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解釋
yáo yǐ
搖椅
一種能前後搖晃的椅子,主要材質是藤條或者木或金屬。 韓北屏 《非洲夜會·酋長的故事》:“他和我們握手之後,坐在搖椅上。”
起源
搖椅的出現遠在搖籃和搖擺木馬之後。15 世紀出現了搖 籃,之後又有了搖擺木馬,而直到 18 世紀,搖椅才被正式發明 出來,在這之前,還沒有人想到要為成年人發明這種可供放鬆的家具。歷史上能找到的最早的有搖擺動作的是鍊金術符號,一個雌雄同體的人站在彎彎的月亮上,出自 1625 年德國人的木版畫。也正是由於人類搖擺身體的本能,搖椅被發明後就受到了人 們的熱烈推崇,美國總統、畢卡索、馬克吐溫等許多名人都有自 己鍾愛的搖椅,因為這种放松的方式不僅能讓人感到心情愉悅,同時還能降低血壓,放緩呼吸甚至能鍛鍊身體的平衡性,到了 1787 年,搖椅(Rocking Chair)一詞被正式收錄在牛津詞典里。
設計先驅
18至19世紀搖椅的先驅設計
最初的搖椅在設計風格上可謂中規中矩,在滿足具有搖擺功能的前提下,造型和裝飾的要求多數集中在椅背和椅腿上,而搖椅的整體造型和風格基本上沒有變化。1800年至1870年期間,一款被稱為“gungstols”的6腿搖椅出現在瑞典,這種搖椅多數被漆成黑色,並以金邊襯托,顯得非常高貴華麗。
溫莎搖椅(Windsor Rocker)起源於18世紀中期英國的溫莎城堡,1740年前後,溫莎搖椅在英國南部一些鄉村被使用在花園裡,1750年左右傳至美國,主要在美國費城生產,之後聞名世界。溫莎搖椅經常被漆成墨綠色或黑色,有時也不染色, 其最重要的特點是靠背由多根細細的直欞構成,這種通透的造型顯示出強烈的節奏和韻律,在18世紀初曾被稱為“指揮棒”結構,它的出現打破了西方座椅靠背以屏背式為主的局面,座椅靠背設計逐漸變得通透。溫莎椅的腳部為圓形車鏇腿,整個造型比較開闊,扶手往兩側敞開,椅背和扶手的線條變化多樣,曲線造型流暢圓潤,底部四個鏇木腿由上至下向外傾斜挺立,採用H形拉腳檔連線,具有輕巧而穩重的視覺效果。又因其靠背的造型不同分為許多版本,如鳥籠背椅、梳背椅、圓背椅、箭背椅等等。
同名影片
電影《搖椅 Crac!》
影片信息
導演: Frédéric Back
製片國家/地區: 加拿大
語言: 法語
上映日期: 1981
又名: 搖椅咯吱
劇情簡介
1982年奧斯卡獲獎作品,像詩歌一樣優美的動畫短片。
它在樹林中倒下,化身為農夫家的搖椅,搖曳數十載,見證農夫的新婚,見證每個溫馨的日子,成為孩子童年的好夥伴。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漸漸老化的他還是難以逃離被丟出家門的命運。
幾度春秋風雪,搖椅見證著城市的日新月異和點點變化。直到美術館的門衛再次發現它。比起冷冰凍的線條,搖椅再次為孩子們帶來了樂趣。孩子的遐想中,它可以是戰馬也可以是小船,永遠承載著歡樂。
導演介紹
Frederic Back / 弗烈德瑞克.貝克
作品:
Abracadabra(1970) Inon,or the Conquest of Fire(1971) The Creation of the Birds(1972) Illusion(1975) Taratata(1976) Nothing Everything nothing(1978) ◎※ Crack!(1981) [搖椅] ◎※ The Man Who Planted Trees(1987) [植樹的人] ※ The Mighty River(1993) [大河]
弗烈德瑞克.貝克1924年4月8日出生於德國薩爾省首府——薩爾布魯根的一個亞爾薩斯家庭。他年少時曾在法國斯特拉斯堡,巴黎,勒恩等地成長及求學,直到1948年入籍加拿大。1952年時 CBC公司開始發展TV電台節目,貝克因其繪畫技巧而受邀加入 CBC,擔任繪圖師及藝術指導的工作。在這期間之中,貝克主要負責繪圖方面的工作,閒暇時則發展他自己特有的玻璃彩繪( painting on glass)技巧。直到1968年,貝克加入CBC公司內部剛成立的動畫工作室,在那裡,他很幸運地遇到一位有遠見的製作人——Hubert Tison。
70年代,他導了幾部給兒童看的短片:第一部"Abracadabra"(與 Graeme Ross共同執導),是關於一位小女孩如何從邪惡的魔法師手中拯救太陽的故事;第二部"Iron, or the Con-quest of Fire",敘述一個人類和動物如何從電雷之神手中奪取火種的亞爾岡京族(北美印弟安人)傳說;第三部"TheCreation of the Birds "是改寫自另外一個土著傳說--"The time of the Micmacs",內容記敘如奇蹟般變化的四季奇景;貝克在接下來的 "Illusion?"中譴責惡劣的都市開發——不僅破壞自然,更因消費主義的泛濫而導致過度的誘惑,最終結尾時以一個虛幻的盼望,但願下一代能將我們帶回遠古時期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時代; "Taratata" 描寫一個遊行隊伍,和一位用愛在內心重新改造整個事件的小孩子的心情;"Nothing everything nothing"則主要審視自宇宙創生以來,人類對大自然充滿著的矛盾情結。這部影片算是Back動畫生涯中第一階段的最後一部作品。不論是作為藝術家、畫家或是動畫導演,Back的表現總是讓人驚嘆,而作品中充滿的人道關懷更使他成為這些領域的領導者。
1981年,他執導了"Crac(搖椅)"這部歌頌加拿大魁北克省風俗傳統的動畫。片中以1850年一位居住在森林裡的樵夫,為他婚禮製造的一把搖椅貫穿整部影片。這把搖椅歷經了這位樵夫的後半生,在不斷的損毀、修復中渡過了魁北克傳統的鄉村生活。逐漸的鄉村被工業文明侵蝕,大樓林立,最後被一經民眾抗議而由核電廠改建的美術館守衛所拾得。當夜晚來臨時,在藝術品的圍繞下緩緩地逐漸喚醒它的記憶而與之共同起舞。這部影片的繪畫風格深受歐洲畫家(特別是Monet和Degas[注一])及魁北克畫風的影向。綜合了傳統與現代、文化與自然的個人風格,使得這部動人的作品,遠離了這類影片所可能落入的沙文主義和民俗主義。
而貝克的下一部動畫作品"The man who planted tree(植樹的人)"是一部改編自尚.紀沃諾(Jean Giono)短文的30分鐘影片。影片中的旁白[注二]採用的是完全未經修剪的原文。片中敘述一位獨居於普羅旺斯(阿爾卑斯山濱海地區)的牧羊人布非耶( Elzear Bouffier),他將本來一片荒蕪的山地種上各種樹木,並努力維護、保養林木,使這塊原本連煤炭工人都視為荒野的土地再度成為一片蓊鬱的森林。在這部值得敬佩的真誠之作中,貝克無疑盡了他最大的努力。 Normand Roger的音樂、Noiret的旁白和貝克的優美的繪畫風格[注三]引領眾人經歷一段美妙的心靈之旅——最初荒涼的山地,一位心懷謙卑、感激的牧羊人到最後心中充滿著喜悅和希望。除了動人的敘述部份外,貝克以那深具藝術敏感的調色盤,成功地融合陰暗處的灰白、赭黃到綠、天藍不同調性的色彩,無疑的使這30分鐘的動畫成為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抒情影片。
"The Mighty River"(大河)是一部關於聖羅侖斯河浪漫的動畫紀錄片,片中敘述百年來河流周圍的動物和人們如何與其相處。這同樣也是部優美的敘事詩,但卻不如"搖椅" 和"植樹的人"般那麼令人著迷。
貝克使他的作品成為那些特別是反對環境保護主張的人士,一個在意識形態上辯論的題材。而在藝術上,除了作品的品質均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外,需要特彆強調的是,他放在自然環境上的關注,也許不如他對人類生活普遍的關懷還要多。他希望人類能重新恢復其生活於這個世界上,最初存在所追尋的價值,及生命的真正意義,不是處於一如神話般的中產社會樂園,也不是活在一個緬懷過去美好時光的幻象中,而是一真實且適於生活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