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乞粒舞](/img/7/c4c/nBnauM3X4YTM5QTN3cDOyYzM2ITMxATM3UDNwADMwAzMxAzL3gzL2E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歷史溯源
![乞粒舞](/img/a/879/nBnauM3X4ATO1kzN1cDOyYzM2ITMxATM3UDNwADMwAzMxAzL3gzLzg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藝術特色
![乞粒舞](/img/4/7d3/nBnauM3X1cjMzADOwQDNzYzM2ITMxATM3UDNwADMwAzMxAzL0QzLxU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乞粒舞是自娛性民間舞蹈。它不僅吸收了拔河比賽時"雙層舞"之精華,而且也把"乞粒"活動中的歌舞部分融於其中,從而形成獨特的表演形式。乞粒舞有著相對穩定的傳統程式,但又不完全受傳統程式的限制。表演者可以根據現場情緒起舞,整個舞蹈具有很強的即興性。當表演者情緒高漲時,大家各顯神通,男性晃動象帽,使頂端長纓飛鏇,劃出美麗的弧線;姑娘邊敲擊長鼓邊快速鏇轉,以形體的動感和美感傳情達意;老年的扮演者不僅注重舞之韻味,而且注重姿態,動作變化繁多,能通過即興表演將心底的歡悅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乞粒舞參與人員多,影響廣泛,是朝鮮族農民群體舞蹈的典型代表。 乞粒舞主要在朝鮮族的重大節日或大型活動中演出,如作周(一周歲生日)、回甲(六十大壽)、回婚(結婚60周年紀念日)或婚禮、店鋪開張、建造和修繕廟宇時,村里老人都會牽頭,組織歌舞表演。乞粒舞多通過家族傳承。
動作風格
![乞粒舞](/img/4/ff2/nBnauM3XyYDO2QjMyQDNzYzM2ITMxATM3UDNwADMwAzMxAzL0QzLxc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具有明顯的遼東高麗舞的特徵,它早已脫離了農耕漁獵時期的生活原型。舞蹈動作無論是向前向後,還是向左向右,身體重心的移動,腿臂力度的增減,不同動律的轉換,皆在腳起腳落之瞬間完成。動作既有規範的,又有即興的。規範是說群舞時整齊劃一,如:“背手”、“橫手”、“槓手”,“頭頂手”,“勾腳步”、“墊步”等等,老少皆同一樣做來,所有統一舞蹈動作模式,充分體現了朝鮮族的高麗舞基本風格。動作的即興性,指的是當表演者情緒高漲時,人人各顯神通,展露舞姿個性,跳得無拘無束。姿態造型,動律轉承,節奏變化以及肢體部位的感覺,動作與動作之間的銜接,其許多細節已經約定俗成。抒情的動作,十分強調通過體態的美感給予體現,比如“老頭”的動作,不僅特別注重舞之韻味,而且特別注重姿態表情。因人而宜,各具特點,是舞蹈動作的又一特徵,男女老少不同年齡的人所做的動作,是有差異的,青年富於激情,動作幅度較大而且表現強烈,但相對動作變化較少;而老者的動作穩重輕盈,變化較多;長鼓手的鼓點清晰明快;圓鼓手的步法鏗鏘有力;雙層舞的孩子天真活潑……這些各具特點的動作交織在一起,使得整個舞蹈場面熱烈,生動感人。
表演形式
![乞粒舞](/img/f/e5d/nBnauM3X2gDNxcDNzQDNzYzM2ITMxATM3UDNwADMwAzMxAzL0QzL4M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傳承價值
![乞粒舞](/img/6/ea8/nBnauM3X3IjMwQDM2QDNzYzM2ITMxATM3UDNwADMwAzMxAzL0QzL1Q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內容豐富、特色鮮明的乞粒舞具有久遠的歷史,是中華民族多元文化中的璀璨一脈。同用於祈神的"踩地神"農樂舞和用於自娛的農樂舞相比較,最為突出的特點是它具有鮮明的表演性,是供人觀賞的農樂舞形態。其舞蹈形態複雜,動作洗鍊,技藝高超,因此在朝鮮族舞蹈中享有獨特地位。作為中國舞蹈大家族的一員,體現了朝鮮族民間舞蹈獨特的藝術風貌,具有較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它以其獨特的地域性和廣泛的民眾性,豐富著中國民族民間的文化藝術,是朝鮮族舞蹈農樂舞獨特的藝術分支。它集相帽舞、長鼓舞、碟舞、雙層舞等多種舞蹈形式於一體,展現了很高的民族民間音樂舞蹈傳承。該舞蹈曾在"七五"期間被國家民委、文化部全國藝術科學領導小組編撰的《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遼寧卷收錄,乞粒舞作為"七五"期間國家重點藝術科學研究項目,經幾代藝術科研人員及傳承人的努力,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進入當代現實生活並日益受到朝鮮族民眾的喜愛,得到了省和國家的關注。但是,這種古老藝術由於受到現代文明的猛烈衝擊和老藝人相繼離世的影響,正面臨著失傳的危險,亟待搶救和保護。
視頻
榮譽
該舞蹈在1989年獲中國第二屆文化藝術節(遼寧省首屆文化節)一等獎;1991年獲中國瀋陽(首屆)國際秧歌節優秀表演獎;1994年10月代表遼寧省晉京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45周年慶典;2005年獲遼寧省民族民間舞蹈大賽金獎;2006年被列人國家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公示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