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方劑速記全書 內容簡介
本書系編者結合多年教學和臨床經驗,從數十種古今名著中精選歷代既切合臨床實用、又具有很強代表性的良方618首,其中基礎方劑354首,專科方劑264首,依據以法統方的原則分為27章。每首正方下列方歌、方義表析、按語、運用、附方等項內容。其中:方歌概括性強,押韻和諧,一旦背熟,終生難忘;方義表析線條、文字簡明扼要,直觀性強,便於理解記憶,是本書的特色之一;化裁用法出於名家及編者多年臨床經驗,便於掌握運用。後附《方劑學》應試指南,是應試必讀參考資料。書尾附錄常用中成藥簡表,選錄目前常用的中成藥,按所治病症列表供參考。全書對理解記憶方劑、靈活遣藥組方、《方劑學》應試均頗有幫助,是中醫藥院校大中專學員、自學考試學員、醫務工作者較為理想的參考書。實用方劑速記全書 本書前言
方劑,是在辯證立法之後,根據病情的需要,按照組方原則,選擇適當的藥物,酌定必要的劑量,製成一定的劑型,用以防治病的一種醫療工具,方劑學是研究治法與方劑配伍規律及臨床運用的一門學科,是中醫藥學各類專業必修的基礎課程。
應學習中醫人員理解記憶方劑、靈活遣藥組方、《方劑學》應試之需,我們積多年教學及臨床經驗,編寫了《實用方劑速記全書》一書。
該書分上、中、下篇及附篇,上篇總論,中篇基礎方劑(354首),下篇專科方劑(264首),總計618首,附篇《方劑學》應試指南及常用中成藥簡表。
上篇總論----遣藥組方挈要。該論結合古今著名醫學有關制方理論和編者多年教學及臨床體會,就組方方法分十個部分作系統扼要、深入淺出地論述,使讀者從總體上把握處方用藥的客觀規律和技巧(涉及識病、識證、治法、君臣、加減、藥性、藥量、劑型、用法、三因制宜等)以為全書指南。
中篇基礎方劑,依據以法統方的原則將方劑分為解表、瀉下、和解、清熱等18章,選擇具有代表性的、臨床常用的基本方為正方,計204首,以衍化方及組成或功用相近的為附方,計150首,總計354首。每首正方下列方歌、方義表析、按語、運用、附方等項。方歌系以我院1965年所編《中醫背誦內容》中歌括部分為藍本,並參考《實用處方綱目》、《方劑學》五版教材、《湯頭歌訣》(清。汪昂)等,經資深教師和編者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錘鍊而成。它不僅概括了全部方藥及主治證,並盡力揭示各方的立法主旨和方藥配伍的妙義,同時押韻和諧,對幫助記憶加強理解頗有幫助,一旦背熟,終生難忘,方義表析,即用表式分析方義,是本書的特色之一,因其線條、文字簡明扼要,直觀性強,更便於理解記憶、與方歌有異曲同工之妙。表後附以按語、點出該方的立法旨意及配伍特點,以彌補表中未盡之意,化裁用法出自名家和編者多年的臨床經驗,實用性強,便於掌握套用。附方列有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等項。
下篇專科方劑,亦按以法統方原則分為九章,主要介紹外科、骨傷科、婦科、兒科、眼科、以及耳、鼻、喉、口齒科的常用方劑,計264首,其中正方144首,附方120首,編寫體例與基礎方劑相同。
附篇《方劑學》應試指南,系依照《方劑學教學大綱》和《方劑學自學考試大綱》的要求,結合全國及我院命題經驗而作,依次介紹方分三級要求,方證要點、方劑類比、方義分析及特殊配伍、複習思考題(簡答及論述題)、《方劑學》試驗選錄、病案選錄等項內容,對各級學習中醫人員的《方劑學》應試及鞏固所學的方劑知識頗具幫助。
基礎方劑中的用量,在遵照原著的基礎上,一般均列參考劑量,凡可作湯劑的均按現代用法煎服,丸、散劑亦可按所列劑量酌情增減後改作湯劑煎服(某此方例外,詳見各章),但對較難掌握其用法的丸、散劑或用量特別,或含有有毒藥物者,則據情在運用條下(一般在最後一條)標明"現代用法"請讀者留意,以免造成不良後果。
本書可供大專院校學生、中醫工作者、西學中人員、以及廣大中醫愛好者參考。
實用方劑速記全書 本書目錄
前言緒言
上篇 總論
遣藥組方挈要
一、 明確方、法關係,準確縝密組方
二、 熟悉各種治法,做到以法統方
三、 掌握處方原則,做到靈活運用
四、 辨清病證特點,明確標本緩急
五、 把握病變趨勢,做到防微杜漸
六、 靈活化裁成方,做到不離不泥
七、 藥貴帖切合證,不宜強求多寡
八、 注意用藥宜忌,防止偏執已見
九、 注意方土時訟,重視三因制宜
十、 掌握劑量、劑型,注意煎服方法
中篇 基礎方劑
第一章 解表劑
第二章 瀉下劑
第三章 和解劑
第四章 清熱劑
第五章 溫和劑
第六章 補益劑
第七章 固澀劑
第八章 安神劑
第九章 開竅劑
第十章 理氣劑
第十一章 理血劑
第十二章 治風劑
第十三章 治燥劑
第十四章 祛濕劑
第十五章 祛痰劑
第十六章 消食劑
第十七章 驅蟲劑
第十八章 涌吐劑
下篇 專科方劑
第十九章 外科劑
第二十章 傷科劑
第二十一章 婦科劑
第二十二章 兒科劑
第二十三章 眼科劑
第二十四章 耳科劑
第二十五章 鼻科劑
第二十六章 咽喉科劑
第二十七章 口齒科劑
附篇
《方劑學》應試指南
附錄
常用中成藥簡表
實用方劑速記全書 文章節選
注意用藥宜忌,防止偏執已見
處方用藥,最忌偏執,欲防偏執,當先知用藥宜忌。藥物是組成方劑的基本材料,且"藥有個性之特長",一藥有一藥的性味,一藥有一藥的功效,藥物本身及配伍又有利、害兩重性,故用藥組方療疾,或補或瀉或溫或涼,當熟知藥性,隨證而異,不可偏執已見,膠柱不移。清代醫學高世拭就說:"至藥之宜與不宜,先須知藥性之宜否,察人之病,投之中病方宜。"他還以石膏為例說:"石膏,色白,味辛,性寒,為陽明之主藥,既為陽明之主藥,必確有陽明燥熱之證,而元氣不虛,可用,若元氣虛而燥熱,必配人參。若但知石膏清熱瀉火,遇傷大熱這證,不審便不相宜,粗工固執不解,明者視之,真勘墮淚!"此例便說明,要防止偏執,就得熟知藥性,深入了解病情,做到藥證相符。在這方面,前賢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經驗,如《丹溪心法》載曰:"口燥咽乾有痰者,不用半夏南星,用瓜蔞、貝母","杏仁瀉肺氣,氣虛久嗽者一、二服即止。"治嗽多用粟殼,但要先去病根,此乃收後藥也。《類經》說:"用初之法則髒有陰陽,藥有宜否,宜陽者必先於氣,宜陰者必先於精,陽以人參為主,而芪術升柴之類可佐之,陰以熟地為主,而茱萸、山藥、歸、杞之類可佐之,然人參隨熟地則直入三陰,熟地隨黃芪亦上歸陽分,但用藥當如盤珠,勿若刻舟求劍"再如《景岳全書》曰:"凡陽虛外寒者,宜補以甘溫,而清潤之品非所宜,陰虛多熱者宜補以甘寒,而辛燥之類不可用,知宜知避則不唯用補,而八方之制皆可得而貫通矣。"
欲防偏執,還有一個正確對待各家學說、醫療經驗以及自己的經驗的問題。由於中醫治病是按具體情況來作出措施,十分靈活,如珠走盤,於是容易產生治療上的特殊風格,但待學派形成以後,就不免有偏,如金元四大家之說,互有所長,合則見其全,分則得其偏,後人若不明時代背景、學術淵源、亦以模仿某個學派而豎一幟,就不免於偏。如有醫生由於熟讀東垣書,便自稱補土派,用藥喜好溫補,有的醫生對自己喜好的方劑愛不釋手,死守某方治病,有的醫生用黃連解毒湯多次見效後,便產生偏愛,見到面赤,口渴、舌紅脈數、就都認為是火,用黃連解毒湯。凡此種種,應當力戒。
總之,處方用藥,無論是採用成方作為基礎,亦或是依據主證與治法的要求自行選藥組方,除了要掌握依法選方、據方議藥和先立主藥後議輔藥,及制約藥與調和藥這個常規組方法外,還應知宜知避,知利知害,通常達變,不可偏執。故俞守約說:"近時醫者,偏執已見,或好用熱藥,或好用涼藥,然《素問》有《異法方宜論》,抑何嘗偏執耶,古之良醫,必量人之虛實,察病之陰陽,而後投以湯劑,或補或瀉,各隨其證,"從而做到無一藥游離,無一藥不對症,方能恰到好處。
五味子湯《類證活人書》肺虛嗆咳少痰
【方歌】 五味子湯用麥冬,人參杏橘五般同,
華蓋因虛呈喘咳,標本同施可建功。
【方義表析】
肺 | 肺氣不足 肺陰耗傷 | 嗆咳少痰 喘促自汗 口乾舌燥 脈虛而數 | 補 肺 氣 | 止 咳 喘 | 人參4克:大 補肺氣 | |
麥冬5克:潤肺滋陰 | ||||||
五味子3克 | 益氣生津 | |||||
斂肺平喘 | ||||||
肺咳 杏仁5克: | ||||||
橘皮5克: 理氣行滯 |
按:從組成結構看,本方系生脈散加杏仁、橘皮而成。藥味雖少,但能標本兼顧,補中有行,方制尚佳。如新感外邪,肺失清肅而致咳喘,以及肺中有停痰伏飲,久咳而痰多者,不宜使用本方。
【運用】
(一) 用方指征:嗆咳少痰,咳聲無力,喘促自汗,口舌乾燥,脈虛數。
(二) 化裁用法:肺虛咳喘常以本方加減治療,肺氣虛衰,衛氣不固,虛汗甚多者,加黃芪、牡蠣以固表止汗,咳嗽甚者,加紫菀、百部以肅肺止咳。
附方
一、 宣肺散寒合劑《實用中醫兒科學》由麻黃、杏仁、前胡、桔梗、蘇子、橘紅、茯苓、桑皮、細辛、甘草組成。功用:宣肺散寒,止咳平喘。主治:發熱惡寒、頭痛無汗、咳嗽或喘,咳痰希白,苔薄白,指紋青紅。
二、病毒肺炎合劑《中西醫結合兒科試用新方》由銀花、連翹、大青葉、騷休、膽星、桔梗、玄參、生地、車前子、麥冬、甘草組成。功用:清熱解毒、止咳平喘。主治:病毒性肺炎、症見發熱咳嗽、氣喘、口唇青紫,肺部濕羅音,舌紅苔黃、脈象滑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