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國際音樂教育學會(International Socoiety of Music Education,簡稱ISME),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下屬的全球性音樂教育組織。其宗旨是在世界範圍內促進各級各類的音樂教育和諧發展。它在歷史進程的每一個階段中,能夠發揮世界性、權威性組織的引領和導向作用,為推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倡導的理念,把握世界音樂教育發展的動向,促進世界音樂教育的發展做了巨大貢獻。
成立於1953年的國際音樂教育學會每兩年舉辦一次世界音樂教育大會,至今(2010年7月)已組織過28屆會議。歷屆會議的主題,是根據每次會議所處的社會、政治、文化等時代背景以及當時國際教育界的發展動向,特別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制定的各項計畫和目標,還考慮會議東道國的情況,從全球視野和世界性的思考出發設定的。
在中國
2006年,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外交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由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分會(CSME)和中國音樂學院(CCM)代表中國向ISME遞交了申辦第29屆世界音樂教育大會的申請,得到了全體會員國投票通過。
2008年7月15日至25日在義大利舉辦的第28屆世界音樂教育大會上,中國駐義大利大使孫玉璽、參贊楊長春,以及中國音樂學院院長金鐵霖、音樂研究所所長謝嘉幸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楊瑞敏等中方領導參加了閉幕式暨第29屆世界音樂教育大會的會旗交接儀式。
歷屆情況
第1屆 比利時 1953年 布魯塞爾 主題:音樂在學校和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2屆 德國 1955年 林島 主題:音樂在學校和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3屆 丹麥 1958哥本哈根 主題:東方世界和西方世界的音樂——作為國際理解的一種手段 第4屆 奧地利 1961年 維也納 主題:音樂教育的比較研究 第5屆 日本 1963年 東京 主題:音樂世界的東方和西方與音樂教育 第6屆 匈牙利 1964年 布達佩斯 主題:音樂在學校和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7屆 美國 1966年密西根州 主題:古今外來文化隊音樂教育的貢獻 第8屆 法國 1968年 第戎 主題:技術、手段對當今音樂的影響 第9屆 俄羅斯 1970年 莫斯科 主題:青少年生活中音樂的作用 第10屆 突尼西亞 1972年迦太基 主題:音樂與社會、審美和社會語境中的音樂教育 第11屆 澳大利亞 1974年 珀斯 主題:音樂教育的新挑戰及各邊緣學科間的聯繫 第12屆 瑞士 1976年 蒙特勒 主題:作為終身教育的音樂教育 第13屆 加拿大 1978年 倫敦主題:以人為第一的音樂教育 第14屆 波蘭 1980年 華沙 主題:民族文化——音樂教育的一種動力 第15屆 英國 1982 布里斯托 主題:音樂與音樂教育中的傳統與變遷 第16屆 美國 1984年 奧勒岡州 主題:為了我們地球的音樂 第17屆 奧地利 1986年 因斯布魯克 主題:音樂的新展望和音樂教育的新作用 第18屆 澳大利亞 1988年 坎培拉 主題:世界音樂教育的展望 第19屆 芬蘭 1990年 赫爾辛基 主題:面向未來的音樂教育 第20屆 韓國 1992年 漢城 主題:讓我們公共擁有全世界的音樂 第21屆 美國 1994年 坦帕 主題:音樂的傳統與變化 第22屆 荷蘭 1996年 阿姆斯特丹 主題:面向21世紀的音樂教育 第23屆 南非 1998年 比勒陀利亞 主題:人類社會的音樂教育 第24屆 加拿大 2000年 埃德蒙頓主題:地球的音樂 第25屆 挪威 2002年 卑爾根 主題:音樂與超越疆界多樣社會的各種活動 第26屆 西班牙 2004年 特納里夫 主題:探索聲音的世界 第27屆 馬來西亞 2006年 吉隆坡主題:超越不同文化和民族的音樂的融合 第28屆 義大利 2008年 羅馬 主題:所有年齡的人們的音樂——音樂與幼兒、音樂與兒童;音樂與青年、音樂與成年人;音樂與老年人。 第29屆 中國 2010年 北京 主題:和諧與世界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