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聖寺[山西繁峙縣三聖寺]

三聖寺[山西繁峙縣三聖寺]

三聖寺,位於山西省繁峙縣砂河鎮西沿口村北。創建年代不詳,現存建築為金代建築。清同治[年號]十年遷建現址。寺院座北向南,一進二院,寺共有殿堂禪房30餘間。前院有南殿三間,東、西配殿各三間。前後院之間建有舞台一座,另有一處台基,南北兩個舞台,中間用隔板分開,俗稱鴛鴦台。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過殿、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內有木雕華嚴像三尊居中,後有雕花背光,前違院,侍立等泥塑。木刻、泥塑技術精湛,刀法簡煉。殿東西北三面牆壁皆有明代壁畫,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三聖寺三聖寺
北魏(公元385-420年)所建。三聖寺後殿里有三尊石佛立像,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地名編號為282號。1993年經省人大批准,升為省級文保單位。原來寺院規模很大,寺前立有石獅,寺內有鐘樓鼓樓。1981年僅存前後兩個殿,各為三間,系明代嘉靖年間重修。1995年,地方政府撥出專款保護名勝,按原貌重建了磚木結構的山門、主殿和側殿,再塑了“三皇”和華佗等塑像。“三皇廟”曾一度興旺。後又漸為冷落。2000年,“三皇廟”改廟為庵,由尼姑居住,敬奉南海觀世音菩薩。後尼姑離去,成為空廟。2001年春,南京棲霞寺僧人正諦主持三皇廟,改稱“三聖寺”。2002年,舉行了隆重的佛像開光慶典。九十多歲高齡的中國佛協副會長、鎮江焦山定慧寺茗山方丈為三聖寺題寫了“赴感隨緣周法界,尋聲救苦度群迷”的對聯。

建築結構

三聖寺三聖寺
前殿已無佛像,被生產隊作為儲草室;後殿也被用來存放雜物;不過殿內的三尊石像仍立在原處。自來佛高約三米半,高肉髻,袒胸,披袈裟,大背光,似桃形,且背面刻滿了小佛像,共230個,並銘刻著造奉者的姓名。佛像用青石雕刻製成,左右兩石佛像均用漢白玉雕成,高304厘米(連座),背寬72厘。此殿脊正中立一小型轉塔,背面刻有“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69年)“補修”字樣。現在中間立佛的面部、鼻部稍有破壞,兩手及臂部也有損壞;右側石像的鼻尖被砸掉,雙手齊腕折斷,但螺冠依然。正諦托缽募化,籌資二十餘萬元,在廟中開設了“三聖殿”、“觀音殿”、“地藏殿”、“彌勒殿”等佛殿,雕塑了“阿彌陀”、“觀音”、“大勢”西方三聖和“地藏”、“彌勒”、“韋馱”等菩薩木像,並全部貼了金身。三聖寺因年代久遠失修,三尊石佛像的三雙手臂全已斷遺,右側的一尊曾失去頭部,後找到修復;另外的兩尊鼻子已被破壞,中間的一尊石像為白雲質灰岩所雕刻,石料青灰色,刻工細膩,頭稍大,約占身高的六分之一,全身高2米,下有1.2米高的石灰岩石刻底座。兩側的石佛像皆用漢白玉雕成,身高約2.6米,下有0.4米高的蓮形石座,全身各部比例勻稱,身著袈裟,內穿僧祈支,頭結螺髻。此外,在中間石佛像的背光後刻有12行小畫佛,最下面刻有:任丘淨貴侍時等字樣,底座上刻有唐僧取經的神話圖案。

修繕重建

1995年,由當地政府和信眾聯合發起,決定禮請臨濟祖庭上有下明老和尚駐裼並主持三聖古寺恢復重建工作。1998年,莊嚴的大雄寶殿落成開光。2001年,東寮房,客堂,齋堂建成並投入使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