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別診斷
乳腺導管乳頭瘤和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癌現在都比較普遍,而且兩者需要進行鑑別。患者均可見到自發的、無痛性乳頭血性溢液。均可捫及乳暈部腫塊,且按壓該腫塊時可自乳管開口處溢出血性液體。由於兩者的臨床表現及形態學特徵都非常相似,故兩者的鑑別診斷十分困難。一般認為,乳腺導管乳頭瘤的溢液可為血性,亦可為漿液血性或漿液性;而乳頭狀癌的溢液則以血性者為多見,且多為單側單孔。乳頭狀瘤的腫塊多位於乳暈區,質地較軟,腫塊一般不大於1cm,同側腋窩淋巴結無腫大;而乳頭狀癌的腫塊多位於乳暈區以外,質地硬,表面不光滑,活動度差,易與皮膚粘連,腫塊一般大於1cm,同側腋窩可見腫大的淋巴結。
臨床症狀
乳腺導管瘤患者乳腺導管造影顯示導管突然中斷,斷端呈光滑杯口狀,近側導管顯示明顯擴張,有時為圓形或卵圓形充盈缺損,導管柔軟、光整者,多為導管內乳頭狀瘤;若斷端不整齊,近側導管輕度擴張,扭曲,排列紊亂,充盈缺損或完全性阻塞,導管失去自然柔軟度而變得僵硬等,則多為導管內癌。溢液塗片細胞學檢查乳頭狀癌可找到癌細胞。最終確立診斷則以乳腺導管瘤病理診斷為準,而且應做石蠟切片,避免因冰凍切片的局限性造成假陰性或假陽性結果。
診斷標準
一般認為,本病的發生與雌激素的過度刺激有關。其臨床特徵主要為間歇性、自主性的乳頭血性、漿液血性或漿液性溢液,或可及乳暈部腫塊。乳腺導管乳頭瘤是指發生於乳腺導管上皮的良性乳頭瘤。根據其病灶的多少及發生的部位,可將其分為單發性──大導管內乳頭狀瘤及多發性──中、小導管內乳頭狀瘤兩種。前者源於輸乳管的壺腹部內,多為單發,位於乳暈下區,惡變者較少見;後者源於乳腺的末梢導管,常為多發,位於乳腺的周邊區此類較易發生惡變。
治療方法
(1)手術治療:是本病的首選治療方法。術前均應行乳導管造影檢查,以明確病變的性質及定位。術後宜做石蠟切片檢查,因為冰凍切片檢查在辨別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和乳頭狀癌時最困難,兩者常易發生混淆,故不宜以冰凍切片表現為惡性依據而行乳房根治術。如果為單發的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手術時將病變的導管系統切除即可;如果為多發的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因其較易發生惡變,則宜行乳腺區段切除,即將病變導管及其周圍的乳腺組織一併切除。對於那些年齡在50歲以上者,造影顯示為多發的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或經病理檢查發現有導管上皮增生活躍甚至已有上皮不典型性改變者,則宜行乳房單純切除,以防生變。
(2)中醫中藥治療:因乳腺導管乳頭瘤多以乳頭溢液為主要症狀,故中醫稱之為“乳衄”。一般認為乳衄多為肝鬱火旺或脾虛血虧引起,故治療應以疏肝解郁、清泄肝火及益氣健脾、養血攝血為法。
①肝鬱火旺型:乳孔內溢出鮮紅或暗紅色液體,乳暈部可觸及腫塊。伴有煩躁易怒,乳房及胸脅脹痛,口苦咽乾,失眠多夢。舌紅,苔薄白或微黃,脈弦。治法:疏肝解郁、清泄肝火。
②脾虛血虧型:乳孔內溢出淡紅或淡黃色液體,乳暈部可觸及腫塊。伴有面黃倦怠,食少便溏,虛煩少寐。舌淡,苔薄白,脈細弱。治法:益氣健脾、養血攝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