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利大樓

有利大樓

有利大樓位於中山一路4號的有利大樓,現為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資有限公司。原名聯合大樓,為美國有利銀行所有,故稱有利銀行大樓。大樓於1916年建成,樓高7層整體仿效文藝復興建築風格。窗框多採用巴洛克藝術富有鏇轉變化的圖案,大門有愛奧尼克立柱裝飾,高大的落地專窗既有利於採光,又增添樓宇氣勢。整幢建築是以門為中心的軸對稱圖形。

基本信息

背景資料

有利大樓有利大樓
有利大樓位於外灘中山東一路4號的有利大樓,原是天祥洋行的物業,始建於1860年,是一幢3層磚木結構的房屋。1916年重建後,即為今日所看到的大樓。
天祥洋行由英國商人亞當森和貝爾合夥創辦,主要做進出口貿易兼保險業務。隨著業務的不斷拓展,原來的房屋已不敷使用,加上兩旁的新樓豎立,老樓更顯陳舊。但當時的天祥洋行一時也拿不出足夠的資金去翻建新樓,於是聯合了多家洋行合資翻建了新樓。新樓建成後,按各方所出資金的比例來分配房產。故此,在早期的中文地圖上稱此大樓為“聯合大樓”。該大樓先後有不少銀行、保險公司進駐,但不知何故,人們偏偏記住了“有利銀行”。 有利洋行的總行在英國倫敦,原名“印度倫敦中國商業洋行”,後與“亞細亞特許洋行”合併,1854年在上海開設分行,成為最早進入上海的外資銀行之一。約在1936年,有利銀行以8萬英鎊的代價獲取了該大樓的部分產權。

基本簡介

有利大樓有利大樓
有利大樓(Union Building)是上海外灘建築群中的一座建築,位於外灘3號(原為4號)。
該樓於1916年竣工,為英資天祥洋行物業,1914年由保全、保家等保險公司聯合租賃,將原來的3層磚木結構房屋改建為6層大樓,是公和洋行在上海設計的第一個作品,也是上海第一座採用鋼框架結構的建築。該樓占地面積為2241平方米,建築面積為13760平方米。由於沿外灘一面不夠寬廣,於是將正門設定在廣東路17號處。仿文藝復興建築風格,立面三段式構圖,均衡對稱,但立面裝飾多處採用豪華的巴洛克風格的鏇渦型圖案。轉角處頂部設計了一個塔亭,頂端有球形圓頂。大樓早期中文名稱為“友寧大樓”。
1937年淞滬會戰開始,保險公司無法擔保戰爭損失,將資金凍結,英資有利銀行乘機購得該樓產權。1949年有利銀行撤出上海。1953年,上海市民用建築設計院租用該樓。1997年,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資有限公司通過外灘房屋置換買下此樓產權。2004年1月,改建為高檔購物消費場所“外灘3號”。

建築面積

有利大樓占地面積2241平方米,建築面積13760平方米,高6層,入口處7層。公和洋行設計,裕昌泰營造廠施工建造。由於此地塊呈梯形,南北窄東西寬。朝東只30餘米,朝北約有70米。在通常的建築設計中,一般把長的一面作為主立面。但是,鑒於外灘是上海地價最高的地段,在外灘占有一席之地是財富和權勢、地位的象徵。因此,這幢建築的東面和北面都成了建築的主立面。

框架結構

有利大樓有利大樓
有利大樓是上海第一幢採用鋼框架結構的大樓,鋼框是向德國著名的克虜伯工廠定製。大樓在總體設計上較多採用新古典主義與近現代主義相結合的折中主義手法。三段式立面,配以巴洛克式裝飾。大門兩旁有修長的愛奧尼克立柱,柱子上有凹槽;窗格飾以鏇轉式圖案,外牆採用花崗石貼面;3、5層有陽台、鐵欄;頂層上有塔亭,四面用雙立柱支撐圓頂及剎竿。整個立面通過豎線條的構勒,給人以明快、簡潔、流暢的感覺。內部分東西兩塊,中間為走廊;兩面的房間均為大開間,高度約4米,木地板;樓下原為營業大廳,水磨地面。

建築風格

主體仿文藝復興建築風格,立面三段式構圖,均衡對稱,但立面裝飾多處採用豪華的巴洛克風格的鏇渦型圖案。轉角處頂部設計了一個塔亭,頂端有球形圓頂。這是公和洋行在上海設計的第一個作品,也是上海第一座採用鋼框架結構的建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