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麻黃

中麻黃

中麻黃莖直立,粗壯。小枝圓筒形,黃綠色,或被白霜,有節。葉退化成膜質鞘狀,裂片通常3片,鈍三角形或三角形。花雌雄異株,雌球花熟時苞片肉質,紅色。花期5-6月。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中麻黃中麻黃

中麻黃(Ephedra sinica)是乾旱荒漠區分布的一種傳統中藥材,廣泛套用於醫療衛生事業,所產麻黃鹼是重要的出口產品,市場需求很大。

中麻黃耐乾旱,抗風蝕,是優良的防風固沙植物,形成的天然植被對維持荒漠生態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來,由於濫采亂挖致使天然資源日漸枯竭,地面覆蓋減少,破壞了乾旱荒漠區的生態環境,造成土地風蝕沙化。

形態特徵

中麻黃中麻黃

中麻黃灌木,高達 1米以上;莖直立,粗壯;小枝對生或輪生,圓筒形,灰綠色,有節,節間通常長3-6厘米,直徑2-3毫米。葉退化成膜質鞘狀,上部約1/3分裂,裂片通常3(稀2),鈍三角形或三角形。雄球花常數個(稀2-3)密集於節上呈團狀,苞片5-7對互動對生或5-7輪(每輪3);雄花有雄蕊5-8;雌球花2-3生於節上,由3-5輪生或互動對生的苞片組成,僅先端1輪或1對苞片生有2-3雌花;珠被管長達3毫米,常螺鏇狀彎曲,稀教短而不明顯彎曲。雌球化熟時苞片肉質,紅色;種子通常3(稀2),包藏於肉質苞片內,不外露。 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資料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全草有小毒。

莖直立或匍匐斜上,粗壯,基部分枝多; 綠色小枝常被白粉呈灰綠色,徑1-2毫米,節間通常長3-6厘米,縱槽紋較細淺。葉3裂及2裂混見,下部約2/3合生成鞘狀,上部裂片鈍三角形或窄三角披針形。雄球花通常無梗,數個密集於節上成團狀,稀2-3個對生或輪生於節上,具5-7對交叉對生或5-7輪(每輪3片)苞片,雄花有5-8枚雄蕊,花絲全部合生,花葯無梗;雌球花2-3成簇,對生或輪生於節上,無梗或有短梗,苞片3-5輪(每輪3片)或3-5對交叉對生,通常僅基部合生,邊緣常有明顯膜質窄邊,最上一輪苞片有2-3雌花;雌花的珠被管長達3毫米,常成螺鏇狀彎曲。雌球花成熟時肉質紅色,橢圓形、卵圓形或矩圓狀卵圓形,長6-10毫米,徑5-8毫米;種子包於肉質紅色的苞片內,不外露,3粒或2粒,形狀變異頗大,常呈卵圓形或長卵圓形,長5-6毫米,徑約3毫米。花期5-6月,種子7-8月成熟。

適用範圍

水資源是限制中國乾旱區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而在乾旱區大面積的鹽漬化土地中有一定的水資源,利用這些土地資源和有限的水資源發展經濟是我們長期追求的目標。中麻黃在乾旱區0~30cm土層含鹽量為1.2%左右的硫酸鹽、氯化物業型的鹽鹼地試種成功,為鹽漬化土地資源利用擴展了新路子,提供了較高的經濟效益,同時,緩解對天然麻黃資源的破壞,保護麻黃生長地自然生態環境。因此,該成果適用於我國乾旱區荒漠化的防治和鹽鹼地的改造利用。該成果套用的必備的條件是具有一定的灌溉水資源。

產地分布

產於遼寧、河北、山東內蒙古山西、陝西、甘肅、青海及新疆等省區,以西北各省區最為常見。生於海拔數百米至2000多米的乾旱荒漠、沙灘地區及乾旱的山坡或草地上。阿富汗、伊朗和蘇聯也有分布。

生長習性

極耐旱、耐寒。生於荒漠、沙灘、山坡或草地、戈壁。目前為天然野生,尚無人工培育試驗。

園林用途

中麻黃姿態奇特,苞片鮮紅美麗,可供觀賞。全草可入藥。肉質苞片可食用。

人工栽培

中麻黃中麻黃

中國中麻黃人工栽培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在鹽鹼地上種植還是首次。經過多年的試種,中麻黃鹽鹼地種植成功的關鍵是:⒅植地要完全整平,面積可在180~360m2大小,如果土地不平就會形成鹽斑,影響出苗,過大的地塊不能很整平。②播種時要全部覆沙,覆沙後點播溝稍低於地平面,就地的土壤不要直接覆蓋的種子上。③播後隨即灌水,要足以使地面鹽分下淋,地表稍乾土壤鹽分未能上升到地表時灌二水,既保證了種子所需水分,又可以在出苗期不使土壤返鹽,以利種子出苗。

種植時間:4月中下旬至5月上中旬。鹽鹼地壤同期溫度稍低於無鹽鹼地,播種時期應稍遲為益。

種植方法:種植地進行平整鎮壓後開溝穴播麻黃,開溝深1~2cm,溝內點播黃種子3~7粒,然後覆沙1~2cm,株行距20cm×30cm,點播後隨即灌足水,待地表稍乾再灌二水,10~20天苗出齊。

撫育管理:麻黃苗期根系生長很快,5月上旬種植的中麻黃,到10月上旬測定,主根系平均可達42.92cm,苗期根系很快深入積鹽層以下,這是保證中麻黃避鹽的關鍵。鹽鹼地麻黃的撫育管理技術:①苗期灌水後地面稍乾時,要進行鬆土,保持地表疏鬆,降低土壤鹽分表聚。②鹽鹼地中由於水分充足,雜草叢生,特別是耐鹽賴草(Leynus scalinus)、蘆葦(Phragmites communis)無處不在,麻黃種植出苗後除草就成了保苗的關鍵,採用化學除草劑草甘膦除草,方法是在5月下旬至7月間,當耐鹽賴草、蘆葦長出地表15~25cm時,靠地面剪掉,在茬口塗上草甘膦,除草效果很好,特別在6月份天氣睛朗時塗藥,能使耐鹽賴草、蘆葦根系全部變黑腐爛。麻黃出苗後,全年灌水3~5次,次年灌水3~4次即可。來年春季當麻黃長出新枝時施入磷二銨和尿素,促其生長。增施氮肥可提高麻黃鹼含量。

病蟲害防治:麻黃幼枝易寄生蚜蟲。麻黃全年有2次生長期,春季4~5月和秋季9~10月,因此,防治蚜蟲應在這兩期進行,一般噴施菊馬乳油10000倍液效果良好。麻黃種子蟲害以麻黃種子小蜂(Eurytama sp.)為主,播種前應對種子進行鹽水選種,把種子浸泡在20%的鹽水中,選下沉的飽滿種子用清水沖洗乾淨播種。或用50℃溫水浸種30~40min,殺蟲效果較好,而不影響種子發芽。從8月以後抓住越冬代成蟲的羽化期,用80%敵敵畏1000~2000倍液在麻黃種植地面噴霧,效果較佳。

中國麻黃人工種植技術已取得成功,在種子直播、育苗移栽、分株、帶不定根的橫走莖的繁殖、懸浮培養體系建立等方面均有報導,人工繁殖對象以中麻黃、草麻黃為主。種植土壤類型是乾旱、半乾旱地區的沙壤土和粉沙土。半乾旱荒漠草原區已建立了大片的草麻黃種植基地,特別是內蒙古鄂爾多斯地區,已形成產業化生產,近年來寧夏也有草麻黃種植,緩解了荒漠植被的破壞壓力。解決了部分麻黃套用的需求,但國內外中麻黃鹽鹼地種植技術研究未見報導。

體外培養方法

(1)在中麻黃開花前剪取中麻黃嫩枝作接種材料;沖洗後用0.2%的氯化汞滅菌8分鐘,

(2)將嫩枝切段放入三角瓶中的誘導培養基上:並將其放入人工氣候箱中,在室溫下暗培養;

(3)將誘導培養產生的呈球形堅硬的胚性愈傷組織切下進行二步法繼代培養;

(4)首先將EC放入LC繼代培養基中進行第一步繼代培養;

(5)然後將在LC培養基中產生的淡黃色EC放入LC培養基中進行第二步繼代培養;該方法可抑制培養物及麻黃鹼含量的退化、愈傷組織多、麻黃鹼含量高。

推廣套用

中麻黃中麻黃

麻黃作為荒漠藥用植物資源,經濟價值高,被人們長期利用,市場需求量很大,多年來一直供不應求,僅甘肅河西的2個麻黃鹼廠年需5000t。近年來,由於人們過度採挖,天然分布的麻黃資源幾盡枯竭。引種中麻黃在鹽鹼地種植獲得成功,使中麻黃的種植範圍被擴大,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市場急需,保護了天然植物資源,有利於防止荒漠化加劇,充分利用鹽漬化土地資源;在鹽鹼地種植,其發達的根系透能力強,具有改土作用,3年生中麻黃地0~60cm土層鹽分降低30%;經過3年的試驗示範,1999年鹽鹼地中麻黃栽培技術研究取得成功,在臨澤小泉子鹽鹼地已建立示範區1.5hm2。鹽鹼地種植3年生中麻黃即可採收麻黃草,據測定產麻黃草鮮重達22.01t/hm2,麻黃鹼含量高,品質優良,價格高,按1500元/t計算,種植3年收入3.3萬元/hm2。3年來每公頃投入種子1.5萬元,化肥、農藥1650元,撫育管理3750元,水電費1800元,其他費用6300元總計投入2.85萬元,每公頃純收入0.45萬元。以後隔年採收,可持續十幾至二十幾年,產量穩定,採收一次可收入3.3萬元/hm2,投入0.6萬元/hm2,純收入2.7萬元/hm2,每年純收入穩定在1.35萬元/hm2左右,經濟效益顯著。

大面積推廣種植,可減少天然中麻黃的過量採挖,保護環境,防治沙化,具有深遠的生態、社會效益。中麻黃鹽鹼地栽培技術已被試驗區所在臨澤縣列為今後種植業調整的主要方向,已在1999年申報了“臨澤萬畝麻黃生產基地建設”推廣項目,正在組織實施,試驗區附近農戶也有小面積的種植,初步顯示出該成果的實用性和生命力。

該成果緊密結合生產,結合西部大開發,與產業化緊密聯繫,是乾旱區鹽漬化土地調整種植結構,節約水資源的實用技術。中國有鹽鹼地約10億hm2,主要分布在乾旱、半乾旱和亞濕潤乾旱地區,在這些地區的鹽鹼地改良中,普遍缺乏經濟價值高、效益好的優良種質材料和先進的栽培技術;“甘肅河西走廊鹽鹼地中麻黃栽培技術”的研究成果,可在這些地區廣泛推廣套用,擴大了麻黃的種植範圍,提高了中麻黃品質(麻黃鹼含量增加),利用了鹽鹼地土地資源,使天然麻黃資源得以保護,減緩了天然資源的濫采,保護了生態環境,在西部大開發中具有重要意義和顯著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可見,該成果推廣套用前景廣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