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柱學說

中柱學說(stelar theory): 認為維管植物的根和莖的初生結構,系由皮層圍繞著由維管組織組成的中央柱狀結構——中柱構成的學說。

概述

中柱學說(stelar theory)是認為維管植物的根和莖的初生結構,系由皮層圍繞著由維管組織組成的中央柱狀結構——中柱構成的學說。中柱的概念最初由法國植物學家P·van·蒂耶蓋姆1886年提出,後經其學生們發展為中柱學說。

結構

中柱包括有維管組織以及與維管組織聯繫在一起的“聯繫組織”,即中柱鞘髓射線等。20世紀以來,中柱的概念有了很大的改變,現在的中柱,僅指維管系統,而不牽涉到體軸中央柱和維管組織結合在一起的一些基本組織。中柱學說提出以後,普遍受到當時一些植物形態解剖學家的重視,不少人提出了補充和修訂的意見,並進行了中柱的分類、中柱的起源和演化等許多研究。

類型

根據維管植物的莖或根的初生結構中,維管組織與非維管組織相對分布圖式的不同,通常將中柱分為以下四類:
①原生中柱:在維管組織的中央由木質部組成。這是一種最原始的中柱類型,最初稱為單中柱,多見於化石維管植物的莖或根狀莖中,現存的如松葉蕨(Psilotum)及大多數種子植物的根。這種類型有很多飾變形式,如星狀中柱和編織中柱。
②管狀中柱:由原生中柱演化而出中央具髓,如許多蕨類植物莖內的中柱。管狀中柱又有好幾種類型,由其中的外韌管狀中柱進一步演化出的網狀中柱,常見於有些蕨類植物的根狀莖。
③真中柱:在由維管束和束間的薄壁組織組成。是裸子植物和雙子葉植物莖中的常見類型。
④散生中柱:維管束散生,見於大多數單子葉植物中,除了這些以外,還有一些中間形式和飾變形式。

影響及評價

中柱學說在維管植物系統演化的比較形態學的研究上,一直有很大影響,對植物比較解剖學的發展也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中柱學說自提出至今已有100年,它使人們對植物體有了一個統一整體的認識,但也一直引起爭論。爭論焦點主要是皮層與中柱之間如何劃分和能否劃分的問題。P·van·蒂耶蓋姆認為皮層與中柱的分界處在內皮層和中柱鞘。許多蕨類植物的根和莖、種子植物的根中,明顯地有這些結構,因此中柱與皮層之間可以分出界線。但是,在絕大多數種子植物的莖中,一般很難看到內皮層,而且也沒有中柱鞘這樣的一層結構。過去所謂中柱鞘纖維,從個體發育來看,實際上是初生韌皮部的一部分,因此,可以說在皮層與中柱之間並沒有一種可以明顯分界的組織。故無法用中柱學說來解釋。現代有些植物形態學家為了避免採用中柱這一概念,而將植物體中央部分的維管組織,籠統地稱為維管柱,僅用來指維管組織,而不涉及其周圍的組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