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鎮

三門鎮

三門鎮位於湖南省株洲縣,山清水秀,人傑地靈,境內高峰村有石岩洞三座,狀似三門,故三門鎮因此而得名,現任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曹伯純同志祖籍就在三門。三門鎮,轄22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417個村民小組,33579人,其中農業人口31874人非農業入口1705人。土地總面積92.03平方公里,屬典型的丘陵地貌。地處株洲縣河西,瀕臨湘江,湘江來往船隻頻繁,京廣鐵路隔江而過,京珠高速公路橫穿境內,水防交通相當便利。距縣城15公里,距株洲市區30公里。

基本信息

概況

三門鎮農民豐收
三門鎮現有鎮屬企業28家,企業總產值16308萬元。初步形成了以燈飾玻璃、建築建材、機械加工為拳頭的三大支柱產業,其中:年產值5000萬元以上的企業1家,年產值500萬元以上的企業8家,鎮屬企業在職職工1521人,資產總計2965萬元。企業產值、利稅、增加值等幾項主要經濟指標均居株洲縣各鄉鎮前列。全鎮無一家虧損企業。企業不斷發展,規模不斷擴大。三門鎮建築公司年產值就達6400餘萬元,實現利稅700多萬元。磚廠、預製場、砂石場三家企業年產值合計達5030萬元,實現利稅570多萬元。玻璃企業(日月、合力、吉利、興旺、松林、蹈程、天龍)共7家,總產值962萬元,生產日用、燈飾、工藝、醫藥、等八大類20多個花色的玻璃產品產品遠銷東南亞各國。企業市場競爭力強,產品發展前景看好。

三門鎮走城鎮帶動之路,狠抓小城鎮建設。三門鎮經濟小區面積為2.1平方公里,人口7536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260人。全鎮以解放思想,開拓進取,促進經濟繁榮為主攻方向,制訂了小區實施方案。對小區的水、電、路、通訊進行了統一布局、統一改造、統一管理。鎮投資40萬元鋪設2公里長水管將水引至株木山工業小區,解決了企業用水難的問題。對企業用電進行了改革,改過去變壓器給企業管理為由企業辦統一調配管理,並進行了電力增容。又投資30餘萬元對三門鎮加油站至株木山工業小區的2.5公里的公路進行拉直拓寬,進行水泥硬化,並實現主街道的綠化、亮化、美化工程。投資250萬元對三門至古岳蜂14公里路進行鋪設柏油路。

2000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000萬元,糧食總產量32100噸,農業結構調整面積1780公頃,牲豬飼養量78000頭,水產品產量1800噸,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987元。鞏固並發展三門鎮的五大農業特色產業區域,即白石、馬道村的網箱養魚區;馬道村的養區,株木村的養區和特種養殖區,南江、理花等村的優質稻區,松相園藝場的乾畝果品區。進一步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山乎塘被覆徹底掃尾,抓好農業開發項目。進一步推廣軟碟拋秧、植保機械承包,突出科技在農業中的貢獻。

三門鎮共有中學2所,國小16所,共有教職工300餘人,在校學生5000餘人。注重對教育的投資。共投資30餘萬元為兩所中學添置了40部電腦。九年義務制教育得到了實施。充分發揮農科教中心作用,舉辦多期農民實用科學技術培訓,系統地對農民進行了特種養殖、經濟林栽培等農村實用技術的培訓。鎮文化站共藏書10萬餘冊,極大地豐富了廣大民眾的文化生活,順利通過了省級驗收,被市授予“合格文化站”稱號。鎮中心醫院1所,門診部7個,病床100張,共有醫務人員100餘人,醫院各項硬體建設居全縣醫療單位之首。

三門鎮共有集市6個,每年流通成交額達1000萬元以上。2001年,準備再投資20餘萬元,高標準、高規格地興建一個中心農貿市場,以搞活流通,促進農民增收。

三門鎮22個村全面實現村村通電話,並且建立了中國電信、中國聯通通訊網路。鎮內農業銀行1所,工商銀行1所,信用社1所,各村還設立了信用分站,存取款相當便利。

養殖業

三門鎮養魚
航電樞紐建成後,流經三門鎮的湘江河段就成了個6.1公里長,窄處500多、寬處800多米的‘大水庫’。鎮裡本來就有3個村在江里網箱養魚的傳統,現在的發展餘地更大了,該鎮積極發揮當地優勢,對養魚農戶給予資金租賃等優惠政策,鼓勵農民大力發展養魚產業,利用遠教引進新技術,技術員駐站點指導,免費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湖平村站點採取“四個一”模式,對學習活動進行了統籌安排,每月1日組織村幹部集中學習,11日組織全村黨員學習,21日組織村民組長與民眾集中學習,31日或者30日組織各類專業戶集中學習,站點平常堅持全天候開放,可根據具體需要開展點播式學習。保證每月集中學習3次,自選式(個性化)學習8次。村民們通過遠教學習掌握了網箱養的技術,魚病發生少了,產量增加了,積極性空前高漲。

該鎮已發展網箱養魚水面107公頃,發展山塘等養殖水面逾667公頃,形成了白石、馬道、湖坪3大養魚基地,年銷售鮮魚2000多噸,產值達1億元,農民年增收2400萬多元。

三門鎮農民曆有養殖生豬傳統,遠教工作開展以來,該鎮利用遠教平台規範培訓,推行統一種苗、統一養殖技術、統一飼料、統一銷售的“公司加農戶”形式,提升了技術含量,促進了產業快速發展。

該鎮年出欄生豬10萬頭,成為株洲市最大的生豬養殖基地鄉鎮,年產值1億多元,僅此一項,農民增收2000萬元。其中,年出欄生豬上千頭以上的大戶有20多戶,農民田立經數年發展,年出欄生豬已達4000多頭,成為該鎮最大的生豬養殖戶。該鎮現已跟廣東客商達成投資3000多萬元,修建一個屠宰、包裝、冷藏、運輸一條龍的生豬加工企業,形成養、加、銷一條龍。

玻璃產業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三門鎮便開始生產玻璃燈飾產品,有著豐富的生產經驗。該鎮積極引導,出台土地優惠、提供資金幫助等優惠政策,吸引能人進村興企。利用遠教平台請在外地有一定資金、技術的當地能人回鄉辦企業,高薪聘請專家提升技術,玻璃企業迅速做大做強,憑藉做工精細、亮度好、質量高獲得國際市場青睞。隨著技術含量提高,三門鎮玻璃燈飾企業自主設計能力日強。通過把玻璃燈飾當作時裝來做,一天出台一個新款式,已自主設計出飛碟系列、燈籠等2000多個玻璃燈飾新款式,平均每天至少6個新款式,玻璃燈飾產品始終在國內外市場立於不敗之地。

該鎮已發展企業32家,企業年產值1.5億元,年上交利稅400多萬元。其中燈飾及相關企業24家,年產值1.2億元,其中,日盛燈飾製品有限公司90%以上的產品遠銷歐洲等海外市場,年產值已達3000多萬元,年上交利稅20多萬元。該鎮5000多名村民當上“農忙下地幹活,農閒企業上班”的“半工半農型”農民。

歷史背景

三門鎮:有一千餘年歷史。古代,這裡市面繁榮、商業發達,尤以糧食販運和加工業為甚,是湘江之濱的一個大集市。在臨江的一面,曾建有一個土碼頭,俗稱“米谷碼頭”,各地水運過來的糧食和生活用品,在此處起貨,再發往四面八方。當時的三門鎮乃是周邊數十里內一個著名的貨物集散地。三門鎮素有“玻璃之鄉”的稱號,燈飾玻璃聞名省內外。從明代開始,三門就有人生產日用玻璃製品。在鎮子北端的湘江邊,昔有北禪寺,傳為五嶽四禪之一,已有千餘年的歷史。全盛時期,寺內有僧人百餘。

下轄村

遠程教育

三門鎮遠程教育
三門鎮是個農業大鎮,農業人口占到全縣總人口的85%左右,其中有絕大多數是以農業為生活來源。長期以來,農業結構單一,農業手段落後等原因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

自從農村黨員幹部遠程教育開展以來,三門鎮藉助遠教平台,服務三農,促進農民增收,農村變化,農業發展。

一、促進農民增收

農村遠程教育開展以來,許多農民通過網上學習,掌握了一門或多門農業技術,發展種植業或養殖業,經濟收入大大增加,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提高。

二、促進農村變化

遠程教育開展以來,各站點利用遠教網路對村民們進行法律教育、道德教育,同時將村級財務通過電腦向村民公開,不但提高了農民的法律意識和道德水平,也提高了村務的透明度。現在,在農村遇事蠻幹的少了,通過法律手段解決問題的多了;吵架的少了,互助的多了;村民們對於鄉村幹部的誤會少了,理解多了,也樂於對村級事務管理獻計獻策了。在和諧的氣氛中,各地紛紛興起了建設基礎設施的熱潮,道路、水利建設如火如荼。

三、促進農業發展

通過遠程教育網路,農民朋友掌握了許多新型農業技術,也了解了新的農業品種,大家紛紛引進農業新品種,採用新技術,購買新型農業機械,使農業產量不斷提高,效益不斷增加,再加上政府的政策扶持,農業產業化逐步形成,在全鎮建成了幾個大規模的農產品基地。

在遠程教育的促進下,三門鎮農村正在朝著“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標準大步邁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