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醇性肝炎

除非已有乙醇性肝硬化,脾臟一般不大。 有的病患可同時見到脂肪變或肝硬化的表現。 乙醇性肝炎應與病毒性、藥物性及中毒性肝炎相鑑別。

疾病定義

乙醇性肝炎是由於長期大量飲酒引起的一種肝臟損害,可發展為乙醇性脂肪肝和乙醇性肝硬化

疾病症狀

乙醇性肝炎按其臨床症狀輕重可分為無症狀型(無黃疸型)、慢性持續型、慢性活動型、暴髮型及膽淤型等類型。輕者無症狀,僅有肝腫大及輕度肝功能損害,或僅有乏力, 食欲不振、 肝腫大及壓痛。重者有嚴重肝臟失代償表現,如發熱、黃疸、噁心、嘔吐、 腹痛,迅速出現腹水、 出血傾向。亦有的病患表現為肝內膽汁淤積。患者肝臟均明顯腫大,光滑而堅實, 壓痛明顯。除非已有乙醇性肝硬化,脾臟一般不大。

疾病病理

基礎病理

乙醇性肝炎約有1/5患者,肝活檢發現乙醇性肝炎時也可有乙醇性肝硬化同時存在;半數無肝硬化患者可保持慢性持續性肝炎狀態。戒酒後約10%患者的肝臟可恢復正常結構。30%—40%左右可演變為乙醇性慢性活動性肝炎,經數年左右進展為肝硬化,約10%—15%患者可發生暴發性乙醇性肝炎而死亡。

病理表現

病理表現為小葉中心性細胞變性、壞死,中性粒細胞浸潤及乙醇性透明小體(Mallory body),後者在乙醇性肝炎有一定特徵性意義。有的病患可同時見到脂肪變或肝硬化的表現。有的可因小葉中央壞死及門脈周圍炎造成肝內循環障礙,而出現門靜脈高壓。

病理生理

乙醇可造成肝細胞壞死,也可改變肝細胞膜的抗原性,引起機體繼發性免疫反應,如出現循環肝細胞膜抗體、抗透明小體抗體及淋巴細胞對肝細胞的細胞毒作用等而產生繼發性免疫損害。因此有少數病人在戒酒後仍發生持續性肝損,且其病理形態表現酷似慢性活動性肝炎,有大量單核細胞集聚與碎屑樣壞死。

併發症

少數患者可因肺脂肪栓塞或低血糖而猝死。

診斷鑑別

西醫診斷

對長期大量飲酒的病患,要考慮乙醇性肝炎的診斷,但確診則有賴於肝穿刺組織學檢查。乙醇性肝炎應與病毒性、藥物性及中毒性肝炎相鑑別。詳細詢問病史及作有關病毒性肝炎的血清學檢查可助鑑別。有發熱、腹痛、血白細胞增高時應與急性膽囊炎、胰腺炎、消化性潰瘍穿孔等鑑別。

實驗室診斷

血液:除無症狀的輕型以外,患者一般有血清膽紅素與轉氨酶升高,AST/ALT往往>2,γ谷氨醯轉移酶(γGT)與鹼性磷酸酶(ALP)升高,凝血酶原時間延長,血清IgA明顯升高,白蛋白結合的鋅明顯減少。血尿酸、乳酸、甘油三酯升高,血糖、血鉀、血鎂則降低。外周血白細胞增多,且與病情的嚴重程度平行。紅細胞平均體積(MCV)多>95fl(9.5 μm3)。

治療用藥

胺基酸;維生素;胰升糖素;胰島素,等。

保健預防

預防:戒酒是治療本病的根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