而且數量多,並首次出現了宮廷仿製的銅鏡。乾隆年間,宮廷內務府造辦處,曾設專人負責仿製,仿製的銅鏡質量較高。而民間仿製的銅鏡則較粗略。
清乾隆皇帝十分喜好古物收藏,編著有《寧壽鑑古》和《西清古鑒》,其中收錄了宮內收藏的古銅鏡。並在他的授意下,內務府造辦處照本仿製了一批漢唐銅鏡。主要有仿漢“鳥獸規矩紋鏡”、“八乳禽獸紋鏡”;仿隋“十二辰鏡”;仿唐“瑞獸鸞鳥鏡”、“四神規矩紋鏡”、“雙鸞紋鏡”、“盤龍紋鏡”。
此時,民間仿製的銅鏡主要有:仿漢“規矩紋鏡”;仿唐“重輪鏡”、“海獸葡萄紋鏡”、盤龍紋鏡”等。
清代仿古銅鏡的特點是:
①清宮仿古銅鏡,表面銅色為鉛白色,證明此時銅鏡的合金比例較明代,又有了新的變化。鏡正面多仍可光亮鑒人。民間仿製的銅鏡,銅色則為黃白色。極易區分。
②清仿古銅鏡,特別是宮廷仿古銅鏡,多照本摹仿古鏡,大致與原器整體造型相似。但稜角分明,厚重壓手。
③清仿古銅鏡另一特點是:只重形似,而在裝飾上,常添枝加葉,或隨意變化。如仿漢銅鏡,不僅鏡體加厚許多,而且鏡鈕鑄成很小的鼻鈕。圖案紋飾變形、走樣。實際已流於不倫不類。
明代仿古銅鏡
明代銅鏡與宋、元銅鏡之間,看不出明顯的承襲關係,但它自身又缺少創新,主要是模仿漢、唐銅鏡的型制,並略加以演變。因此明代銅鏡中仿古鏡占有相當大的比重。明代仿古鏡注重銘文,除早期有不帶銘文者外,均帶銘文。
明代仿漢鏡主要有:昭明鏡、畫像鏡;仿唐鏡有:海獸葡萄紋鏡、重輪鏡。
明代仿古銅鏡的特點為:
明代仿古銅鏡的合金比宋金好,質細,表面多呈暗白色,無漢唐銅鏡的那種銀亮光澤。
代仿製的唐鏡多有銘文;內區大於外區,而宋代仿製銅鏡則正好相反。
代仿製的唐鏡鏡鈕,比宋仿要大;鈕頂多磨平,這是因為鑄造時銅汁從鈕頂流入,冷卻後需打磨所以平整。唐以前銅鏡鈕絕無平頂,當時銅汁從鏡邊流入范內。這一鑄造方法的變更,為我們提供了斷代依據。
④明代仿漢唐銅鏡,有的在裝飾上明顯具有本時代的特徵。如明仿昭明鏡的型制,卻去掉紋飾改為素鏡,再於鈕至邊緣的區間鑄以銘文。仿唐重輪鏡往往將中間的弦紋移到鏡子的邊緣,以便於內區鑄以醒目的銘文。仿唐素圓鏡上也多添鑄銘文。
金代仿古銅鏡
金代銅禁很嚴,銅鏡的鑄造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鏡工們因此大量仿製漢、唐、宋銅鏡,以充古鏡出售。據《金史·食貨志》載:“(大定)十一月,上諭宰臣曰:‘國家銅禁久矣,尚聞民私造腰帶及鏡,詫為舊物,公然市之,宜加禁約’”。
金代仿古銅鏡盛鑄於大定年間,這又與當時銅禁甚嚴,市肆價格過高有關。《金史·食貨志》載,大定初年“鏡,每斤三百四十文”,而鑄鏡作坊以四十多枚小錢,即可鑄出一面直徑12厘米,厚0.3厘米的銅鏡,幾可獲利五倍。即使以大定十一年(公元1171年)規定“舊有銅器悉送官,給其值之半”計,若“銷錢鑄鏡,詫為舊物”,仍可漁利兩倍以上。
金仿古銅鏡的類型主要有:仿漢“四乳家常富貴鏡”、“車馬人物鏡”;仿唐“海獸葡萄鏡”、“盤龍鏡”;仿宋“花卉鏡”、“八卦紋鏡”。
金代仿古銅鏡的特點概括如下:
仿古銅鏡比宋仿鏡要大、厚。其表面銅色發黃,品質比漢唐相差較大。
鈕為金代特有的窄鼻鈕,鈕頂平。鏡緣內直外坡。紋飾、銘文模糊,線條不流暢,顯得板滯。
仿古鏡的一個突出特點是,邊緣鏨刻府驗記的文字和押記。
仿古銅鏡,仿漢鏡多帶銘文;仿唐鏡,多是海獸葡萄鏡,鏡身厚重;仿宋鏡,大多為花鳥紋飾,鏡身輕薄,均淺浮雕或平雕。
宋代仿古銅鏡
宋代崇尚古物,仿古之風盛行。“上仿製以崇古,下便偽造以圖利”。銅鏡的鑄造者們正是利用人們崇尚古物的心理,仿製了相當數量的漢唐銅鏡。
宋代仿製的銅鏡,數量和類別都大大超過了唐代。宋仿漢的銅鏡主要有:規矩紋鏡、見日之光鏡、昭明鏡、清白鏡、人物畫像鏡。宋仿唐的銅鏡主要有:花鳥鏡、雙鳳鏡、瑞花鏡、八卦鏡。
宋代仿古銅鏡的特點可概括如下:
①宋代仿製銅鏡著重模仿紋飾,銅鏡風格仍是本朝的特點。漢唐銅鏡由於合金的原因,表面銀白閃亮。而宋仿古鏡銅質較軟,表面發黃、滯暗無光,這是由於宋鏡含錫量少。宋鏡質軟也使得鏡子不易破碎,有的出土宋鏡,受擊扭曲變形都不碎,就是這個原因。這與脆硬的漢唐銅鏡銅質,形成鮮明反差。
②宋代因銅料匱乏,仿古銅鏡胎質較漢、唐銅鏡要輕薄許多。仿古鏡鏡型也與漢唐銅鏡有差異。宋仿古鏡邊緣為外薄里厚,沒有漢唐鏡渾潤、規整。宋仿古鏡還將漢唐鏡的大鈕改為小鈕,鈕頂趨平。
③宋仿古銅鏡往往藉助摹本仿照制模。紋飾線條較粗,而且不夠流暢。有的宋仿古鏡紋飾是漢唐鏡圖案,而鏡型卻是宋代的六瓣菱花和六瓣葵花形,彼此互相矛盾。
唐代仿古銅鏡
唐仿漢鏡中最常見的是漢代流行的蟠螭紋鏡、規矩禽獸紋鏡和七乳禽獸紋鏡。漢代銅鏡紋飾基本上是用陽文雙鉤線條組成,輪廓纖細,但凸起較高,流暢犀利。線條之間的地子,光滑平整。唐鏡製作精良,但唐仿古鏡的紋飾,線條粗率,流暢程度也略為遜色,給人溢范的感覺,底面有不平整感。
有的唐仿漢鏡圖案細部花紋,添枝加葉,帶有明顯的唐代風格。如鳳尾飾為孔雀翎狀;加飾雙峰駱駝紋等。
另外,唐仿漢鏡與漢鏡相比,重量差異明顯。漢鏡輕,唐仿漢鏡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