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皮學說

心皮學說,被子植物起源存在多種學說,比如“生植葉學說”、“心皮學說”等等。此處介紹較模糊的心皮學說。

1790年Goethe在關於植物變態的文章中提出了較模糊的心皮學說,心皮可能是大孢子葉的變態。再經De Candolle以及後來的學者如塔赫塔江(Takhtajan)、克郎奎斯特(Cronquist)等的進一步完善。歸納起來,心皮學說認為不僅花萼、花瓣是葉性起源,而且連雄蕊、雌蕊也是葉性起源。心皮的本質是一個大孢子葉,被子植物的子房是在表面或邊緣上著生著胚珠的大孢子葉、通過對摺、邊緣融合而產生的結構(Takhtajan,1969)。胚珠分布在開放心皮的內表面,可能是更原始的狀態,而胚青少年著生於心皮的邊緣可能是原始狀態的早期改變(Cronquist,1981)。
心皮學說的觀點可由現存的Winteraceae中的一些種得以證明,Drimys屬的一些種具有薄而未封閉的心皮,僅僅只是中脈對摺,胚珠著生在對摺心皮的兩個內表面上。同樣該科的Bubbia和Degereria屬中一些種的心皮像上述一樣呈對摺狀,只是遠軸面有一團纏結的毛連線著一段心皮,這團纏結的毛起到柱頭的作用,花粉粒在上面萌發。同樣雄蕊起源於小孢子葉也能由Degeneria的葉狀雄蕊證明。Degeneria的雄蕊是一個既無花葯,又無花絲的花瓣狀的無柄葉片,其上有兩對長形的花粉囊,分別埋於遠離中脈的兩邊,基部具三出維管束。
心皮學說已被人們接受用於解釋被子植物花起源中的許多問題。然而,隨著花解剖及其維管束研究的進一步深入,一些問題用以皮學說則難以解釋。如在金蓮木科(Ochnaceae)的花解剖中,發現心皮背部的維管束與通向胚珠的維管束來自不同的分枝,柱頭中發現複雜的二歧分枝維管系統;雄蕊具有似莖中柱的周韌維管束,木棉科的木棉屬(Bombax)中雄蕊有10個管狀中柱樣的維管束。同樣在十字花科黃焊菜(Cassia coryimbosa)的花絲脈跡具有管狀中柱的特點,如此等等的花中維管束的表現,確實用心皮學說難以解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