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史

中國航天史

新中國航天史始於1956年。新中國建立後,領袖層明顯地感覺到外來威脅地存在。因此國防科學技術的發展成為重要的議題。1956年2月,錢學森先生向中央提出了《建立中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1956年3月,國務院制訂《1956年至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12年內使中國噴氣和火箭技術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1956年4月,航天工業委員會成立。

基本信息

里程碑

中國航天史中國航天史
中國航天發展有四大里程碑:
(1)第一個想到利用火箭飛天的人——明朝的萬戶
14世紀末期,明朝的士大夫萬戶把47個自製的火箭綁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雙手舉著大風箏。他最先開始構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飛上天空,然後利用風箏平穩著陸。不幸火箭爆炸,萬戶也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但他的行為卻鼓舞和震撼了人們的內心。促使人們更努力的去鑽研。
(2)東方紅一號——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1號”成功升空!中國航天發展史上第二個里程碑。
(3)載人航天
2003年10月15日,中國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升空,表明中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成為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史上的第三個里程碑。
(4)升空探測-嫦娥奔月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隨著嫦娥一號成功奔月,嫦娥工程順利完成了一期工程
此後,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相繼發射,並成功對接。

基本資料

主管單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
中國航天機電集團公司
主辦單位:航天信息中心
編 輯:《中國航天》編輯
中國刊號:CN11-3630/V

航天員簡介

航天員——乘坐太空飛行器進入太空飛行的人員為航天員,也叫太空人。航天員有職業和非職業兩類,一般分駕駛員、任務專家和載荷專家,或指令長、駕駛員、隨船工程師和飛行工程師。最近出現了以旅遊為目的的遊客航天員。航天員是開拓太空之路的先鋒,作為一名航天員需要具有崇高的獻身精神、高深的學識水平、非凡的工作能力、優秀的環境耐力、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康的身體條件。

青銅時代

★里程碑之一
1970年4月24日21時31分,中國“東方紅”一號飛向太空。這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

白銀時代

★里程碑之二
1987年8月,中國返回式衛星為法國搭載試驗裝置。這是中國打入世界航天市場的首次嘗試。

黃金時代

★里程碑之三
中國航天史中國航天史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升空;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搭載費俊龍,聶海勝兩名航天員升空。2008年9月25日21點10分04秒988毫秒神舟七號搭載翟志剛,景海鵬,劉伯明三名航天員升空。

探月時代

★里程碑之四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搭載著中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的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三號塔架點火成功發射。
★里程碑之五
2010年10月1日18時59分57秒,嫦娥一號衛星的姐妹星嫦娥二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並獲得了圓滿成功。此次發射目的主要是實現下一步的月球軟著陸進行部分關鍵技術試驗,並對嫦娥三號著陸區進行了高精度成像。

20世紀航天發展

1956年2月
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向黨中央提出《建立中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
1956年3月
國務院制訂《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內使中國噴氣和火箭技術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
1956年4月
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航空工業委員會,統一領導中國的航空和火箭事業。聶榮臻任主任,黃克誠、趙爾陸任副主任。
1956年5月10日
聶榮臻副總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國飛彈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見》。五月二十六日,周恩來總理主持中央軍委會議討論同意,並責成航委負責組織飛彈管理機構和研究機構。
1956年10月15日
聶榮臻副總理就發展中國飛彈事業向中央報告,提出對飛彈的研究採取“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外援和利用外國已有的科學成果”的方針。十七日,中央批准了這個報告
1958年1月
國防部制訂噴氣與火箭技術十年(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七年)發展規劃綱要。
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之後,中國一些著名科學家建議開展中國衛星工程的研究工作。一些高等院校也開始進行有關學術活動。中國科學院由錢學森、趙九章等科學家負責擬訂發展人造衛星的規劃草案,代號為“五八一”任務,成立了“五八一小組”,議定建立三個設計院落。八月,第一設計院成立。十一月,遷往上海,改名為中國科學院上海機電設計院。
1958年4月
開始興建中國第一個運載火箭發射場。
1958年5月17日
毛澤東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指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1960年2月19日
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九月,探空火箭發射成功。
1960年11月5日
中國仿製的蘇聯“P—2”飛彈首次發射試驗獲得成功。
1962年3月21日
中國獨立研製的第一枚中近程飛彈發射試驗失敗。一九六三年一月,中國科學院成立星際航行委員會,由竺可楨、裴麗生、錢學森、趙九章等領導,研究制訂星際航行長遠規劃。
1964年4月29日
國防科委向中央報告,構想在一九七○年或一九七一年發射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1964年6月29日
中國自行研製的中近程飛彈再次發射試驗,獲得成功。
1964年7月19日
成功地發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
1965年
中央專門委員會批准第七機械工業部制訂的一九六五至一九七二年運載火箭發展規劃。
中央專委責成中國科學院負責擬訂衛星系列發展規劃。
1965年10月
中國科學院受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的委託,召開第一顆人造衛星方案論證會。
1966年6月30日
周恩來總理視察酒泉運載火箭發射基地,觀看中近程火箭發射試驗,祝賀發射成功。
1966年10月27日
飛彈核武器發射試驗成功。彈頭精確命中目標,實現核爆炸。
1966年11月
“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和“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開始研製。
1966年12月26日
中國研製的中程飛彈首次飛行試驗基本成功。
1967年
“和平二號”固體燃料氣象火箭試射成功。
1968年2月20日
空間技術研究院成立。
1970年1月30日
中遠程飛彈飛行試驗首次成功。
1970年4月24日21點35分
“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發射成功。這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毛澤東主席等領導人於“五一”節在天 安 門城樓接見了衛星和運載火箭研製人員代表
1971年3月3日
中國發射了科學實驗衛星“實踐一號”。衛星在預定軌道上工作了八年。
1971年9月10日
東風五號洲際飛彈首次飛行試驗基本成功。
1975年11月26日
中國發射了一顆返回式人造衛星。衛星按預定計畫於二十九日返回地面。
1979年1月7日
遠程飛彈試驗一種新的發射方式,獲得成功。
1980年5月18日
中國向太平洋預定海域成功地發射了遠程運載火箭。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電致賀。六月十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慶祝大會,鄧小平、胡耀邦、李先念、陳雲、彭真、徐向前等領導人出席,胡耀邦作重要講話。
1981年9月20日
中國用一枚風暴一號運載火箭發射了三顆科學實驗衛星。
1982年10月12日
潛艇水下發射飛彈獲得成功,回收艙準確地濺落在預定海域。中共中央軍委發電致賀。
1984年4月8日
中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發射成功。十六日,衛星成功地定點於東經一百二十五度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電致賀。三十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慶祝大會。
1986年2月1日
中國發射一顆實用通信廣播衛星。二十日,衛星定點成功。這標誌著中國已全面掌握運載火箭技術,衛星通信由試驗階段進入實用階段。
1988年9月7日
中國發射一顆試驗性氣象衛星“風雲一號”。這是中國自行研製和發射的第一顆極地軌道氣象衛星。
1988年12月25日
中國科學院海南探空火箭發射場成功地發射了一枚“織女一號”火箭,至此,中國低緯度區第一次火箭探空試驗圓滿結束。這次為期兩周的試驗共發射了四枚火箭。
1990年4月7日21點30分
中國自行研製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把美國製造的亞洲1號通信衛星送入預定的軌道,首次取得了為國外用戶發射衛星的圓滿成功。
1990年7月16日9點40分
中國新研製的大推力運載火箭——長征二號捆綁式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將模擬衛星送入了預定軌道。這枚火箭是由中國新建的大型航天發射設施發射升空的,同時還為巴基斯坦搭載發射了一顆小型科學試驗衛星。
1991年1月22日下午18點23分
中國第一枚一百二十公里高空低緯度探空火箭——“織女三號”在中國科學院海南探空發射場發射試驗成功。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二日,中國第一座海事衛星地面站通過驗收。它的建成填補了中國高科技的一項空白。
1998年5月2日
中國自行研製生產的“長二丙”改進型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這標誌著中國具有參與國際中低軌道商業發射市場競爭力。

載人飛船

中國航天史中國航天史
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飛船在酒泉起飛,21小時後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成功著陸,圓滿完成“處女之行”。這次飛行成功為中國載人飛船上天打下非常堅實的基礎。
2003年,“神舟五號”搭載首位中國太空人楊利偉前往太空;
2008年,“神舟七號”搭載三名太空人進入太空,翟志剛完成首次出艙行走。
神舟一號1999年11月20日第一次測試飛行,成功實現天地往返。
神舟二號2001年01月09日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行試驗的主要目的是對工程各系統從發射到運行、返回、留軌的全過程進行考核,檢驗各技術方案的正確性與匹配性,取得與載人飛行有關的科學數據和實驗數據。
神舟三號2002年03月25日飛行試驗的主要目的是考核火箭逃逸功能、控制系統冗餘、飛船應急救生、自主應急返回、人工控制等功能,這次任務載有模擬太空人。
神舟四號2002年12月29日無人狀態下全面考核的一次飛行試驗,主要目的是確保太空人絕對安全,進一步完善和考核火箭、飛船、測控系統的可靠性。
神舟五號2003年10月15日首次載人飛行,承載的太空人是楊利偉,成功圍繞地球十四圈。
神舟六號2005年10月12日首次進行多人多天的航天飛行,承載的太空人是費俊龍和聶海勝。
神舟七號2008年09月25日首次承載三名太空人進入太空,承載的太空人是翟志剛、劉伯明和景海鵬,成功進行出艙活動(又稱太空行走)。
神舟八號2011年11月01日由改進型“長征二號”F遙八火箭順利發射升空。2011年11月3日凌晨,與組合天宮一號成功實施首次交會對接任務,成為中國空間實驗室的一部分。
神舟九號2012年6月16日下午首次載人交會對接任務3名航天員進入太空,景海鵬、劉旺和劉洋(中國首位女航天員)。6月18日下午,神舟九號成功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實現自動交會對接。6月24日,航天員劉旺操作飛船順利完成於天宮一號的手控交會對接。標誌著中國完全掌握了載人交會對接技術。
神舟十號2013年6月11日17時38分搭載三位航天員飛向太空,將在軌飛行15天,並首次開展我國航天員太空授課活動。飛行乘組由男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和女航天員王亞平組成,聶海勝擔任指令長

火箭發展

新中國建立後,領袖層明顯地感覺到外來威脅的存在。因此國防科學技術的發展成為重要的議題。新中國的航天史始於1956年。那一年2月,錢學森先生向中央提出了《建立中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3月,國務院制訂《1956年至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12年內使中國噴氣和火箭技術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1956年4月,航天工業委員會成立。1956年5月10日,聶榮臻副總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國飛彈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見》。5月26日,周恩來總理主持中央軍委會議討論同意,並責成航委負責組織飛彈管理機構和研究機構。1956年10月8日,錢學森又受命組建了中國第一個火箭、飛彈研究——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即現在的運載火箭研究院)。
1957年12月24日,一輛從莫斯科出發的專列抵達北京。車上除102名蘇聯火箭技術人員外,還有一份蘇聯“還給”中國的厚禮--兩發P-1近程地地飛彈。在史書上記載著200年前,火箭故鄉的中國康熙皇帝曾送給俄國沙皇兩箱古代火箭;200年後蘇聯“老大哥”又將兩枚現代火箭送給了中國這位“小弟弟”。1958年4月,開始興建中國第一個運載火箭發射場。
1958年5月17日,毛澤東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發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號召,掀起中國航天事業的第一個高潮。10月20日,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在酒泉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衛星發射場。到了1960年,正當中國仿製P-2飛彈的工作進入最後階段時,中蘇之間關於意識形態領域的大論戰開始了,被惹惱的赫魯雪夫下令全部停止根據先前的協定正在進行的對中國的援助。
中國的火箭,的的確確是逼出來的。

航天發展之初

中國航天史中國航天史
就在蘇聯撤走專家17天后的1960年9月10日,中國第一次在自己的國土上,用蘇聯專家認為會爆炸的中國自己生產的國產燃料,成功地發射了一枚蘇制P-2飛彈。
而這時中國人按照蘇聯提供的圖紙仿製出來的飛彈,也開始進入最後的組裝。人們把新中國航天人自己製造出來的第一枚飛彈命名為“東風一號”。
1960年11月5日上午9時,中國第一枚仿製的火箭“東風一號”點火了。第一次引進彈發射成功,第一發仿製彈也發射成功,“東風一號”成為壓倒西風的前鋒。
頭腦熱起來的火箭人異想天開地為一步登天把V-2的圖紙放大了一倍,製造出的“東風2號”成為一次讓所有科技人員記憶猶新的發射。
1962年3月21日上午9時5分53秒,東風二號在眾望所歸中點火升空。但是發射失敗。1964年6月29日,“東風二號”又開始發射試驗。這次“東風二號”連續三發都取得了成功。它標誌著中國從此擁有了可以遠程打擊的飛彈盾牌。
有人說,當初年輕的共和國在一片廢墟上迅速挺立,靠的是兩根支柱:一根是大慶油田,一根就是“兩彈一星”。鄧小平說:“如果60年代以來,中國沒有核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誌。”
1964年,中國的科學家們起草了《關於人造衛星方案的報告》。4月29日,國防科向中央報告,構想在1970年或1971年發射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同年6月29日中國自行研製的中近程火箭再次發射試驗,獲得成功。7月19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1966年10月27日,飛彈核武器發射試驗成功。彈頭精確命中目標,實現核爆炸。同年年11月,“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和“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開始研製。12月26日,中國研製的中程火箭首次飛行試驗基本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時31分,中國自行研製的“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飛向太空。這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研製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這是中國航天史上的第一個里程碑。
1968年2月20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宣告成立,首任院長錢學森。
1971年3月3日,中國發射了科學實驗衛星“實踐一號”。衛星在預定軌道上工作了八年。9月10日,洲際火箭首次飛行試驗基本成功。
1974年11月5日,“長征二號”首次發射時由於火箭上一根控制信號導線在巨大的震動中折斷,火箭在起飛20秒以後姿態失穩。當看到自己創造的似乎有生命的心血結晶在一瞬間變為烈火中紛紛墜落的殘骸時,許多人幾乎不相信眼前的現實,航天人流下了從不輕易流的眼淚。距第一次“長征二號”空中爆炸近一年後的1975年10月16日,第二枚“長征二號”和衛星送達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當11月26日11時27分52秒,火箭再次噴出火焰時,這次火箭衛星不負眾望。衛星發射三天后的11月29日10時53分,返回艙像一個聽話的孩子按照原計畫與星體分離。這是中國航天史上的第二個里程碑,同時,還創造了一個世界航天史的奇蹟:首次發射返回式衛星即回收成功。蘇聯是在秘而不宣地發射了幾顆衛星後才掌握了回收技術;美國雖是大大方方,卻是發射到第13顆衛星時才掌握該項技術。美國宇航局局長1979年來華訪問時,參觀了當年研製衛星的部分實驗室和工廠。參觀結束,他問那些帶他參觀的中國人:“你們領我看的這些東西是真的嗎?”
中國在發射了第一顆衛星之後不久,開始正式策劃衛星通信工程。後來稱為“331”工程。
這時人們發現手中現有的火箭派不上用場,必須研製新型能飛得更高更遠的運載工具。1977年12月28日,七機部下發了《關於改變“三三一工程”運載火箭名稱的通知》,將火箭的名稱正式確定為“長征三號”。
“東方紅二號”通信衛星又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貨。與14年前上天的“東方紅一號”相比,用途已從政治轉為實用,它可以傳送電視、電話、廣播、數據等多種信息,作用可以覆蓋中國全部領土領海。與它同時誕生的還有大量的地面試驗設備。
1983年一切準備就緒。一個龐大的試驗隊護送新的火箭和新的衛星來到新的發射場。經過3個多月的測試準備,1984年1月29日,新的“長征三號”火箭托舉著東方紅二號衛星開始發射。
火箭起飛一切正常,順利飛到四百多公里的高空。但意外出現了。故障原因很快被找到並對方案進行了修改。就在這個時候,接到了上級領導的指示,整個發射隊伍不撤回,儘快發射第二發。這是中國航天史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大膽的決定。
4月8日,第二枚長三火箭點火升空,順利將衛星送入預定的橢圓軌道。但衛星進入橢圓軌道僅是成功了第一步,還要利用星上的發動機把衛星一步一步推到距地球近36000公里的靜止軌道上。
1984年4月16日18時27分57秒,衛星定點在125度的赤道上空,所有儀器工作正常。中國人在地球之外36000千米的高空放上了自己的第一顆通信衛星。
1986年2月1日,中國再次發射一顆實用通信廣播衛星。20日,衛星定點成功。這標誌著中國已全面掌握運載火箭技術,衛星通信由試驗階段進入實用階段

太空發展時代

中國航天史中國航天史
80年代,基於衛星回收技術上的空間試驗成為各國熱點。太空越來越成為一個巨大的市場。1985年10月,中國政府宣布,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將投入國際市場,承攬國內外用戶的商業發射任務。中國的航天事業從此進入了一個參與國際航天市場競爭,與國際太空發展同步的時代。
1988年底到1990年1月間,在國際市場上13個招標的衛星發射服務中,美國中標3顆,阿里亞娜中標9顆,而中國僅中標1顆。
機遇有時會不期而至。1986年,被稱作世界航天史上的黑色災難年。繼1月28日發生了震驚世界的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機毀人亡事件後。緊接著一系列的事故讓世界火箭發射市場幾乎癱瘓。一時間,世界上幾乎所有的衛星廠家和用戶都著急起來。天上運行的衛星壽命將盡,地上準備好的衛星排成長隊等待發射,而阿里安火箭發射的日期尚不能確定。衛星的製造商們想起了一年前曾被他們冷遇的中國火箭。

航天事業起步

其實在此之前,中國的對外發射服務已經緊鑼密鼓地開展起來。
這一年的3至4月期間,航天工業部代表團在美國進行了大規模的長征系列火箭的推銷活動。在十幾天鏇風般日程安排中,先後與十幾家宇航公司進行了接觸,連續進行了多達24場的中國火箭宣講。
1986年,在美國的著名的麥道公司的談判室里,兩名中方專家在舌戰13名美國技術專家後,終於讓美國人認識到中國人手中有真傢伙,從此美方對中方的態度發生了180度的大轉變,認真和尊敬起來。
1987年8月,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的第九顆返回式衛星,為法國馬特拉公司搭載了兩個微重力試驗裝置。衛星成功回收後,該公司的相關試驗取得圓滿成功,這是中國航天界打入世界航天市場的第一次嘗試。1990年4月7日,中國自行研製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把美國製造的亞洲1號通信衛星送入預定的軌道,首次為國外用戶發射衛星取得圓滿成功。1990年7月16日9時40分,中國新研製的大推力運載火箭“長征二號”捆綁式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將模擬衛星送入了預定軌道。這枚火箭是由中國新建的大型航天發射設施發射升空的,同時還為巴基斯坦搭載發射了一顆小型科學試驗衛星。1991年1月22日下午18時23分,中國第一枚120公里高空低緯度探空火箭“織女三號”在中國科學院海南探空發射場發射試驗成功。1992年10月6日,發射瑞典科學衛星,以“一箭雙星”的形式將瑞典“弗利亞”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圓滿履行了中國發射外星的第一個契約。1994年2月22日,中國第一座海事衛星地面站通過驗收。它的建成填補了中國高科技的一項空白。
1998年5月2日,中國自行研製生產的“長二丙”改進型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這標誌著中國具有參與國際中低軌道商業發射市場競爭力。
迄今為止,長征系列火箭已成功把多種試驗衛星、科學衛星、地球觀測衛星、氣象衛星和通訊衛星等送入太空,為巴基斯坦、瑞典、菲律賓、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提供商業發射服務。世界上最大的商業衛星供應商美國休斯公司已與中國長城工業總公司簽訂了長期合作協定。

新航天時代

中國航天史中國航天史
火箭可以運載並發射衛星上天,而衛星又可以安全返回,這兩項成果的取得為載人航天打下了技術基礎。除了顯而易見的經濟效益,載人航天的研製涉及到天文、醫學、空氣動力學等數十個學科領域。它的成熟將體現一個國家的綜合科技水平,關乎一個國家在太空時代的生死存亡。
人類載人航天已有42年歷史(1961前蘇聯實現世界首次載人航天),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在1992年正式啟動後僅用7年時間就突破了航天最高技術
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7秒,中國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首發成功,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在完成了21個小時的空間科學試驗後,於21日3時41分成功著陸。“神舟”號試驗飛船的成功發射和回收,成為中國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成功的日期1999年11月21日,離這一年結束的日子只有一個月零9天。在7年時間裡每天數著日曆倒計時過日子的航天人中,許多人只想好好地睡上一覺。但就是這樣簡單的願望對很多人來講,也是一個難以實現的奢望。在新的戰鼓聲中,“神舟二號”又開始起步了。正在駕駛隆隆天車挺進太空的中國航天人,必須為一個民族的理想去爭分奪秒!
不久,第二艘飛船“神舟二號”被製造出來,它的性能比“神舟一號”更加先進,保證安全與維持生命系統的設備安裝得也更加充分。

21世紀航天發展

2001年1月10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飛行7天后成功返回地面。這是中國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船上進行了微重力環境下的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空間天文和物理等領域的實驗,各種儀器設備性能穩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數據。與“神舟”一號飛船相比,“神舟”二號飛船的系統結構有了新的擴展,技術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
緊接著神舟三號飛船於2002年3月25日發射。飛船搭載了人體代謝模擬裝置、擬人生理信號設備以及形體假人,能夠定量模擬航天員呼吸和血液循環的重要生理活動參數。“神舟”三號軌道艙在太空留軌運行180多天,成功進行了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號飛船的升空,是中國載人航天的最後一次預演,是載人航天工程實施以來技術要求最高、參試系統最全、難度最大的一次飛行試驗,還面臨載人航天發射以來最為嚴峻的考驗:發射場有史以來罕見的嚴寒,最低氣溫接近-30℃,超過低溫發射條件近10℃,且飛船發射已進入不可逆狀態。“神舟”四號飛船最後的成功發射,標誌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經受住了無人狀態下最全面的飛行試驗考驗,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低溫發射的新紀錄,也創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火箭低溫發射的奇蹟。中國航天專家梁思禮院士表示,雖然“神舟”飛船的研製、發射比美、俄晚一些,但中國研製飛船的起點更高。“神舟”飛船的軌道艙既能進行留軌對地觀測,又能作為未來空間交會對接的一個飛行器,是今後天地往返運輸的優良工具。
公元2003年10月15日是一個不尋常的日子,9時整,楊利偉乘坐的“神舟”五號飛船在震天撼地的轟鳴中騰空而起。全世界的人們在這一天都看到中國人楊利偉在太空中飛翔。從這一天起,在浩渺的宇宙間飄動的旗幟中開始有了中國的五星紅旗。那艘承載全民族希望的“神奇之舟”劃開了中國一個嶄新的航天時代。
公元2003年10月16日清晨6時23分,中國的“神舟五號”飛船在起飛21小時後,順利降落在內蒙古空曠的草原上。太空中沒有中國人足跡的歷史到此結束。
飛天已從敦煌壁畫中走了出來。

嫦娥工程

中國航天史中國航天史
10月6日,美聯社向全世界發布訊息:在即將發射載人飛船前,中國宣布最快在3年內把探月衛星送入月球軌道。代號為“嫦娥工程”的中國探月計畫今年3月開始啟動,目前進展順利。另悉,若一切順利,10年後,月球上將可能出現中國人的身影。

神舟六號

2005年10月11日
22:15—22:17太空人進入飛船
22:53神舟六號返回艙艙門關閉10月12日
00:27火箭發射塔操作支架完全打開
01:00:00長征二號F型火箭點火
01:00:03.583神舟六號發射
01:02:03(點火後第120秒)火箭逃逸塔分離
01:02:19(點火後第136秒)火箭助推器分離
01:02:42(點火後第159秒)火箭一二級分離,一級火箭墜落
01:03:23(點火後第200秒)整流罩在110公里高度脫離
01:09:52神舟六號進入預定軌道
07:56神舟六號飛船實施變軌
10月13日
02:10航天員進行在軌抗干擾試驗
18:21遠望一號、遠望二號和遠望三號所處海域海況惡化
21:56神舟六號飛船進行變軌後的首次軌道維持
10月15日
08:29—08:312名太空人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胡錦濤對話
10月16日
18:40神舟六號圍繞地球進入第76圈飛行,在青島站測控區上空
18:44神舟六號返回指令解鎖
19:10北京航天飛控中心調度員宣布,返回段跟蹤進入30分鐘準備
19:17神舟六號正在南太平洋上空飛行
19:18推進艙太陽帆板垂直歸零
19:42遠望三號測量船捕獲到神舟六號信號
19:43—19:48遠望三號測量船對神舟六號實施了姿態調整、軌道艙與返回航分離、制動點火等一系列關鍵控制,神舟六號順利進入預定返回軌道
19:43遠望三號向神舟六號發出指令,神舟六號第一次調姿開始
19:44軌道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
19:45推進艙發動機點火,開始回航
19:48:29推進艙軌道控制發動機關機,飛出遠望三號測量船測控段
19:52返回艙飛過非洲大陸上空,向中國飛來
20:02返回艙飛過南亞上空,航天員報告飛船工作正常,感覺良好
20:07推進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
20:13返回艙進入通訊黑障區
20:16著陸場站測控設備發現飛船
20:19返回艙主傘艙蓋打開
20:20脫減速傘,主傘打開,直升機目視到目標
20:23返回艙防熱大底成功拋掉
20:33返回艙成功著陸
21:04返回艙艙門被打開
21:39兩名太空人費俊龍和聶海勝離開返回艙
10月17日
返回地球

繞月探測工程

概述

從最初提出探月,到繞月探測工程首次飛行任務正式實施,中國繞月探測走過了十多年的歷程:

初步實施階段

1991年,中國航天專家提出要開展月球探測工程。1998年,國防科工委正式開始規劃論證月球探測工程,並開展了先期的科技攻關。

制定方案

2004年1月23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批准繞月探測工程立項。
2004年2月25日,繞月探測工程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召開,會議通過《繞月探測工程研製總要求》,同時將工程命名為“嫦娥工程”。
2004年3月15日,國防科工委任命五大系統總指揮及總設計師。
2004年6月27日,完成發射場系統總體技術方案制定。
2004年7月30日,完成地面套用系統設計方案制定。
2004年8月6日,完成測控系統總體設計方案制定。
2004年11月19日,繞月探測工程領導小組召開第二次會議,審議並通過工程轉入初樣研製階段。
2004年12月10日,完成測控系統補充18m天線總體技術方案。
2005年4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黃菊視察繞月探測工程。
2005年6月13日,“嫦娥一號”衛星月食問題得到解決。

一號試驗

2005年12月29日,繞月探測工程領導小組召開第三次會議,審議並通過了工程轉入正樣研製階段。
2006年5月16日-19日,完成發射場適應性改造與建設驗收。
2006年5月29日-6月2日,測控系統利用歐空局Smart-1衛星開展USB與VLBI綜合測軌試驗。
2006年7月16日,地面套用系統昆明40m天線通過驗收。
2006年8月1日-9月16日,完成衛星系統與地面套用系統正樣對接試驗。
2006年8月1日-9月28日,完成衛星系統與測控系統正樣對接試驗。
2006年10月20日,地面套用系統密雲50m天線通過驗收。
2006年10月28日-11月19日,完成整星熱平衡與熱真空試驗。
2006年11月27日,完成星箭對接、分離試驗。
2006年12月27日,月球探測工程中心組織各系統開始進行“兩個百分之百”的複查複審、反思、質疑活動。
2007年1月12日,運載火箭完成出廠測試。
2007年1月16日,繞月探測工程領導小組召開第四次會議,審議並通過了工程轉入發射實施階段。
2007年1月19日,“嫦娥一號”衛星通過月球探測工程中心和航天科技集團聯合評審。
2007年1月29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和副總理曾培炎視察繞月探測工程。
2007年2月8日,繞月探測工程指揮部召開會議,決定將“嫦娥一號”衛星發射視窗調整為2007年下半年。
2007年5月28-6月10日,完成“嫦娥一號”衛星任務1:1全過程演練。
2007年8月3日,“嫦娥一號”通過出場評審。

發射實施

2007年8月10日,繞月探測工程領導小組召開第五次會議,決定工程轉入發射實施階段,定於2007年10月發射“嫦娥一號”衛星。
2007年8月19日,“嫦娥一號”衛星進場。
2007年9月20日,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進場。
2007年10月22日,國家航天局宣布擇機執行繞月探測工程嫦娥一號飛行任務。
台北時間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UTC+8時)左右,嫦娥一號探測器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發射。衛星發射後,將用8天至9天時間完成調相軌道段、地月轉移軌道段和環月軌道段飛行。經過8次變軌後,於11月7日正式進入工作軌道。11月18日衛星轉為對月定向姿態,11月20日開始傳回探測數據。
2007年11月26日,中國國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號衛星傳回的第一幅月面圖像。
2007年12月12日上午10時,慶祝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圓滿成功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
2009年3月1日16時13分,嫦娥一號衛星在控制下成功撞擊月球。為中國月球探測的一期工程,劃上了圓滿句號。

嫦娥二號發射

嫦娥二號衛星(簡稱:嫦娥二號,也稱為“二號星”)是嫦娥一號衛星的姐妹星,由長三丙火箭發射。但是嫦娥二號衛星上搭載的CCD相機的解析度將更高,其它探測設備也將有所改進,所探測到的有關月球的數據將更加翔實。“嫦娥二號”於2010年10月1日18時59分57秒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並獲得了圓滿成功。

研製過程

11月6日,央視《新聞30分》報導:中國自主研製的嫦娥二號衛星已經進入正樣研製階段,將於2010年發射升空。嫦娥二期工程也已經正式立項,計畫在2012年前後,發射中國的月球著陸器和月球車。
嫦娥二號和嫦娥一號衛星一樣,主要進行繞月探測飛行,因此衛星的重量都是在2噸左右。由於兩顆衛星探測的內容和目的不同,研製人員對用於科學探測試驗的有效載荷做了調整。
根據中國探月工程“三步走”的戰略。在發射完嫦娥二號衛星以後,就要發射一個月球著陸器和月面車,對月球表面進行探測。大家看到這個一比一的月球著陸器的模型,這個是月球車的模型,在這裡它可以模擬月球著陸器釋放月球車的全過程。
專家說,月球著陸器可以對月球表面進行月壤分析,月球車可以在距離著陸器5公里直徑的範圍內進行巡視探測。主要突破月面軟著陸技術,月面巡視技術,同時還有月面巡視的無人自主導航技術。
中國的探月工程將分為三期完成,要突破“繞”“落”和“回”三大關鍵技術。

相關數據

——嫦娥二號衛星重量為2480公斤,其中燃料重量約1300公斤,七種科學探測設備重約140公斤。
——發射嫦娥二號的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全長54.84米,起飛質量345噸,運載能力為3.8噸,嫦娥二號發射將是長征系列火箭的第131次飛行,2010年中國第10次航天發射。
——火箭把嫦娥二號送入遠地點高度接近38萬公里的直接奔月軌道,而嫦娥一號的入軌點遠地點高度只有約5100公里;
——由於採用了不同的軌道設計,嫦娥二號約用5天即可到達月球,將嫦娥一號近14天的奔月時間大大縮短;
——衛星環繞月球飛行的軌道高度為100公里,比嫦娥一號距月球近了100公里;
——衛星上新研製的相機,能夠將對月拍攝圖像的解析度從嫦娥一號的120米提高到10米左右;
——嫦娥二號的設計壽命為半年,嫦娥一號的設計壽命是一年,實際壽命是494天,其中環月運行482天;
——火箭系統和衛星系統共有8萬多個元器件,在空中點火起爆的火工品達200多種。

十大使命

(試驗使命)
一、配合運載火箭驗證地月轉移軌道直接發射技術
二、驗證距月面100千米近月制動的月球軌道捕獲技術;
三、驗證100千米×15千米軌道機動與飛行技術;
四、對二期工程的備選著陸區進行高解析度成像試驗;
五、搭載輕小型化X頻段深空應答機,配合中國新建的X頻段地面測控站,試驗X頻段測控技術;
六、試驗遙測信道低密度奇偶校驗碼(LDPC)編碼技術,月地高速數據傳輸技術及降落相機技術;
(探測使命)
七、獲取更高精度月球表面三維影像,解析度由嫦娥一號衛星的120米提高至優於10米;
八、探測月球物質成分;
九、探測月壤特性;
十、探測地月與近月空間環境。

“奔月”時刻表

2010年10月1日11時:正式進入發射程式2010年10月1日11時許,正式進入發射程式,也就是不可逆程式。同時舉行最後一次氣象“大會商”,做出可執行氣象報告。
13時30分:為火箭加注液氫
氣象報告出爐,如果可以按期發射,那么在火箭發射前5.5小時(也就是10月1日13時30分許),開始低溫為火箭加注液氫。為保證火箭的動力,加注工作要維持到發射前最後兩分鐘才斷開。
17時:進入射前系統
17時許,真正進入射前系統。此時,地面開始給系統加電,同時,各種口令也在此時開始不斷傳達、下發。這一節預示著火箭進入了最緊張階段。
18時20分:塔架平台展開
倒計時40分鐘(18時20分),2號塔架迴轉平台從上而下逐級展開。
18時45分:人員開始撤離
倒計時15分鐘(18時45分),人員開始撤離,最後一批勤務人員離開2號發射塔架,撤離到塔架附近的山洞掩體。
18時58分27秒:系統內部電池供電
倒計時90秒(18時58分27秒),開始轉電。即從地面供電轉為系統內部電池供電,將連線在系統上的電纜插頭拔掉。
18時58分57秒:準備點火發射
倒計時60秒(18時58分57秒),準備點火發射。
18時59分17秒:指揮員報告倒計時
倒計時40秒(18時59分17秒)01號指揮員報告倒計時。
18時59分47秒:點火倒計時
倒計時10秒(18時59分47秒)點火倒計時,01號指揮員開始讀秒。
18時59分57秒:點火
倒計時0秒(18時59分57秒)點火。
19時整:嫦娥起飛
3秒後(19時整)火箭托舉“嫦娥二號”成功起飛。
19時25分53秒:星箭分離
(火箭升空1553秒後)火箭和衛星成功分離。
19時57分36秒:宣布發射成功
指揮中心宣布嫦娥二號發射成功。

“零視窗”發射

2007年“嫦娥一號”衛星發射時,“零視窗”一直是關鍵字之一。所謂“零視窗”,即指在預先計算好的發射時間,分秒不差地將火箭點火升空,不允許有任何延誤與變更。
在“零視窗”發射時火箭的發射時間幾乎沒有調整的餘地,通常採用定時控制火箭點火的辦法來實現“零視窗”的發射。如果火箭不能準時發射,則要推遲發射,等待下一次發射視窗,甚至要推遲一天或若干天才能發射。所以“零視窗”發射對火箭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宇航部部長趙小津在“嫦娥一號”衛星發射前向媒體表示,“嫦娥一號”的發射視窗預留了35分鐘,在這35分鐘內都可以發射。但在最後一分鐘發射與在第一分鐘發射相比,相比衛星燃料將要損失120公斤,這對總共只有1200公斤燃料的“嫦娥一號”是很大的損失,將直接影響其工作時間和工作壽命。如果由於特殊原因在這35分鐘內不能正常發射,就只能取消發射計畫,推遲到第二年重新確定發射視窗。

探月工程

據國防科工局介紹,考慮到中國科技水平、綜合國力和國家整體發展戰略,2020年前,中國月球探測工程以無人探測為主,分三個實施階段。

“繞”:2004年~2007年(一期),研製和發射中國首顆月球探測衛星,實施繞月探測。這一階段主要任務是研製和發射月球探測衛星,突破繞月探測關鍵技術,對月球地形地幔、部分元素及物質成分、月壤特性、地月空間環境等進行全球性、整體性與綜合性的探測,並初步建立中國月球探測航天工程系統。
“落”:2013年前後(二期),進行首次月球軟著陸和自動巡視勘測。主要任務是突破月球軟著陸、月面巡視勘察、深空測控通訊與遙控操作、深空探測運載火箭發射等關鍵技術,研製和發射月球軟著陸探測器和巡視探測器,實現月球軟著陸和巡視探測,對著陸區地形地貌、地質構造和物質成分等進行探測,並開展月基天文觀測。
“回”:2020年前(三期),進行首次月球樣品自動取樣返回探測。主要任務是突破採樣返回探測器小型採樣返回艙、月表鑽岩機、月表採樣器、機器人操作臂等技術;在現場分析取樣的基礎上,採集關鍵性樣品返回地球,進行試驗室分析研究;深化對地月系統的起源與演化的認識。
在“繞”“落”“回”均成功實現以後,我們才能進行下一步的人登上月球的計畫。
嫦娥三號在文昌發射
文昌航天發射中心征地工作正式啟動,“嫦娥三號”有望在文昌發射。
今天上午,文昌市委、市政府舉行征地工作初征儀式,全市共有18個征地工作隊開赴龍樓鎮、東郊鎮等地進行土地調查摸底,並將在半年時間內確定最終的征地方案,為航天發射中心的順利運轉做好準備。征地工作將按照“和諧征地,自願拆遷”的原則進行,在確保國家大局的同時,充分考慮到當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據了解,征地工作完成後,被轉移的當地民眾將被妥善安置在航天發射中心的附近,政府將出資為民眾建造住房和鋪面,並對有勞動能力的民眾進行培訓,保證民眾的正常生活、生產和發展。
另記者從有關權威人士處獲悉,文昌航天發射中心建成後,將有望發射“嫦娥三號”,屆時,文昌和海南人民將有幸見證這一歷史時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