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向
擔任教育部重大哲學社會科學項目“20世紀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域外的傳播與影響”的總協調人。2009年獲得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稱號。主要專著、編著、譯著有:《日耳曼學術譜系中的漢學——德國漢學之研究》(專著,2009)、《德國漢學:歷史、發展、人物與視角》(主編之一,2005)、A Multilingu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Buddhism(主編之一,1999)、《佛像解說》(翻譯,2003)、雅斯貝爾斯《大哲學家》(主譯,2004),並主持翻譯了德國漢學家顧彬(W. Kubin)教授主編的十卷本《中國文學史》。並發表“論雅斯貝爾斯‘ 軸心時代’觀念的中國思想來源”等論文80餘篇。
學術成果
學術出版物目錄
(專著、譯著、編著、論文、譯文、報刊文章、短文、辭典)
2011年學術成果
編著
西方漢學十六講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11-09-01
論文
1 學術的尊嚴與功用 2011-08-01 讀書 CSSCI
2 相顧應盡一生期
—-論1933年以來雅斯貝爾斯與海德格爾之交往 2011-11-01 現代哲學 CSSCI
3 波恩的兩處名勝 2011-12-01 萬象
4 中國人的奧地利尋夢 2011-05-01 文景
5 不做一隻不舞之鶴
—-有關胡適獲普魯士科學院通訊院士的幾份史料2011-05-01 萬象
6 羅哲海的儒家倫理研究及啟示 2011-03-01 世界漢學
7 德國漢學的發展 2011-09-01 西方漢學十六講
8 Корейският пътепис на Ото Франке от 1899 година
2011-01-01 korea-bulgaria policy forum 2010
9 中國對於西方的意義 2011-09-01 從這裡走向世界
10 20世紀上半葉聖言會(SVD)編纂的三部漢德詞典 2010-12-1 文化雜誌
11 Nur wer glaubt, wird selig. Wekgerechtigkeit im Denken von Martin Luther und Huineng
2011-09-30 China heute
12 佉論觀塔——晚晴學者看到的科隆及其大教堂 2011-07-01 文化雜誌
13 胡適佛學研究舉隅 2011-03-01 東アジア文化交涉研究
14 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
——寫在顧彬教授榮休之際 2011-03-16 中華讀書報
15 記通商大城谷郎
—李鳳苞對德國科隆的一段描寫 2011-03-02 中華讀書報
16 顧彬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三題 2011-11-23 中華讀書報
17 半生識曲聽其真—從書信看
雅斯貝爾斯與海德格爾半個世紀的交往(上) 2011.12.28 中華讀書報
18“漢學”與“國學”(下)—李雪濤、何乏筆對談 2011-08-03 中華讀書報
19“漢學”與“國學”(上)—李雪濤、何乏筆對談 2011-07-20 中華讀書報
2010
譯著
大哲學家(修訂版)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0-01-15
論語Gespraeche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10-06-15
佛像解說(第二版) 社科文獻出版社 2010-10-15
論文
傅吾康對東南亞華文碑銘資料之蒐集與研究 アジア文化交流研究 2010-02-10
科隆所見——戴鴻慈筆下的科隆 尋根 2010-02-10
在五湖四海間書寫中國學術 漢學研究 2010-04-01
作為德國漢學家的白樂日 漢學研究 2010-04-01
作為範式創造者的孔子
——雅斯貝爾斯與孔子的互動 讀書 2010-05-01
描述是一種追求真理的行動
——對雅斯貝爾斯《大哲學家》的幾點認識 光明日報 2010-06-27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
——漢學家福蘭閣的東亞旅行日記(上) 讀書 2010-07-01
德國漢學的政治朝聖
——德國漢學與六八級學生運動(上) 萬象 2010-07-01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
——漢學家福蘭閣的東亞旅行日記(下) 讀書 2010-08-01
德國漢學的政治朝聖
——德國漢學與六八級學生運動(中) 萬象 2010-08-01
多元中國文化傳統的全球意義 中國文化研究 2010-08-28
德國漢學的政治朝聖
——德國漢學與六八級學生運動(下) 萬象 2010-09-01
儒家倫理學的當代闡釋——“當代歐美漢學對中國哲學的詮釋
——以羅哲海為中心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文景 2010-09-10
耳聞、目見、足踐
——福蘭閣的東亞旅行日記散論 文景 2010-10-10
論福蘭閣1899年的朝鮮旅行日記 當代韓國 2010-10-20
20世紀上半葉聖言會(SVD)在山東編纂的三部漢德詞典 文化雜誌志 2010-12
錢鍾書研究與中西文化借鏡
——莫芝宜佳、李雪濤對談 中華讀書報 2010-12-01
《易經》德譯過程與佛典漢譯的譯場制度 讀書 2010-12-01
羅哲海的儒家倫理研究及啟示 世界漢學 2011-03-01
胡適佛學研究舉隅 東アジア文化交涉研究 2011-03-01
不做一隻不舞之鶴
——有關胡適獲普魯士科學院通訊院士的幾份史料 萬象 2011-05-01
1988年
論文
關於敦煌本《壇經》惠能得法偈的幾個問題
《社會科學論文集》1988年刊
短文
“佛陀”的古音構擬
《讀書》1988年11期
1989年
短文
“書字”並非“度語”
《讀書》1989年7、8期
治古漢語易而治古白話難
《讀書》1989年9期
“彥悰”非“彥琮”
《讀書》1989年12期
1990年
論文
歌德與中國詩
《聯邦德國研究》1990年2期
從佛典看“支那”(Cīna)譯名的變化
《地名知識》1990年3期
魯迅先生與佛教人士之交往考
《內明》217期 (1990年4月號)
僧人譯名雜談
《內明》219期 (1990年6月號)
關於敦煌本《壇經》的幾個問題
《內明》220期 (1990年7月號)
佛經漢譯的譯經制度與譯場組織
《內明》221期 (1990年8月號)
許地山先生的佛教生涯
《內明》222期 (1990年9月號)
支那(Cīna)研究縱橫談
《內明》223期 (1990年10月號)
Lu Xun und die deutsche Kultur
China heute, (Beijing) Nr.11,1990
序《圓覺經略疏》
《內明》225期 (1990年12月號)
短文
由一個譯本想到的…
《讀書》1990年4期
1991年
論文
Zhongguo Fojiao - chinesischer Buddismus
CHINA HEUTE Information über Religion und Christentum
im chinesischen Raum (Sankt Augustin) , Nr.1(53),1991
歌德與中國小說
《聯邦德國研究》1991年1期
“三言”與佛教
《內明》226期 (1991年1月號)
胡適之先生的佛學研究
《內明》227期 (1991年2月號)
房山石經在佛教研究上的價值舉隅
《內明》228期 (1991年3月號)
辯證法與大乘中觀思想(學士論文)
《南亞研究》1991年3期
歌德與中國戲劇
《聯邦德國研究》1991年3期
海塞及其小說《悉達多》
《聯邦德國研究》1991年4期
胡適佛學論著編年
《內明》229期 (1991年4月號)
從佛典看“支那”(Cīna)譯名的變化 (附:“斯那”非中國之謂)
《內明》231期 (1991年6月號)
佛典漢譯理論芻議(上)
《內明》232期 (1991年7月號)
佛典漢譯理論芻議(下)
《內明》233期 (1991年8月號)
辯證法與大乘中觀思想(修訂稿)
《內明》235期 (1991年10月號)
《三論玄義》初探(上)
《內明》237期 (1991年12月號)
短文
“繪事後素”
《讀書》1991年6期
佛陀與耶酥的人生觀
《讀書》1991年7期
善惡報應
《讀書》1991年12期
1992年
論文
慈壽寺與永安塔
《佛教文化》1992年1、2期
《三論玄義》初探(下)
《內明》238期 (1992年1月號)
從《大乘玄論》看三論宗之佛性主張
《內明》239期 (1992年2月號)
《二諦義》識小
《內明》241期 (1992年4月號)
德國偉大的佛教學者格奧爾格·格林(Georg Grimm,1868-1945)的生平與著作
《內明》243期 (1992年6月號)
贊寧譯學主張釋例
《內明》246期 (1992年9月號)
知堂與佛教
《內明》247期 (1992年10月號)
從存在哲學大師雅斯培(Karl Jaspers)的觀點看佛教
《內明》248期 (1992年11月號)
1993年
譯文
佛陀(譯自Karl Jaspers: Die Großen Philosophen一書)
《內明》253、255、258三期 (1993年4、6、9月號)
辭典
《佛教文化百科》編輯委員會委員、主要撰稿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3年12月第1版 共1326頁。ISBN 7-201-01185-5/G·540
1994年
論文
關於“玄奘譯言考辨”的兩個問題
《內明》263期 (1994年2月號)
譯文
佛教的界說(譯自Walter Brugger: Philosophisches Wörterbuch 中的“Buddhismus”條)
《內明》262期 (1994年1月號)
龍樹(譯自Karl Jaspers: Die Grossen Philosophen一書)
《內明》267、270、271三期 (1994年6、9、10月號)
1995年
譯文
龍樹菩薩傳今譯 (譯自鳩摩羅什:龍樹菩薩傳)
《內明》281期 (1995年8月號)
1996年
論文
卐字漫談
《內明》292期 (1996年7月號)
評吳汝鈞《佛教哲學大辭典》
《內明》294期 (1996年9月號),後《法音》1997年8月號轉載
1999年
辭典
A Multilingu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Buddhism(《多語對照中國佛教術語詞典》)與Christoph Kleine和Michael Pye合著。德國慕尼黑iudicium出版社,1999 年,共324 頁,ISBN 3-89129-692-4
2001年
譯文
“北齊佛教造像及其藝術典範” 收入:《佛陀歸來》, 蘇黎世2001年
ISBN 3-907077-01-6
2003年
譯著
《佛像解說》(譯自Helmut Uhlig: Das Bild des Buddha一書)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ISBN 7-80149-849-6/B·136
Schätze der Himmelssöhne – Die Kaiserliche Sammlung aus dem Nationalen Palastmuseum, Taipeh(《天子之寶——台灣故宮博物院德國展目錄》)
聯邦德國藝術博物館出版,波恩2003年
論文
《佛像解說》譯後記
《法音》2003年3期
“二拍”與佛教
《普門學報》第18期(2003年11月),第343-363頁
報刊文章
“那一瞬間一切都靜止了”
《北京晚報》2003年11月13日“五色土副刊”
2004年
譯著
《大哲學家》(譯自Karl Jaspers: Die großen Philosophen一書,主譯)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4年,100萬字。ISBN 7-80190-436-2
論文
雅斯貝爾斯的世界哲學及世界哲學史的觀念
《開放時代》2004年第1期
傳教士眼中的中國佛教(上)
《普門學報》第21期(2004年5月)
傳教士眼中的中國佛教(下)
《普門學報》第22期(2004年7月)
Wie Migration Glaube und Gottesbild verändert – Das Beispiel des chinesischen Buddhismus
Herman Weber (Hrsg.) Religionen auf Wanderschaft – Chancen und Probleme der interreligiösen Begegnung im Zeichen globaler Migration, Jahresakademie 29. April – 2. Mai 2004. Katholischer Akademischer Ausländer-Dienst e.V., Bonn 2004. S.121-128.
(移民是如何改變信仰和上帝的形象的——以中國佛教為中心的研究
赫爾曼·韋伯[主編]《移民中的宗教——在全球移民朝背景之下的各宗教間相遇的機會與問題》)
德國天主教國外學術服務中心KAAD,2004年4月29-5月2日年會,波恩,2004。ISBN: 3-926288-24-8。第121-128頁。)
譯文
幻想與幻滅之間——二十年來漢語學習實踐經驗談
《國外漢語教學動態》2004年第1期,第45-49頁。
報刊文章
“我在中國實行計畫生育年代中的經歷”(德文)
《兒科醫生轉與雜誌päd》第10卷(2004年),德國漢堡。
2005年
編著
《德國漢學:歷史、發展、人物與視角》主編之一,鄭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11月。ISBN 7-5347-4021-5/K·174
論文
《孽海花》德文版譯者序
《國際漢學》第12輯(2005年04月)
進入大師們的世界
《西方學術界新動向——尋求新人道主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10月)
圖像與文字——漢字是以何種方式而成為象徵符號的
《國際漢學》第13輯(2005年11月)
報刊文章
與大哲學家們共同體驗真實的生存
《文匯讀書周報》(2005年05月27日)
猶有後人懷舊德,幾滴秋雨祭宗師
《中華讀書報》(2005年06月29日)
衛禮賢——中國文化西傳者
《中國圖書商報》(2005年07月22日)
福蘭克——德國漢學大家
《中國圖書商報》(2005年07月22日)
沙皖——法國文學巨擘
《中國圖書商報》(2005年07月22日)
略論佛典漢譯的譯場組織
《中華讀書報》(2005年08月03日)
一段鮮為人知的往事背後——由孔拉迪對林語堂的博士論
《中國圖書商報》(2005年08月03日)
萊布尼茨的中國觀
《中國圖書商報》(2005年08月12日)
奧爾登堡老文理中學前的沉思
《中華讀書報》(2005年08月17日)
為了照亮這個時代的歷史
《社會科學報》(2005年09月01日)
納粹鐵蹄下的一位德國知識分子的餘生——記第三帝國期間在海德堡的哲學家雅斯貝爾斯
《中華讀書報》(2005年09月07日)
萊布尼茨與他理想化的中國——讀《中國近事》
《文匯讀書周報》(2005年09月23日)
痛定思痛——雅斯貝爾斯對納粹極權時期罪責問題的反思
《中華讀書報》(2005年10月19日)
惟有吟喔殊不倦,始知文字樂無窮——寫在顧彬教授60華誕之際
《中華讀書報》(2005年12月07日)
極權主義:極端的惡抑或平庸的惡
《中國圖書商報.閱讀周刊》(2005年12月23日)
辭典
《佛教文化百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再版,2005年05月)
2006年
譯著
《達文西畫傳——一個對童年的記憶》(第一譯者)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2006年05月。
論文
一位傳教士記載的王錫侯《字貫》案
《尋根》(2006年04月)
德國波恩大學漢學系歷史回顧——從創立至今的漢學發展
《世界漢學》第3期(2006年05月)
利瑪竇對中國佛教的認識
《國際漢學》第14輯(2006年05月)
他鄉夫子的饗宴
《世界漢學》第3期(2006年05月)
德語區漢學歷史的回顧與前瞻
《世界漢學》第3期(2006年05月)
天職寧容袖手觀感——雅斯貝爾斯的德意志身份認同
《博覽群書》第6期(2006年06月)
Von Leibniz ueber Hegel zu Jaspers: Paradigmenwechsel der China-Rezeption bei deutschen Denkern
In: Einheit in der Vielfalt(2006年10月)
雅斯貝爾斯的世界哲學觀——評社科文獻新書《大哲學家》
《西方學術界新動向——尋求新人道主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10月)
報刊文章
黑格爾:平庸化中國形象
《中國圖書商報.閱讀周刊》(2006年01月20日)
大曲若直: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美學
《中國圖書商報.閱讀周刊》(2006年02月17日)
中國停滯論的漢學遺產
《中華讀書報》(2006年02月22日)
敘拉古情節:知識分子與權力的世紀之迷
《中國圖書商報.閱讀周刊》(2006年03月03日)
日耳曼學術譜系中的漢學
《文匯讀書周報》(2006年03月17日)
重新理解德國漢學的艱辛與魅力
《社會科學報》(2006年04月20日)
留德學人在德國漢學中的地位——由《另一種西學》想到的
《中華讀書報》(2006年05月24日)
心理分析大師眼中的蒙娜麗莎的微笑
《中華讀書報》(2006年05月24日)
以學術為志業
《中國圖書商報》(2006年07月18日)
2007年
編著
《出使四國日記》 (2007年01月01日)
《歐洲十一國遊記》 (2007年01月01日)
《新大陸遊記》 (2007年01月01日)
《西洋雜誌》 (2007年04月01日)
《漫遊隨錄》(2007年04月01日)
譯著
《21世紀的十誡——新時代的道德與倫理》(校者),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07月。
《世界宗教尋蹤》(譯者之一),北京:三聯書店,2007年04月。
論文
德國漢學史的分期問題及文獻舉隅
《中國文化研究》(2007年02月)
前漢學:十九世紀以前德國的傳教士漢學
《文化雜誌》(2007年03月)
兩顆偉大心靈的碰撞--納粹專制前雅斯貝爾斯與海德格爾之間的交往
《現代哲學》(2007年03月)
德國漢學的濫觴及其在19、20世紀之交的發展
《國際漢學》(2007年04月)
論萊布尼茨、黑格爾與雅斯貝爾斯對中國的認識--德國思想家對中國認識的範式轉換
《文化雜誌》(2007年06月)
從明帝感夢求法的傳說談起
《人文叢刊(第二輯)》(2007年06月)
新世紀我們還需要西奈的法板嗎?
《21世紀十誡》後記(2007年07月)
德國杜塞道夫孔子學院簡介
《國際漢語教學動態與研究》(2007年07月)
Das Konfuzius-Institut Düsseldorf an der Heinrich-Heine Universität Düsseldorf e.V. - Gründung, Programm und Perspektiven (第二作者)
《杜塞道夫大學年鑑》 Jahrbuch der HHU Duesseldorf(2007年12月)
一位瑞士漢學家眼中的德國漢學及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訪德國波鴻魯爾大學馮鉄教授
《國際漢學》(2007年12月)
譯文:
歐洲近代初期的日本與中國觀——對東亞陌生文化不同理解管道之比較
《文化雜誌》(2007年09月)
論漢學及西方對中國的興趣
《文化雜誌》(2007年12月)
報刊文章
清末學者赴歐看到了什麼
《中國圖書商報》(2007年02月06日)
斯人雖已沒,後世有餘情--寫在德國著名漢學家傅吾康教授去世之際
《中華讀書報》(2007年10月24日)
2008年
專著
《日耳曼學術譜系中的漢學——德國漢學之研究》 (2008年06月)
論文
清水一片光照人——追憶傅吾康(Wolfgang Franke)教授
《漢學研究通訊》(2008年02月)
談笑有鴻儒,交久道益新
《文景》(2008年04月)
名不徒立、功不自成——關於《華裔學志》的幾點歷史思考
《尋根》(2008年04月)
論民國時期德國漢學界與中國學術界互動之理論基礎
《人文叢刊(第3輯)》(2008年06月)
心火滅已,身得清涼——追思荷蘭著名漢學家許理和教授
《文景》(2008年08月)
雅斯貝爾斯對孔子思想的認識
《中德文化對話》(2008年09月)
“學者不仁,以孔子為芻狗”
《文景》(2008年10月)
論雅斯貝爾斯“軸心時代”觀念的中國思想來源
《現代哲學》(2008年11月)
事如芳草,人似浮雲——德國漢學家傅吾康筆下的楊丙辰和楊宗翰
《尋根》(2008年12月)
試論隋唐以前對西域來華佛教僧侶的漢語教學
《或問》(2008年12月)
報刊文章
新世紀我們還需要西奈的石板嗎?
《中華讀書報》(2008年01月23日)
李零的“真孔子”:不時,不遇,不得志
《中國圖書商報》(2008年09月23日)
東西流水,終解兩相逢
《中華讀書報》(2008年10月08日)
與德國漢學家顧彬對談中國文學史
《中國圖書商報》(2008年11月11日)
接續自己的文化傳統
《文匯讀書周報》(2008年12月19日)
2009年
專著
《世界漢語教育史》(編者之一),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12月
編著
Dein Bild in meinem Auge. Chinesische Deutschland-Bilder im 20. Jahrhundert
(《我眼中的你——20世紀中國人眼中的德意志》 德文版),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2009年09月
論文
此心安處即吾鄉——德國漢學家傅吾康在中國的十三年(1937-1950)
《東ァズァ文化交涉研究(別冊4)》(2009年03月)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文景》(2009年07月15日)
湯若望筆下的明清之變——崇禎皇帝的末日、山海關之戰以及大順政權被逐出北京
《文化雜誌》(2009年08月15日)
佛像之美
《文景》(2009年09月10日)
隋唐以前來華佛教認識的漢語學習小史
《跨文化研究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10月
雅利安人熊偉?——與熊偉先生的博士論文相關的幾個問題
《文景》(2009年11月10日)
報刊文章
由“東海西海”說起
《中華讀書報》(2009年09月30日)
中國對於西方的意義——談第61屆法蘭克福國際書展(與顧彬對談)
《中華讀書報·國際文化》(2009年12月02日)
2010年
編著
《跨越東西方的思考——世界語境下的中國文化研究》(主編之一),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01月
論文
對談
《萬象》(2010年02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