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湘菜美食文化節

飲食文化和烹飪實踐中,湖南人民創製了多種多樣的菜餚。 酸、甜、鹹、苦,調和適口。 ”第二屆中國湘菜美食文化節根據這一要求,策劃和推出一系列有影響的活動。

湘菜簡介

瀟湘風味,以湖南菜為代表,簡稱“湘菜”,是我國八大(浙菜、蘇菜、湘菜、川菜閩菜粵菜徽菜魯菜菜系之一。湖南省,位於中南地區,長江中游南岸。這裡氣候溫暖,雨量充沛,陽光充足,四季分明。南有雄崎天下的南嶽衡山,北有一碧萬頃的洞庭,湘、資、沅、澧四水流經全省。自然條件優厚,利於農、牧、副、漁的發展,故物產特別富饒。湘北是著名的洞庭湖平原,盛產魚蝦和湘蓮,是著名的魚米之鄉。《史記》中曾記載,楚地“地勢饒食,無饑饉之患”。長期以來,“湖廣熟,天下足”的諺語,更是廣為流傳。湘東南為丘陵和盆地,農牧副漁都很發達。湘西多山,盛產筍、蕈和山珍野味。豐富的物產為飲食提供了精美的原料,著名特產有:武陵甲魚,君山銀針,祁陽筆魚洞庭金龜桃源雞臨武鴨,武岡鵝,湘蓮、銀魚及湘西山區的筍、蕈和山珍野味。在長期的飲食文化和烹飪實踐中,湖南人民創製了多種多樣的菜餚。據考證,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長沙地區就能用獸、禽、魚等多種原料,以蒸、熬、煮、炙等烹調方法,製作各種款式的佳肴。隨著歷史的前進,及烹飪技術的不斷交流,逐步形成了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區和湘西山區三種地方風味為主的湖南菜系

歷史

遺址

湖南,地處長江中游,湘、資、沅、澧四水縱貫全境,注入洞庭湖,土地肥沃,氣候溫潤,自然條件優越,是我國古代文化發達的地區之一。
從湖南的新石器遺址中出土的大量精美的陶食器和酒器,以及伴隨這些陶器一起出土的穀物和動物骨骸的殘存來測算,證實瀟湘先民早在八九千年前就脫離了茹毛飲血的原始狀態,開始吃熟食了。春秋戰國時期,湖南主要是楚人和越人生息的地方,多民族雜居,飲食風俗各異,祭祀之風盛行。漢代王逸《楚辭章句》解釋《九歌》時說:”昔楚國南郢文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好祠,其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每次祭祀活動總是宴飲伴隨著舞樂的形式出現。祀天神、祭地祇、享祖先、慶婚娶、辦喪事、迎賓送客都要聚餐。對菜餚的品種有嚴格要求,在色、香、味、形上也很講究。

戰國時代

如在公元前300 多年的戰國時代,偉大的詩人屈原被流放到湖南,寫出了著名詩章《楚辭》。其中的《招魂》和《大招》兩篇就反映了當時的這種祭祀活動中豐富味美的菜餚、酒水和小吃情況。《招魂》中有一段這樣的描寫:“..食多方些,稻粢穱麥,挐黃粱些。大苦鹹酸,辛乾行些。肥牛之犍,臑若芳些。和酸若苦,陳吳羹些。胹鱉炮羔,有柘漿些。鵠酸臇鳧,煎鴻鶬些。露雞臛臇,厲而不爽些。”解釋成白話是這樣的:“吃的菜餚豐富多彩。大米、小米、穱麥、黃粱隨你食用。酸、甜、鹹、苦,調和適口。肥牛的蹄筋又軟又香。有酸苦風味調製的吳國羹湯。燒甲魚、烤羊羔還加上甘蔗汁。醋烹的天鵝、燜野雞、煎肥雁和鶬鶴,還有滷雞和燉龜肉湯,味美而又濃烈啊——經久不散。”另外,《大招》里還提到有“楚酪”——楚式乳酪,“醢豚”——小豬肉醬,“苦狗”——狗肉乾,“炙鴉”——烤烏鴉,“烝鳧”——蒸野雞,“煎”——煎鯽魚,“雀”——黃雀羹等菜餚。從中我們可以知道,在當時湖南先民的飲食生活中已有燒、烤、燜、煎、煮、蒸、燉、醋烹、鹵、醬等十來種烹調方法。所採用的原料,也都是具有楚地湖南侍色的物產資源。
此外,根據《楚辭》的記載,當時的小吃也是很有特色的。屈原這樣描寫:“..粔籹蜜鉺,有些。瑤漿蜜勺,實羽觴些。挫糟凍飲,酎清涼些。華酌既凍,有瓊漿些..”解釋為白話意思是:“有油煎的蜜糖糯米粑粑和蒸熟的蜜餅,還有飴糖。冰鎮的糯米酒真清涼醇厚,玉黃色的黃酒夠你陶醉..”上述這些,都說明了早在戰國時期,湖南先民的飲食生活相當豐富多彩,烹調技藝相當成熟,形成了酸、鹹、甜、苦等為主的南方風味。至於春秋戰國時期湖南先民的日常主食,據考古及史載資料證實,有稻、粱、豆、麥、黍、稷、粟、米等,但主要是稻米。蒸飯用甑、鍋、釜等。蒸熟的飯,顆粒不粘,味甘適口。煮粥則用鬲,將米和水同放鬲中加火煮,米熟即得。飯粥蒸煮、菜餚烹調之後,須盛之以器,才能方便食用。當時湖南盛食之器,不僅品種齊全,而且精緻雅觀。就質料而言,主要包括陶器、青銅器、鐵器、漆器等。這些食器,雖然自殷商以來就出現了,但在湖南,其造型具有自己的特色。尤其是湖南長沙等地楚墓中出土的數千件漆器,造型優美,色彩艷麗,花紋流暢。

秦漢兩代

秦漢兩代,湖南的飲食文化逐步形成了一個從用料、烹調方法到風味風格都比較完整的體系,其使用原料之豐盛,烹調方法之多彩,風味之鮮美,都是比較突出的。 1972 年從湖南長沙市馬王堆的軟侯妻辛追墓出土隨葬遺策中可以看出,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湖南的精餚美饌已近百種。僅肉羹一項就有5大類24種。用純肉燒的叫太羹,是羹中最好的,有9種,均為濃湯;用清燉方法煮的清湯叫白羹,有牛白羹、鹿肉芋白羹、鮮鱖藕鮑白羹等7種;加芹菜燒的肉羹叫中羹,有狗巾羹、雁巾羹、鯽藕中羹3種;用蒿燒的肉羹叫逢羹,有牛逢羹、羊逢羹、豕逢羹;用苦菜燒的肉羹叫苦羹,有狗苦羹和牛苦羹兩種。另外還有72種食物。如“魚膚”是從生魚腹上割取的肉;“牛膾”、“鹿膾”等是把生肉切成細絲製成的食物;“熬兔”、“熬陰鶉”是乾煎兔或鵪鶉等。
從出土的西漢遺策中可以看出,漢代湖南飲食生活中的烹調方法比戰國時代已有進一步的發展,發展到羹、炙、煎、熬、蒸、濯、膾、脯、臘、炮、醢、、苴等多種。烹調用的調料就有鹽、醬、豉、曲、糖、蜜、韭、梅、桂皮、花椒、茱萸等。由於湖南物產豐富,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所以自唐、宋以來,尤其在明、清之際湖南飲食文化的發展更趨完善,逐步形成了全國八大菜系中一支具有鮮明特色的湘菜系。

第二屆中國湘菜美食文化節

開幕

第二屆中國湘菜美食文化節日前在華天大酒店隆重啟幕。來自北京、廣州、上海、湖南等地的湘菜行業、組織代表二百多人出席了開幕式。省政協主席胡彪、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龐道沐、省政協副主席李貽衡等領導出席了開幕式。中國烹飪協會副秘書長邊疆代表協會出席啟動發布會並致辭。 近15年,我國餐飲業零售額連續以兩位數高速增長,增長速度與幅度位居國內消費行業之冠。為把握歷史機遇、弘揚湖湘美食,去年湖南省成功地舉辦了首屆中國湘菜美食文化節,這是迄今為止湖南省規格最高、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參與範圍最廣的湘菜文化推廣盛舉,有力地推動了湘菜產業的發展,湘菜在全國甚至全球的影響越來越大。

推動產業

首屆中國湘菜美食文化節的舉辦直接推動了湖南省餐飲業迅猛發展、興旺發達。2006年,湖南省餐飲業營業額突破376.15億元,同比增長18.7%,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3個百分點。長沙市更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127.86億元,較上年增長17.2%,增長率居全國前十強。 中國湘菜美食文化節的舉辦給湘菜產業發展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今年2月,湖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張春賢在調研湘菜產業發展時特別指出,中國湘菜美食文化節是促進湘菜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表達了要繼續舉辦,要辦得更好、更有特色的要求。周強省長在十屆人大五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大力提升消費性服務業,培育湘菜品牌,拓展湘菜市場。”第二屆中國湘菜美食文化節根據這一要求,策劃和推出一系列有影響的活動。旨在為湘菜產業服務,加強湘菜產業基礎建設,在充分發掘提煉和培育的基礎上,實施推廣戰略,進一步全面整合湘菜產業資源,提升湘菜品牌,打造湘菜產業鏈,促進湘菜對經濟的貢獻,發揮湘菜對農業和食品工業的拉動作用,實現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富民強省宏偉目標。

內容與規模

本屆美食文化節的開山之作是“湘菜產業三湘行”,該活動是由全省各新聞媒體參與、深入全省14個市州、對各地特色農業基地、餐飲業和食品加工業進行深入、全面的報導。此活動規格之高、範圍之大、影響之廣、參與媒體之多,在湘菜發展史上是空前的。 據組織者介紹,本屆中國湘菜美食文化節還將向社會隆重推出中國湘菜“辣妹子”選拔賽,中國湘菜百強基地、百佳名店、百道名菜、百位名人大型評選活動,中國湘菜博覽會和中國湘菜產業發展論壇等活動,整個美食文化節將持續三個多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