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庸深解》講述了:《中庸》為傳統文化之“經學”中“立天下之大本”的學問,《(中庸)深解》為著者多年國學教習中的心得,全書分性、道、教、王四章解析《中庸》原典,頗有新見,應能對同志者有所啟發和幫助。現藉機要言不煩地談談與此相關的“國學熱”。目前的“國學熱”是內外雙重因素促成的,就國內看,是“文革”浩劫之後國人的幡然悔悟和學術內省;在國際上則是海外龐大的漢語言文化市場及漢學家持久不衰的尋根朝宗熱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中國歷史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不斷認定,吹起了陣陣漣漪,不斷矯正國人在階級鬥爭時代形成的反中庸觀念。至今,我們應加倍珍愛劫後倖存的各類文化遺產。然而,對歷史文化的破壞仍時有所聞。或表現在從經濟利益考慮的淺層次亂拆亂建,或表現在文化界本身的粗陋,例如出版社和大學,常見對感知的亂點亂批。
編輯推薦
《中庸深解》是由師為公編著的。
子日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中庸之道
東方文明的最高智慧
《中庸深解》
深度解讀《中庸》精義
深層次剖析《中庸》內部結構
性-道-教-王
何謂天命人性慾情
如何修道
成就大智大仁大勇
大德者必受命
王者的責任與風範
目錄
前言
第一章中庸哲學的世紀沉浮
第一節傳統文化的破繭轉型
第二節資產階級文化的閃亮登場
第三節後來居上的馬列主義左派思潮
第四節目前狀況
第二章人性論
第一節“天”的含義
第二節“命”的理解
第三節“性”的承上啟下內涵
第四節說不盡的“情”字
第三章道論
第一節認識來源
第二節具體涵義
第三節中庸之道的若干外在特徵
第四章教育論
第一節教育的一般敘述
第二節大智若愚之“智”
第三節成己成物之“仁”
第四節三不之“勇”
第五章王道
第一節“大德必受命”的不朽價值
第二節共和政體的藍圖
第三節王者的責任和風範
第四節“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結束語
附錄:《中庸》原文、譯文
……
文摘
第一章中庸哲學的世紀沉浮
第一節傳統文化的破繭轉型
“繭”字在漢語中有兩個常用義:一是蠶繭之“繭”,蠶蛹化蛾時要咬破作繭自縛的繭殼而獲得新生並繁育後代、結束自己的生命歷程。一義借作“趼”字,指動物肢體特別是手足上老化無生命的皮肉。此處“破繭”兩義均可,代指傳統文化的自身新陳代謝功能。正如任繼愈《漢學的生命力》一文中所說:“中國學是活著的學問,它不是僵化的、靜止的、任人擺布的陳列品,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P179)局部的變化是去死肌、剝老繭而顯現鮮活細胞,質的變化則有如蠶由“蟲”到“蛹”再到“蛾”的蛻變。此兩種情況亦可稱為“漸變”和“突變”。
以《中庸》為哲學核心的先秦儒學,是孔子直接整理繼承三代文明遺產,遠紹原始公天下時代文化精髓的智慧結晶,故孟子稱孔子為“集大成”。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先秦儒學一變而為兩漢經學,再變而成宋明理學,三變而為現代新儒學。三次蛻變有如蠶的蟲、蛹、蛾之變,其生命體是一致的,表現為保守住了《中庸》哲學核心的生命基因。如果簡單地、跛足地概括三次轉型的不同特徵的話,似可用以下幾句話,即:儒法雜糅、援佛入理、西學東漸。單言上世紀初葉“西學東漸”帶來的蛻變,還可上推至明清之際的思想解放、清代中葉戴震暨章學誠的砥柱中流、十九世紀中西文化的全面對話。這一階段是學術蛻變的漸變和量的積累期,其共同特徵是反專制、排斥宋明理學,並有恢復儒學原教旨之傾向。後人以“奪朱回孔”概括這一中心理念。
《論語·子罕》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自明末東林黨人“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用世之志,到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名言,極力高揚原儒人格獨立的不朽精神,以《易經》的憂患意識和孔子的弘毅精神鐵肩擔道義,適應明末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市民階級的意識,吞吐時代風雲,代表先進生產力立言,摒棄專制帝制。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引陳乾初與黃宗羲論學之言有:“惟是世儒習氣,敢於誣孔孟,必不敢倍程朱,時為之痛心。”此即為“奪朱回孔”之情結。該書又論黃宗羲政治理想說:“其原君、原臣諸篇,發揚民主精義,已為近人傳誦。”又如黃氏《學校篇》:“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於學校,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為非是,而公其非是於學校。”這正是今人“言論自由”和“輿論監督”的古代表述。黃宗羲反專制、倡民主的光明正大之辭,與西方啟蒙運動時代的人文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