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法
糯米粑粑,黏軟柔膩,香甜可口,是魯甸回民的特色小吃。它的做法和吃法都很講究,具有濃厚的民間風格,也是地方民族傳統的食品工藝,它的流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過去除桃源壩子,方圓十里以外的人不會做也不會吃。所以,聞名到此的外地遊客非見識和品嘗糯米粑粑不可。
做糯米粑粑,簡單而又繁複,也就是會做的人輕而易舉,不會做的人束手無策,粘腳粘手,麵團一點都不聽使喚,即便勉強做來,也是歪三扯四,厚薄不一,滴糖漏餡。所以,做糯米粑粑必須按傳統的方法去做,才會得心應手,隨意即成。
其方法如下:
一、粉米成面 精選糯米淘洗去雜質,浸水24小時左右取出放在篩子裡控水,並用濕瀝帕覆蓋,以防表層米粒失水乾燥。24小時以後,用碓舂成米麵(磨麵機也可),再用細籮篩去其籽粒置於大簸箕放陰涼處晾乾,儲陶壇備用。
二、備料配餡 選上等蘇子(油蘇最好)淘洗乾淨去雜質,去癟粒,晾乾用小火炒熟舂細,選上等紅糖舂細(白糖也可),取一份蘇子兌三份糖攪拌均勻即成。為了豐富味道和口感,可以在餡料里添加上少量的蜂蜜、核桃仁粉、熟花生米粉、桔皮粉等。有的餡料用紅豆米煮熟秧沙製作。
三、和面燒鍋 視客人食量取面於盆,用開水慢慢沖於面里,邊沖邊用筷子攪拌,至乾麵達八成受水,洗淨手插水充分揉和,使麵團柔軟滑潤不粘手即成。這時洗淨專用平底鍋置三腳上,用乾松毛火燒熱,打上清油待用。
四、巧手成形 取比雞蛋大的麵團揉圓捏成窩凹,成外圓中空。取麵團四分之一的餡置於中間,把開口處捏攏,去其封口的面結,再揉圓,取乾麵布手,以防手掌粘爛麵團。然後,左右手掌交替把包餡的麵團拍扁,拍圓到直徑15厘米,厚薄5毫米左右,坯粑即成。此時是成形的關鍵,要掌握好手力,找準手型,把握好技巧,用好面布,這樣做出來的粑粑形如滿月,厚薄一樣,餡瓤均勻到邊,無破損不漏糖。
五、烙烤有方 加火燒辣鍋底,把坯粑放在鍋上反覆烙烤,鍋底火力要適中,火點要分散,粑粑才不會烙煳和造成白邊而影響口感。視鍋中粑粑呈微黃色晶瑩的半透明狀,加之腹中鼓氣,證明粑粑已熟,餡瓤化開,可以出鍋。
六、巧存待客 出鍋的粑粑應及時放在墊好青松毛的小簸箕里,並隨放隨墊上松葉,這樣,可以保溫又能防止粑粑相互粘在一起,而且吃起來又有一股松葉的清香味。糯米粑粑的吃法也很講究,如方法不對會笑話於人,方法得體,吃完會燙手,也不會漏餡。首先主人連同松葉雙手敬給客人,客人也雙手接過,然後左手五指散開微微上翹,掌心成凹,置粑粑於上,粑粑隨手形成凹狀,用右手撿掉松葉,再用拇指和二指掐粑粑上層的中間,粑粑隨指力而破,冒出熱氣和糖汁,這樣邊掐邊蘸糖品嘗。吃完上層,手勢微收,再從下層的邊沿掐吃。這時如果主人又遞上第二個,自己也有食量,可以接過按前面的方法放在第一個的下面,待品完第一個,再品第二個。
2006年在魯甸縣委、政府主辦的櫻桃文化旅遊節盛會期間,糯米粑粑這道民間小吃,用於招待各地客人和朋友,受到高度的讚揚。在桃源鄉的拖姑村、龍頭山鎮和小寨鄉等地經媒體大力的宣傳,在遊客中贏得很好的聲譽。隨著社會的進步,旅遊事業的不斷發展,糯米粑粑這道民間小吃會更享盛名,會走出魯甸、走向各地,會成為部分民眾的致富途徑,給地方的發展帶來不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營養成分
糯米粑粑主要成分是糯米加糖,糯米主要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鈣、磷、鐵、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及澱粉等,營養豐富,為溫補強壯食品,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止虛汗之功效,對食慾不佳,腹脹腹瀉有一定緩解作用。
生產製作
糯米粉加水、加糖,和勻,和到能捏成團,不能太稀,太稀了不好揉,太幹了不成團將和好的糯米取桌球大小,搓圓,壓扁.平底鍋內放少許油,小火慢煎,二面煎黃之後,再放少許水,蓋上鍋蓋燜兩分鐘.讓餅裡面熟透.
食用指南
油炸,蒸製,水煮,烘烤,油煎
主要功效
糯米性甘平,能溫暖脾胃,補益中氣.對脾胃虛寒、食慾不佳、腹脹腹瀉有一定緩解作用,故古語有“糯米粥為溫養胃氣妙品”。糯米有收澀作用,對尿頻盜汗有較好的食療效果。由於烹飪方式不同,油炸的吃多了容易上火,適量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