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博物館協會

中國博物館學會(以下簡稱學會)。英文譯名為Chinese Society of Museums,縮寫為CSM。學會是中國博物館界民眾性、非盈利性的學術團體。2010年8月31日,中國博物館協會在北京召開特別會員代表大會,來自全國不同地區、不同門類的博物館的代表共同見證了中國博物館學會更名為中國博物館協會。

協會簡介

學會是中國博物館界民眾性、非盈利性的學術團體。

學會的宗旨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團結廣大博物館工作者,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和“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和原則,發揚“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實事求是、理論聯繫實際的學風,開展學術活動,促進博物館學研究和博物館事業的發展,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貢獻。

學會遵守國家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建立自律機制,遵守社會道德。

學會的業務主管單位是國家文物局,管理機關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學會建立和健全黨的組織,接受業務主管單位、社團管理機關的業務指導和監督管理。

學會的住所在北京市東城區戲樓胡同1號。

協會歷史

中國博物館界的民眾性學術團體。1935年成立。會址設在北平陟山門街 3號,原“御史衙門”內。

1934年,北平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北平圖書館館長兼故宮博物院圖書館館長袁同禮、中央博物院籌備委員傅斯年等聯絡博物館界,倡議組織中國博物館協會。經過 1年的籌備,於1935年 9月在北平景山綺望樓召開成立大會,通過了《中國博物館協會組織大綱》,確定協會的宗旨是“研究博物館學術,發展博物館事業,並謀博物館之互助”。會議推舉馬衡為會長,袁同禮、翁文灝、朱啟鈐、葉恭綽、李濟等15人為執行委員。還建立了專門委員會分工負責博物館學術研究,博物館建築和陳列,審查出版博物館學專著和論文,召開學術講演會。發展團體會員30多個,個人會員 120多人。

1936年中國博物館協會和中華圖書館協會在青島聯合召開第一屆年會,印發了《聯合年會的希望》,主張“圖書館博物館亟應增設,以補充學校教育之不足,且可保存文藝,提高學術”,呼籲“願政府與社會時錫匡助,以期促進圖書館及博物館事業”。年會通過了博物館行政、建築、陳列、保管、考古發掘、整理檔案等決議35項,並決定以“傘”代表博物館三字。

1937年七七事變後,會務陷於停頓。抗日戰爭勝利後,隨著各地博物館的恢復,1948年 6月中國博物館協會也在北京復會。1949年自行解散。

組織結構

1979年南京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館倡議成立中國博物館學會,經有關單位協商,確定由中國歷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院、中國革命博物館、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北京自然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北京魯迅博物館作為成立中國博物館學會的發起單位。1980年 7月,8個發起單位的負責人在北京開會,決定先成立中國博物館學會籌備委員會。10月,在四川成都召開了中國博物館學會籌備委員會成立會,會上討論並原則通過了《中國博物館學會章程(草案)》,選舉產生了中國博物館學會籌備委員會委員。

籌備委員會成立後,發展團體會員 155個,編輯出版《中國博協通訊》15期,徵集博物館學論文98篇,完成了中國博物館學會成立的準備工作。1982年 3月23日,在北京召開了中國博物館學會成立大會,正式通過了《中國博物館學會章程》,選舉產生了理事會和常務理事會。

中國博物館學會至1989年已有165個團體會員,1170名個人會員。它的主要任務是組織博物館學的研究和學術活動,提高博物館的業務和學術水平,開展國際間博物館學術交流活動,增進同國外博物館工作者的聯繫,編輯會刊、通訊,編譯博物館學專著、資料。

中國博物館學會的最高權力機構是:會員代表大會。會員代表大會每3年召開一次,代表由團體會員代表、個人會員代表、上屆理事會理事和特邀代表組成。會員代表大會的職責是審查理事會工作報告,修改學會章程,討論決定學會工作任務,改選理事會。理事會是會員代表大會的執行機構。其職責是:執行會員代表大會決議,制定並實施工作計畫,組織學術活動,發展會員,聘請名譽理事,籌備召開會員代表大會。理事會選舉常務理事會。常務理事會推選理事長一人,副理事長若干人,秘書長一人。常務理事會,在理事會閉會期間,行使理事會職責。常務理事會的辦事機構是秘書處,日常會務由秘書長負責。

中國博物館學會下設陳列藝術專業委員會、地質博物館專業委員會、保管專業委員會、社會教育專業委員會,按照博物館學各分支學科的內容分別組織學術活動。會刊編委會負責學會會刊的編輯、出版、發行工作。

出版刊物

《中國博物館通訊》

編印目的: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思想的指導下,大力宣傳《文物保護法》及其有關的政策法規;推動中國博物館學研究,促進中國博物館事業的發展,交流國內外博物館學術信息和工作經驗。

主要欄目:論點摘編,學會工作,工作研究,博物館研究資料,國外博物館考察、巡禮,友好往來,博物館簡訊,國內、外博物館介紹等。

《中國博物館》

《中國博物館》系中國博物館界的領軍學術刊物,至今已經走過了20年的發展道路。《中國博物館》是於改革開放初期的1984年創辦的一份學術季刊,由中國博物館學會主辦,故宮博物院協辦。最初名稱為《博物館》,1985年改為現在的刊名。

20年來,它致力於中國博物館學的學科建設,在理論博物館學、套用博物館學方面進行了積極和富有成效的探索,促進了中國博物館事業的發展壯大和中國博物館學的成長,提升了中國博物館界的專業研究水平,促進中國博物館學走向成熟。同時,它注意探討與實踐密切相關的學術問題,對實踐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並緊跟世界博物館界學術的發展動態,是國際同行了解中國博物館發展的重要視窗。

20年來,《中國博物館》也擔當著培育博物館界學術人才、扶掖後人的作用。它不僅團結系統外博物館和高校教研力量充實到編委會,作者隊伍也在不斷壯大,已成為博物館界研究人員進行學術交流和溝通的重要園地。

《中國博物館》要適應時代發展,定位於代表全國最高水準、進行國際交流的開放型、創新型的博物館界學術期刊。要大力介紹國際博物館學界的動態,在保持原有學術水平和學術品位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論聯繫實際,加強與其他學科的交流,對帶有全局性的學術熱點問題和重大政策問題要有所反映;要定期舉辦學術研討會,推動學術創新。同時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搞好雜誌的經營。當前,《中國博物館》已完成重大調整,版面更加豐富多彩:設立、完善了一些欄目“博物館研究”、“陳列藝術”、“藏品研究”、“博物館人”、“博物館安全”、“博物館建築”、“外國博物館”、“短論”等。

《中國博物館》雜誌主編:張柏; 副主編:閆向東。

更名“協會”

2010年8月31日,中國博物館協會在北京召開特別會員代表大會,來自全國不同地區、不同門類的博物館的代表共同見證了中國博物館學會更名為中國博物館協會。
理事長張柏說,雖然是一字之易,卻意義重大。首先是在稱謂上與國際博物館協會接軌,有利於對接與交流。其次,進入新世紀中國博物館有了極大的發展,需要有一個協會一樣的行業組織在產業發展政策制定、行業準入以及行業維權方面進行規範化管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