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別山中心城市——麻城市
麻城位於湖北省東北部,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別山中段南麓,處於武漢,鄭州,合肥三大城市合圍的中心位置,版圖面積3747平方公里,轄19個鄉鎮辦事處,1個省級經濟科技開發區,716個行政村,7461個村民小組,人口近120萬。城區規劃面積171.7平方公里,建成面積35平方公里;城區人口超過32萬。
麻城歷史悠久。七千多年前即已開發,春秋為楚地,名柏舉,因吳楚在此大戰(柏舉之戰)而名垂青史,秦屬南郡,漢為西陵。後趙大將石勒部下麻秋築城以守,始有麻城之名。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設縣並正式命名麻城,屬黃州府,唐宋以後歷代相襲至今。1986年撤縣設市,由黃岡市代管,但財政和行政審批自主。
麻城自然資源豐富。有耕地100餘萬畝,林地近300萬畝。水域45萬畝。地表水、地下水儲量20多億立方米,高於全省平均水平。玄武岩、大理石、螢、矽、玉等礦儲量很大,還有金、銀、銅、鈦鐵、鏡鐵、磁鐵、赤鐵、褐鐵等礦。野生動物有一百多種,珍稀動物有北豹、梅、野豬、水獺、草狐、娃娃魚、斷板龜、銀環蛇等。植物千餘種,大宗特產有桑蠶、板栗、菊花、柿子、銀杏等。還有大量珍貴中藥材如蔓荊子、天麻、杜仲等等。
麻城旅遊資源亦十分豐富。風景名勝、文物古蹟、革命遺址、古戰場和古文化遺址隨處可見。有三國魏尚書僕射毛玠、晉代名醫王叔和、唐代名賢閻伯嶼的墓葬,有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與隱士陳季常經常相聚的遺址杏花村,有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贄著書講學的遺址釣魚台“芝佛書院”。麻城還是明代吏部尚書李長庚、兵部尚書劉天和、徐壽輝義軍太師鄒普勝、張獻忠義軍兵部尚書周文江的故里。著名的風景名勝有龜峰旭日、柏子秋蔭、麻姑仙洞等三台八景。解放後興建的三座大型水庫湖光山色,風景秀麗,五腦山國家森林公園的創建,更是別具情趣。更為有名的是麻城是中國歷史八大移民聖地——湖廣麻城孝感鄉的所在地,是現在很多四川人、重慶人的祖籍所在地。
麻城,一塊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土地。曹操、李世民、杜牧、蘇軾、李贄、陳季常等一批歷史政治、文化名人都曾飲馬舉水;僅有明一代,麻城以一隅之地中進士132人、舉人482人,他們如一顆顆耀眼的星辰,交相輝映在麻城的歷史長空,給這塊古老的土地平添了許多雄渾而神奇的歷史印記和厚重的歷史人文景觀。
麻城,一塊風景秀麗的土地。境內風景名勝俯首皆是,重要人文歷史景觀有春秋柏舉之戰的古戰場遺址,三國時代曹魏尚書僕射毛玠墓地,宋朝杜牧、蘇軾飲酒賦詩的杏花村以及著名抗金將領、岳家軍副統帥牛皋墓地(一說牛皋墓地在杭州西湖棲露嶺北的劍門關畔,待考),明代李贄講學、著述的龍潭湖和兵部尚書劉天和墓地。自然景觀有“天下第一龜”和“第二廬山”的龜峰山旅遊風景區,有麻姑修仙和鄂東道教聖地的五腦山國家森林公園,有“千島湖”之稱的浮橋河生態旅遊區。紅色革命歷史景觀有麻城烈士陵園、乘馬會館、麻城革命博物館、麻城公墓、可行橋白骨塔、蘇維埃麻城縣政府舊址、紅四方面軍誕生地等。
麻城,更是一方移民聖地。南宋初年,麻城即已開始向四川、重慶移民。元末紅巾軍起義,數萬麻城籍義軍將士及其家屬或跟隨明玉珍入川,或後來投奔明玉珍的大夏政權入川。特別是明初洪武大移民,又有數萬麻城人進入川渝地區。聞名遐邇的“麻城孝感鄉”,就在今天的麻城城區西南部、白果鎮北部、中館驛鎮、宋埠鎮、鐵門崗鄉、歧亭鎮、順河鎮南部至紅安縣東南一帶,版圖面積約1200平方公里,是中國古代8大移民集散地之一。康熙九年《麻城縣誌》記載:“(麻城)明初分四鄉,曰太平,曰仙居,曰亭川,曰孝感,統一百三十里,里各有圖。成化八年,以戶口消耗並為九十四里,復並孝感一鄉入仙居,為三鄉……”孝感鄉在明初約有9萬多人,到成化八年(1472年),人戶基本全部遷入四川、重慶地區。從此,“孝感鄉”成為成千上萬麻城移民後裔心中一個神聖的歷史名詞。孝感鄉雖然消失了,但從明朝末年至清代中期,又有數十萬麻城人及從麻城“過籍”的外省人移民川渝地區。這一“湖廣填四川”的移民大潮,一直延續到清朝中期才基本結束,其遷徙時間之長,人數之多,在中國移民史上十分罕見。早期遷到川渝的麻城父老鄉親們,每年推選公正守信的代表回老家探親送信,代送土特產,傳遞親情,保證了麻城與西蜀之間信息的暢通,這就是中國郵政史上有名的“麻鄉約”,它開創了我國民間郵政通信的先河。近幾年來,川渝移民後裔到麻城尋根問祖熱潮迭起,繹絡不絕。在這些移民後裔中,影響最著者,當屬世紀偉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共第二代領導集體核心的鄧小平,以及中共第三代領導集體主要成員、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傑出的無產階級政治家、黨和國家卓越領導人、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李鵬。
麻城投資環境優越。這裡民風淳樸,社會治安秩序良好;交通體系完整,京九鐵路貫穿全境,京九、京廣鐵路在這裡聯接並建有二級區段站麻城站;滬漢蓉高速鐵路橫貫全境,並建有二級區段站麻城北站;我市將成為京九鐵路、滬漢蓉高速鐵路和京九京廣聯絡線3條國家級鐵路線的重要節點。大廣高速公路、武合高速公路、106國道貫穿全境,天河國際機場、陽邏深水碼頭距市區均只有80公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將達到250多億元,將成為繼武漢、襄樊之後的湖北省第三大交通樞紐。投資50多億元的湖北大別山電廠一期60萬千瓦*2發電機組,2008年建成;二期計畫投資60億元,建成100萬千瓦*2發電機組;郵電通訊便捷,已具備光纜、微波、無線、程控等多種現代通訊手段;城市功能齊全,城區建成面積已達35平方公里,規劃面積170餘平方公里,城區人口逾30萬,主街總長180.8公里,供電供水設施完備,就醫就學方便。
麻城是一塊紅色的土地。是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的發源地;1927年11月,震驚全國的黃麻起義在這裡爆發。此後20多年,麻城的革命火種經久不息,麻城的革命紅旗始終不倒,全境有13.7萬多人死於戰火,6萬多優秀子弟參加了紅軍,在血雨腥風的戰鬥中,煅造出王樹聲、許世友、陳再道、王宏坤等41位新中國第一批授銜的將軍和128位省部級高官。麻城是全中國革命烈士最多的地方,10個紅軍中就有1個是麻城人。
建國56年來,特別是1986年撤縣設市以後,成立縣級麻城市,麻城人民發揚“不屈不撓,緊跟黨走”的老區精神,用心血和汗水推動著各行各業的全面繁榮和持續發展。1991年麻城被國務院確定為對外開放城市,翌年,省級黃金橋經濟科技開發區成立。截止2006年省級開發區湖北麻城經濟開發區招商引資成果顯著,同時,成立了黃金橋工業園;引進資金200多億元。農村經濟全面發展,多種經營形成蠶繭、畜禽、乾鮮果、茶葉、蔬菜、菌類和藥材等八大系列,初步建成了桑蠶、板栗、黃牛飼養、大棚蔬菜、老米酒等五個百里經濟帶。工業上形成了16個系列、300種類型、3099個品種的產品體系,其中部優產品21個,省優產品31個。
黨和國家領導人始終關注著麻城這塊紅色的土地,建國56年來,周恩來、陳毅、董必武、李先念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江澤民、李鵬、朱容基、喬石、萬里、溫家寶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後親臨麻城,給麻城的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麻城市人民以飽滿的熱情,熱忱歡迎各地、各界人士蒞臨麻城,觀光旅遊,投資興業,與麻城人民一道大展宏圖,共創美好的未來,把麻城建設成為一座現代化的大別山中心城市、交通樞紐城市、山水園林城市、商貿旅遊城市。
麻城名人
軍事方面: 王樹聲(開國大將)陳再道許世友王宏坤(開國上將)
王必成李成芳張才千周希漢鮑先志鄭維山(開國中將)
肖永正佘積德張漢丞張培榮周純麟趙炳倫祝世鳳
及128位省軍級開國高級幹部。
鄒永釗(共和國中將、第二炮兵基地司令員,第二炮兵副司令員)
科學方面:彭桓武(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氫彈之父)
文化體育:張敬安(作曲家) 楊潔(著名導演)馬識途(著名作家)梅希文(斯諾克檯球運動員)
李喆(圍棋選手) 王圓籙(莫高窟的發現者) 朱盛昌(著名編輯)
政治方面:余誠(同盟會湖北分會會長)嚴重(國民政府黃埔軍校總隊長、湖北省代主席)
肖永安(貴州省副省長) 夏斗寅(國民黨陸軍上將,中央委員,湖北省政府主席)
嚴智澤(中國民航總局紀委書記、黨委委員)
李鵬(總理,委員長)鄧墾(湖北省副省長,武漢市委書記)
鄧小平(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總設計師,鄧小平理論的創立者。)
經濟方面: 張涌(企業家、林鳳集團懂事長) 薛方全(企業家、重慶民生能源股份公司懂事長)
古代:閻伯嶼(唐代名賢、洪州都督)、劉侗(明文學家)、梅之煥(明甘肅巡撫、詩人)
李長庚(明代吏部尚書) 劉天和(明代兵部尚書)
鄒普勝(徐壽輝黃巾軍軍師)張獻忠(周文江起義軍兵部尚書)
革命烈士:蔡濟黃李碩勛 余海清 廖榮坤 徐其虛 陳友壽 陳則敏
趙基梅 易良品 楊業謀等等幾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