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公園
正文
1840年鴉片戰爭後,特別是辛亥革命後,中國的園林歷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主要標誌是:公園出現了,西方造園藝術大量傳入中國。從鴉片戰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這個時期,中國園林發生的變化是空前的,園林為公眾服務的思想,把園林作為一門科學的思想得到了發展。一些高等院校,如中央大學、浙江大學、金陵大學等,開設了造園課程。1928年曾成立中國造園學會。租界的公園 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國家利用不平等條約在中國建立租界。他們用掠奪中國人民的財富在租界建造公園,以滿足殖民者的需要,並長期不準中國人進入。這種公園比較著名的有上海的外灘公園,或稱外灘花園(現黃浦公園,建於1868年,圖1),虹口公園(建於1900年),法國公園(又名顧家宅公園,現復興公園,建於1908年);天津的英國公園(現解放公園,建於1887年),法國公園(現中山公園,建於1917年)等。1926年,在五卅運動和北伐戰爭的影響下,上海的公共租界工部局才內定將公園對中國人開放,後於1928年付諸實施。


在中國近代公園出現的同時,一些軍閥、官僚、地主和資本家仍在建造私園,如府邸、墓園、避暑別墅等。較有代表性的是榮德生建的梅園(1912),王禹卿建的蠡園(1927),均在無錫。這一時期建造的私園一種是按中國傳統風格建造,不過藝術水平已不如明清時期;一種是模仿西方形式建造,一種是中西風格混雜(當時稱為“中西合璧”),都很少有優秀作品。
西方造園藝術的傳入 西方造園藝術傳入中國,雖然可上溯到清代乾隆時期的圓明園西洋樓,甚至明末清初東南沿海一帶一些紳商的私人花園,但影響很小。租界建造的公園和宅園才使西方造園藝術為較多的人所認識。租界公園的風格,以當時風行世界的英國式為主(見英國自然風景園)。小公園以英國維多利亞式較多,如上海的外灘公園和天津的英國公園;大公園如上海的虹口公園和兆豐公園(現中山公園,建於1914年)多為英國風景式的。
其他風格的造園手法,在租界的公園和那個時期的一些中國園林中也可找到。例如上海的凡爾登公園(現國際俱樂部)和法國公園的沉床園,都具有明顯的法國勒諾特爾式風格(見法國園林);河南雞公山的頤樓和無錫錫山南坡的水階梯,顯然具有義大利台地園風格(見義大利園林);上海的匯山公園(現楊浦區勞動人民文化宮)局部風景區是荷蘭式的。
另外,入侵中國的俄國、德國和日本等帝國主義,也把它們本國的園林風格帶到中國,例如天津就曾建有俄國公園、德國公園、大和公園(都已毀壞)。但這些國家的園林風格在中國的表現都不是很純正的,外來的各種風格常常互相混雜或者同傳統的中國風格相混雜。外來的園林風格除了對沿海、長江流域和個別邊疆省分(如雲南、新疆、黑龍江)有明顯影響外,對廣大中國內地則影響甚微。
配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