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通常以15世紀中葉到17世紀中葉,即以文藝復興時期(見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和巴洛克時期(見巴洛克建築)的義大利園林為代表。發展歷程
文藝復興時期
隨著人文主義的發展,自然美重新受到重視。城市裡的豪富和貴族恢復了古羅馬的傳統,到鄉間建造園林別墅居住。佛羅倫斯附近費索勒(Fiesole)的美第奇別墅(1458~1461)是比較早的一座。它依山坡辟兩層東西狹長的台地,上層植樹叢,主建築物造在它西端,下層正中是圓形水池,左右有圖案式剪樹植壇。兩層台地之間高差很大,因而造了一條聯繫過渡用的很窄的台地,以綠廊覆蓋。這座園林風格很簡樸,雖有中軸線而不強調,主建築物不起統率作用。16世紀上半葉在羅馬品巧山造的另一所美第奇別墅,園林的風格也很簡樸,以方塊樹叢和植壇為主。在兩層台地間的擋土牆上築很深的壁龕,安置雕像。上層台地的一端有土丘,可遠眺城外的野景。主建築物也造在台地的一側。全盛時期
16世紀中期是義大利園林的全盛時期。這時期普遍以整個園林作統一的構圖,突出軸線和整齊的格局,別墅漸起統率作用。基本的造園要素是石作、樹木和水。石作包括台階、欄桿、擋土牆、道路以及和水結合的池、泉、渠等,還有大量的雕像。樹木以常綠樹為主,經過修剪,形成綠牆、綠廊等。台地上布滿一方方由黃楊或柏樹構成圖案的植壇。花園裡常有自然形態的小樹叢,與外圍的樹林相呼應。水以流動的為主,都與石作結合,成為建築化的水景,如噴泉、壁泉、溢流、瀑布、疊落等。注意光影的對比,運用水的閃爍和水中倒影。也有意利用流水的聲音作為造園題材。這個時期比較著名的有埃斯特別墅(建於1550年,見彩圖)和朗特別墅(建於1564年)。全盛時期典型建築埃斯特別墅在羅馬東郊的蒂沃利。主建築物在高地邊緣,後面的園林建在陡坡上,分成八層台地,上下相差50米,由一條裝飾著台階、雕像和噴泉的主軸線貫穿起來。中軸線的左右還有次軸。在各層台地上種滿高大茂密的常綠喬木。一條“百泉路”橫貫全園,林間布滿小溪流和各種噴泉。後來,在巴洛克時期又增建了大型的水風琴和有各種機關變化的水法。這座園林因此得名為“水花園”,園的兩側還有一些小獨立景區,從“小羅馬”景區可以遠眺三十公里外的羅馬城。花園最低處布置水池和植壇。
朗特別墅在羅馬以北96公里的巴尼亞亞,它以水從岩洞發源到流瀉入海的全過程為基本題材。花園最高處的樹林中,從岩洞裡流出的一股泉水,順坡而下,形成噴泉、鏈形疊落渠、瀑布、河流等,構成中軸線。最後在底層平地形成水池,池中央有出色的雕像群。四周有繡花圖案的植壇。主體建築位於中層台地上,為一對小別墅,分居中線兩側,保持了中軸線的完整。巴洛克時期
16世紀末至17世紀,建築藝術發展到巴洛克式,園林的內容和形式也有新的變化。這時期的園林追求新奇、誇張和大量的裝飾。園林中的建築物體量一般相當大,顯著居於統率地位。林蔭道縱橫交錯,甚至套用了城市廣場的三叉式林蔭道。植物修剪的技巧有了發展,“綠色雕刻”的形象更複雜。綠牆如波浪起伏,剪樹植壇的各式花紋曲線更多,綠色劇場(由經過修剪的高大綠籬作天幕、側幕等的露天劇場)也很普遍。流行用綠牆、綠廊、叢林等造成空間和陰影的突然變化。水的處理更加豐富多彩,利用水的動、靜、聲、光,結合雕塑,建造水風琴、水劇場(通常為半環形裝飾性建築物,利用水流經一些裝置發出各種聲音)和各種機關水法,是這時期的一大特點。比較著名的實例有阿爾多布蘭迪尼別墅(1598~1603)和迦兆尼別墅。阿爾多布蘭迪尼別墅在羅馬東南郊的弗拉斯卡蒂。主建築物在中層台地,面寬達100米,前面是伸展更寬的大台階和三叉式林蔭道,後面水從高坡處經鏈式疊落水渠和水台階奔瀉而下,中途壓到一對石柱頂上,水從柱頂沿石柱表面的螺鏇形凹槽流下,流入一座裝有大量機關水法的水劇場。
迦兆尼別墅在盧卡北郊,花園平面輪廓由直線和曲線組合而成,像一面盾。高處是大片叢林,中央被水台階劈開。叢林下緣一側有綠色劇場。低處是兩層台地,種植成複雜曲線圖案的黃楊植壇圍繞著一對圓形水池。這兩層台地的外緣由兩道綠牆形成夾道,裡面的一道綠牆頂部修剪成波浪形。雖然主要建築物在園外,但中軸線上有一連串幾個大雙跑台階,軸線仍然十分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