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枝學說

頂枝學說

頂枝學說,是德國植物學家W·齊默爾曼在法國植物學家O·利尼埃對於原始陸生植物的二叉分歧系統的模式圖啟發下,於1930年在《植物的系統演化》一書中提出的。它最初用來解釋大型葉的起源,後來則用來說明植物體的各種器官的起源與演化。所謂頂枝,是一種二叉分枝軸的兩個頂端的部分,它們可以具有能育頂枝(孢子囊)或不育頂枝(葉狀枝),能育的和不育的頂枝可能分開發育,也可能集合成群,稱為頂枝束。它們的形態單位為頂枝與中乾

頂枝學說

正文

解釋植物器官演化的一種學說。此學說認為,維管植物全由體軸上的頂枝系統所組成。所謂頂枝,是一種二叉分枝軸的兩個頂端的部分,它們可以具有能育頂枝(孢子囊)或不育頂枝(葉狀枝),能育的和不育的頂枝可能分開發育,也可能集合成群,稱為頂枝束。它們的形態單位為頂枝與中乾(圖1)。

頂枝學說頂枝學說
頂枝學說,是德國植物學家W.齊默爾曼在法國植物學家O.利尼埃對於原始陸生植物的二叉分歧系統的模式圖啟發下,於1930年在《植物的系統演化》一書中提出的。它最初用來解釋大型葉的起源,後來則用來說明植物體的各種器官的起源與演化。
根據頂枝的概念,植物的形態有幾種“基本特化過程”(圖2),頂枝學說這些過程各自獨立發生,通常只有一種基本過程起作用,一些過渡類型表現尤為明顯。這些基本過程主要有:①越頂,原始的兩個姐妹枝(頂枝)從相等變成不相等,較強的一枝垂直聳出,形成為軸,而較弱的一枝被推向一側,這樣,莖與附屬物(葉)的分化關係,似由相等的二叉分枝到合軸分枝,最後到單軸分枝。葉子的演化中也有越頂現象;②扁化,不止一個方向的分枝,轉變成扇狀的二叉分枝,所有頂枝在一平面,特別用以解釋葉的演化;③蹼化或併合,在頂枝之間有薄壁組織的形成,並結合維管組織的併合,可用以說明葉子和莖內中柱的起源;④退化,頂枝系統可退化到單個針狀的葉子,這用來說明大型葉退化成針形葉,較易被接受,但用以說明石松亞門的小型葉形成,則一直有爭議;⑤下彎,主要表現在孢子囊的下彎;⑥莖中維管系統的發育與併合。
頂枝學說套用的範圍,一直有不同的意見。如果用其來說明蕨類植物,特別是原始蕨類氣生部分的演化,已較普遍地被接受。也有一些學者用來解釋松柏類和銀杏的營養與生殖結構的演化。由於這一概念當初建立在古植物研究的基礎上,所以用其說明被子植物的演化,不能完全為植物形態學家所接受,尤其是用來解釋花的解剖。但是從整個維管植物來看,這一學說比較能夠說明植物器官的本質。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